新检测仪可查出八成中风高危人群 有效预防中风
中风是一种严重威胁中老年人生命的疾病,在我国,它位居单病种死亡原因之首,堪称我国居民的“头号杀手”。
日前,记者从预防卒中信息发布会上获悉,科研人员研制的中成药通过了循证医学检验,它被证实能有效预防中风,将中风发病率降低近50%。不仅如此,科研人员还研发出了中风预警检测仪器。
在不久的将来,“中风预警 药物预防”模式有望在上海乃至全国的社区推广,为居民预防中风带来福音。
■ 我国中风发病率明显高于西方
中风,在现代医学中名为“卒中”,是一种脑血管的意外事件。
中风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于脑血管破裂所致的脑出血,也称脑溢血,属于出血性中风;另一类是由于脑血管堵塞所致的脑梗死,属于缺血性中风。
据上海科学院脑血管病防治研究所副所长介绍,目前,我国有700余万例中风患者,每年新发约250万例,因中风死亡150万人,即每12秒钟即有一例中风发生,每21秒就有一人死于中风,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数百亿元。
中风一旦发生,约20%的患者在急性期死亡,幸存者约四分之三遗留不同程度的残疾。
在上海, 2009年的死亡监测资料显示,本市社区人群中风的死亡率为101/10万,占循环系统死亡原因近50%,死亡人数远远高于心肌梗死。以此推算,本市每年死于中风的人数约1.3至1.6万名。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的中风发病率明显高于西方国家。”黄教授告诉记者, “在我国,每年中风造成的死亡是冠心病心肌梗死的3.4倍,而在西方国家恰好相反,心肌梗死造成的死亡是中风的3倍多。”
至于原因,黄教授表示这和人种有关,黄种人比白种人更容易得中风,而这主要是由基因差异决定的。但到目前为止,生命科学界对中风的基因研究还没有取得突破,科研人员无法从基因层面控制中风的发病率。
■ 预防中风要先控制危险因素
面对这个 “头号杀手”,预防是最重要的一环。黄教授表示,要预防中风,必须先摸清中风的致病因素。
目前已经发现的中风危险因素有几十种之多,主要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相关的疾病,如高血压、心血管病、糖尿病、血脂异常、房颤、颈动脉狭窄、肥胖、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只要通过积极的治疗控制这些因素,就可以降低中风的风险。
第二类是不良的生活习惯,如不合理饮食、缺乏体力活动、吸烟、酗酒等。
第三类危险因素是家族遗传和其它因素,如年龄、性别、低出生体重、种族,这些都是人所无法改变的。
除了中风的危险因素,一些其他诱因也会促使中风的发生,如情绪激动、过度劳累、生活不规律和老年人便秘。
因此,要预防中风的发生,必须早发现、早控制中风的危险因素。
要知道,多数中风的危险因素是中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病,通过体检尽早发现这些疾病,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疗与控制,对于降低中风的风险有着重要意义。
此外,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强体育锻炼等活动,也是抵御中风侵袭的 “有力武器”。
■ “中风预警”准确率达80%以上
为了更有效地预防中风,在控制危险因素的基础上,上海脑血管病防治研究所的专家研发出了 “中风预警 药物预防”模式。如今,它已得到科技部和卫生部的高度重视,被列为我国“十一五”科技攻关项目——“社区脑卒中一级预防的适宜技术”。
何为“中风预警”?上海脑研所长期负责中风社区预防研究工作的郭主任介绍,上海科研人员发明了一种名为“脑血管血流动力学”的检测方法,并研制出了检测仪器。在上海脑研所,记者看到中风预警检测的过程。一位老人躺到病床上,检测仪的两个探头搭在他的颈动脉上,迅速测出了所需的10对20个数据,当数据传至电脑后,便出现了一个百分制的分数。整个过程只需10分钟时间。
郭主任说,这台仪器采集的是两类数据:血液在血管里流动的信息、血管的弹性指标,它们都和中风发病息息相关。采集到10对临床检测指标后,电脑软件会根据一套积分规则,打出一个分数。 “我们已把各项指标的综合测定结果转换成一个0至100的数字,高于75分属于正常范围,而如果受试者的得分低于75分,则表明他有中风的危险。分值越低,中风的危险性越高。”据介绍,与积分值75分以上的人相比,分值为50至74分者,中风风险上升到5倍;分值为25至49分者,中风风险上升到7倍;分值低于25分者,中风风险上升到14倍。
在国家脑防办的指导下,华山医院联合全国5家科研单位对这种检测手段进行了研究验证,结果表明,“中风预警”检测方法能准确预报80%以上的中风事件。如果这种检测仪器大规模进入社区,将有80%以上的中风高危人群被筛查出来,得到重点预防。
■ 中风预防成果有望进千家万户
如今,“中风预警 药物预防”模式被列为国家“十一五”科技攻关项目,正在北京、上海和长沙的四个医疗点做应用研究。
医院丁教授告诉记者,他们在静安区静安寺街道开展研究,已进行了两年时间。研究人员为5000名左右50岁以上的社区居民做了“中风预警”检测,筛查出其中的中风高危人群,随后为他们免费提供药品,并观察其预防中风的效果。
脑研所则在奉贤的社区开展研究。郭吉平说,不少中风高危居民在服用药品后,反映效果很好,脑供血明显改善,平时经常出现的头痛等症状也大为缓解。
作为这一科技攻关项目的负责人,全国脑血管病防治研究办公室主任王文志表示,今年年底,这个项目就将结题。如果最终的数据分析进一步证实,“中风预警 药物预防”模式能有效预防中风,那么国家有关部门将在“十二五”期间在我国各地的社区推广应用这一模式,让上海科研人员的成果惠及千家万户。
(编辑:小鱼 )
- {get sql="select contentid,catid,url,title from content_content where contentid > '$contentid' and catid='$catid' order by contentid asc" rows="1" return="s"} 上一篇: {/get}
- {get sql="select contentid,catid,url,title from content_content where contentid < '$contentid' and catid='$catid' order by contentid desc" rows="1" return="v"} 下一篇: {/get}
-
{tag_内容页相关信息}
频道精彩推荐
- 保健
- 健身
- 减肥
- 美容
- 整形
……【查看详细】
{/g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