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早期发现并远离鼻咽癌
癌症是我国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相关资料显示,我国居民每死亡5人中,即有1人死于癌症。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及健康保健能力的不断提高,人们迫切希望能够做到无病早防,有病早治。
4月15日~21日是第13届“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主题是“拒绝烟草,远离癌症”。为了落实卫生部关于“21世纪人人享有健康”的目标精神,配合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活动,普及肿瘤防治的科普知识,《39健康网·保健》版从今天起特开设以抗癌为主题的系列文章来关注这一话题,希望人们能够正确认识、科学保健、珍惜身体、关爱生命,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鼻咽癌是原发于鼻咽部的恶性肿瘤。在我国常见,发病率以广东省最高,有“广东癌”之称。男女病人比例约为3∶1。国内所见最小年龄为3岁,最大为86岁,各个年龄组都可发病,而大多数在40~60岁之间。鼻咽癌的特点是发病部位隐蔽,原发源很小,局部症状不明显,却已发生淋巴结转移,病人常以颈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而就医。
错过早期治疗是主要病因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鼻咽癌的治疗效果也有所提高,有资料显示,5年生存率由20世纪50年代的19%提高到目前的60%左右,尤其是早期患者(Ⅰ、Ⅱ期)可达80%以上。但早诊率近年来无明显提高,晚期鼻咽癌仍占大多数,总的生存率无大的改善。据相关数据统计,去医院就诊的患者中,70%已为晚期,绝大部分患者都错过了良好的早期治疗机会。
案例1:吴小姐常感有持续性偏于一侧的头痛,于是到内科就诊,医生建议她到神经科看。经多次排查后,神经科医生建议她到耳鼻喉科检查,这才发现是原发肿瘤侵犯颅底骨质所致。
案例2:齐先生常有耳鸣现象,直到耳鸣次数频繁,才去看医生,被误诊为分泌性中耳炎。专家称,人的鼻咽部与中耳腔间有根相通的咽鼓管,它可调节中耳腔内的所压,保持鼓膜内外压力的平衡,鼻咽癌好发于咽鼓管开口附近,癌肿压迫咽鼓管开口,导致阻塞,引起上述症状。
案例3:姜小姐在做美容时,美容师告诉她,颈部、耳垂后下方有两个肿块。到外科就诊,经多日治疗无效后,才到耳鼻喉科检查。
案例4:71岁的赵大妈,近几年来鼻子一直不通气,自以为是鼻炎没在意。后来鼻塞加重,鼻涕倒流并带血,还经常头痛,最近竟发展到看东西重影、视力下降,并伴有颈部肿块。到医院做了鼻咽镜下病理组织活检,确诊为鼻咽癌。
[专家解读]:鼻咽癌早期症状为涕血、头痛、鼻塞、持续性耳鸣、听力减退。据统计,病人自我延误1个月以上者占71%,延误时间平均为4个月。可见病人自身对鼻咽癌的重视最为关键。当怀疑为鼻咽癌时,应尽量到医院耳鼻喉科检查鼻咽,特别是鼻咽癌高危人群,尤其要警惕鼻咽癌的蛛丝马迹,及时到肿瘤专科排查鼻咽癌。
早发现早治疗远离病患
和其他肿瘤一样,鼻咽癌发病可能是多种因素对易感人群综合作用的结果。防止发病可以通过以下的方法:
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减少感染EB病毒的机会。具体做法有:坚持用冷水洗脸,预防感冒。积极治疗急性鼻炎、鼻部邻近器官疾病以及全身性疾病,防止诱发本病。并避免在有毒或刺激性气体、粉尘多的环境久留。另外,不可大力擤鼻涕,以防浊涕走窜入耳。也不可长时间使用血管收缩性滴鼻液,如麻黄素、鼻眼净等,以免引起药物依赖性鼻炎。
注意牙齿保健可避免引发鼻咽癌。慢性鼻窦炎患者应经常清除鼻内浊涕,注意擤鼻方法,以免鼻涕进入中耳腔,引发中耳炎。中医通常根据病症采用清热除痰、调补肺脾肾三脏为主要治疗手段。
改变饮食习惯,少食腌制食品如腌肉、咸菜、熏鱼及含亚硝胺类罐头食品等。
改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避免长期吸入干燥、多灰尘及刺激性气体。平衡饮食,纠正营养不良,戒除嗜烟酒等不良习惯。避免使用强烈收缩血管的制剂。少吃辛辣、煎炸等刺激性食物。适当食用含硒丰富的食物。如有鼻部干抽、头痛、耳鸣等症状,须首先到医院进行鼻咽镜检查。专家建议:及早发现,及早治疗远离鼻咽癌。
提醒:专家:经常流鼻血要重视 警惕!反复涕中带血 “蛛丝马迹”辨鼻咽癌
(编辑:阳阳 )
- {get sql="select contentid,catid,url,title from content_content where contentid > '$contentid' and catid='$catid' order by contentid asc" rows="1" return="s"} 上一篇: {/get}
- {get sql="select contentid,catid,url,title from content_content where contentid < '$contentid' and catid='$catid' order by contentid desc" rows="1" return="v"} 下一篇: {/get}
-
{tag_内容页相关信息}
频道精彩推荐
- 保健
- 健身
- 减肥
- 美容
- 整形
……【查看详细】
{/g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