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网站地图

益生菌酸奶 更适合老人饮用

来源:新浪美食 | 发布时间:2010-09-19 09:37:49 | www.chinesejk.com

  近期,“荷兰开展对益生菌饮品致死”事件的调查在国内引起一片哗然,人们对益生菌饮品的保健功能、安全性产生担忧。对此,有关专家解释,国家标准规定允许使用的益生菌是安全的。不过,有关专家也指出,目前我国益生菌饮品市场比较混乱,部分商家夸大益生菌饮品的保健功能,宣称其医治百病;同时,部分商家混淆活性和非活性乳酸菌产品,而活性乳酸菌才有调理肠道保健功能。

  部分益生菌饮品宣传夸大

  据了解,目前市场上有很多饮品和酸奶都宣称含有益人体健康的“益生菌”,双歧因子、LGG、LABS、B-Longum菌、e 菌、AB益生菌、AB100……这些让人眼花缭乱的益生菌种类以及陌生的名字,令消费者不知所措。部分商家对益生菌饮品的功能宣传也是神乎其神,说益生菌可排毒、预防龋齿、美容、通肠、防癌、减肥以及取代抗生素、补钙、补微量元素、抑制机体衰老等。

  其实,益生菌的保健功能只是调理肠道,是“肠道的清洁夫”。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安全与营养科学学院的副教授范志红说,广告中所宣传的各种益生菌确实对人体有一定的益处。比如,可改善人体的消化吸收;对肠道内的致病菌有抑制作用;能够提高人体的免疫力,还有帮助预防乳糖不耐症等作用。

  对于某些广告中称添加益生菌的酸奶能够“排出毒素”、“预防龋齿”,武警总医院营养科副主任医师刘庆春则表示,一般的酸奶,主要功效还是在改善肠胃功能等方面,至于“排毒”和“预防龋齿”,则有夸大其词的嫌疑,尤其是“预防龋齿”,基本和酸奶没有太多的关联。

  活性菌才起保健作用

  中国乳品行业协会理事长王丁棉指出,含有益生菌的酸奶或乳酸菌饮料,其起保健功能的主要是在“活”性菌。但是,这些“活”性菌在人体喝了之后,有多少量的菌能存活到进入大肠并定居下来?它的“活”是在什么温度、时间段里能保存下来,就很有考究。

>>

  据介绍,含有益生菌的饮品被人体喝下后,它需经过胃液才能到达大肠,而胃液是一个高酸环境,部分益生菌缺乏耐酸性,难以抵抗胃液的强酸作用,根本无法到达肠道发生作用。那么,怎样保证更多的活性菌能“活”着到达大肠呢?这除了要菌种质量外,菌量也是很需要的。因此,根据国际标准,要求活性菌乳酸饮料在成品时,需内含1×107,目前我国的标准是稍低的,只要求1×106。

  其次,益生菌要保持活性,对其保质期、保存条件也是有要求的,否则,即使在出厂时活菌数量达到标准,但在运输销售以及储藏过程中也会打折扣。一般来说,活性乳酸菌饮品的保质期规定最长不超过1个月,时间太长,“活”性将降低;保存温度应是在低温,4℃至7℃。

  儿童不宜多喝益生菌酸奶

  市面上许多酸奶都会在产品包装的显著位置标明一定单位内的活性益生菌数量,从每千克10亿个到每千克20亿个,甚至还能见到每千克富含50亿个、100亿个、200亿个活性益生菌的。那么,益生菌是不是越多越好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消化科副主任医师李晓林指出,除非喝了低劣或变质的酸奶,否则,不会因为摄入过多益生菌而造成菌群失调。因为人体自身有调节能力,可调配菌群之间的平衡。而益生菌又是对身体有益的细菌,所以理论上多吃是没有关系的。但每个人的体质也有所不同,所以,还是以自身感受为准。

  有专家认为,益生菌酸奶较适合老人,而儿童则不宜喝得过多。武警总医院营养科副主任医师刘庆春认为,中老年人特别适合喝酸奶,因为本身他们肠道中的有益菌就比较少了,喝些酸奶正好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肠道有慢性炎症的人,也较为适合喝酸奶,尤其是胃部有胀气,患有萎缩性胃炎和慢性肥厚胃炎的人。不过,儿童对益生菌的需求量并不是很多,因为本身他们正处在发育中,无须太多的“外力”。如果喝太多,反而对娇弱的肠胃产生不良影响。

  小资料

  益生菌:指主要寄生于人体肠道、能够改善肠道菌群平衡的活性微生物,包括双歧杆菌、嗜热链球菌、嗜酸乳杆。

(编辑:任盈盈)

(免 责声明:本站文章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系网络转载,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并不 代表 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文章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立 即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搜索相关文章:Array )
    {tag_内容页相关信息}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业务联系 | 频道合作
Copyright © 2009 chinesej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QQ:6875839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闽ICP备20210131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