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包括绝经后骨质疏松和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其定义是低骨量(即单位体积骨量减少,矿盐和骨基质都减少,但两者的比例正常)和骨组织微细结构破坏,致使骨的脆性增加和容易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绝经后妇女和老年人全身骨量减少加速,在轻微外伤或无外伤的情况下都容易发生骨折,尤其75岁以上的妇女骨折发生率高达80%~90%。
一、流行病学
骨质疏松骨折最常见部位为椎体、髋部和腕部,几乎全身各处骨骼均可发生。髋部骨折是骨质疏松的一种毁灭性病变,15%~20%的病人在病后一年之内由于各种并发症而死亡,50%以上的存活者终生致残。如美国已有2500余万人口深遭此病的痛苦,1/3~1/2的绝经后妇女罹患此病。每年有130万人发生骨折,其中有椎体、髋部和腕部骨折者分别占50万、25万和24万人,每年耗费资金100亿美元。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的9.76%(1994年)。据人口预测,到2000年和205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将分别占11%和20%,势必出现明显的社会人口老化现象。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们自我保健意识的增强,老年人群迅猛增多,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必将明显上升。因此骨质疏松症不仅是一个医疗问题,同时也是一个严重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
二、病因和危险因素
病因尚不明。在骨骼的生长和发育过程中,由于骨转换的速度不同,不同年龄的骨量也不同。儿童时期骨形成超过骨吸收,骨量不断增加,一直持续到35岁时骨量达到峰值。一般女性自40岁,男性自50岁开始,骨吸收大于骨形成,骨的矿盐和基质均有减少,骨量趋于下降。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女性的骨质疏松不仅比男性出现得早,而且骨量减少的速度也快,皮质骨和松质骨皆有减少,松质骨的减少出现早且更迅速。本病的发生认为与下列诸因素有关:
1、遗传:骨质疏松性骨折取决于骨峰值和骨量丢失速率两个主要因素。峰值骨密度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分别占75%和25%。骨质疏松症可能是多基因的疾病,多种基因可能同时涉及骨量的获得和骨转换的调控。随着分子遗传学的发展,可能对发生骨质疏松症的易感基因会有进一步的认识。
骨质疏松症多见于白种人,其次为黄种人,黑人较少;可见于一个家族的多名成员;有髋部骨折的母亲或姊妹者,其髋部骨折的危险性增加。肌肉的力量和骨的几何形态均受遗传因素影响。股骨颈轴线长度较短,其结构较稳定;如股骨颈轴线长度增加一个标准差,则髋部骨折危险性几乎增加一倍。在跌到过程中,身高对骨承受压力也起作用。
2、雌激素缺乏: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在绝经后妇女特别多见,卵巢早衰者骨质疏松提前出现,这说明雌激素减少是一个重要的发病因素。测总体钙的研究显示,50岁前的妇女无显著改变,50岁后明显下降,绝经后5年中有一突然显著的骨量丢失加速,常见每年丢失2%~5%,约25%~30%的绝经早期妇女骨量丢失〉3%/年,称为快速骨量丢失者;而70%~75%妇女骨量丢失〈3%/年,称为正常骨量丢失者。雌激素的减少与骨折的发生率有相关。瘦型妇女较容易患骨质疏松并有骨折,而肥胖者血浆游离雌激素水平较高,这是脂肪组织中肾上腺雄激素转化为雌激素增多的结果。但骨质疏松组与年龄相仿的正常妇女相比较,血雌激素水平未见明显区别,说明雌激素减少并非引起本症的唯一因素。雌激素的缺乏容易有骨量丢失的机制不详,可能是由于雌激素缺乏,骨对甲状旁腺激素(PTH)的敏感性增加,导致骨吸收增加;也可能是雌激素直接作用于骨组织。
3、PTH:多数学者报道,血iPTH浓度随年龄增加而增高约30%或更多,因老年人肾功能生理性减退,1,25-(OH)2D3生成减少,血钙降低,从而刺激PTH 分泌。对绝经后骨质疏松者的甲状旁腺功能研究结果报道为功能低下、正常、和亢进三者均有,前者被认为雌激素缺乏,骨吸收增加,血钙上升,甲状旁腺功能被抑制,血iPTH水平降低。多数学者认为,老年性骨质疏松者的甲状旁腺功能有亢进。
4、降钙素(CT):有研究显示,各年龄组女性的血CT值较男性为低,绝经后妇女的血CT值比绝经前妇女低,因此认为,血CT值的降低可能为女性罹患骨质疏松的原因之一。静脉滴注钙剂后血CT值增高,但女性明显低于男性,血CT值的基础值和增高值均与年龄呈负相关。钙负荷降钙素兴奋试验,在绝经前和绝经后的健康志愿者未见有降钙素储备功能的显著差别。而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症病人的降钙素储备功能都有降低,后者则更为明显,这提示与骨质疏松本身似有内在的联系。降钙素储备功能的降低很可能参与了骨质疏松症的发生。雌激素治疗后,于降低骨量丢失率的同时,观察到血CT水平的上升。CT能抑制破骨细胞的骨吸收,所以CT缺乏会加速骨量的丢失。
5、1,25-(OH)2D3:多数学者报道,老年人血1,25-(OH)2D3浓度有降低,与老人光照少、肾功能减退、肾1α-羟化酶活性降低有关,并观察到老人小肠钙吸收降低、血钙值下降、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骨吸收增加而致骨量减少。绝经后和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病人的1α,25-(OH)2D3及水平及小肠钙吸收 均较同年龄和同性别的对照组为低。服罗钙全[1,25-(OH)2D3]6~12个月(0.5~0.75μg/d)小肠钙吸收明显增加。服雌激素6个月,血PTH、1,25-(OH)2D3和肠钙吸收皆有增加,认为补充雌激素能降低骨吸收,血钙值下降,PTH分泌增加,刺激肾1α-羟化酶,1,25-(OH)2D3]生成增多而促进肠钙吸收,,因此不少学者认为,随着年岁增长,D代谢障碍在骨质疏松症发生中的作用和地位应予重视。
6、营养因素:
⑴钙:已发现幼年时钙的摄入与成年时的骨量峰值直接有关。有报告儿童和青少年时期,足量钙的摄入,有助于获得较高的骨峰值。有作者观察低钙饮食[〈10mg/(kg.d)〉]者3/4患有骨质疏松,而高钙饮食[〉10mg/(kg.d)]者仅1/4患有骨质疏松。
⑵长期蛋白质营养缺乏:造成血浆蛋白降低,骨基质蛋白合成不足,新骨生成落后,同时有钙缺乏,骨质疏松即会加快出现。但高蛋白饮食和糖耐量减低者常有尿钙排量增多。
⑶维生素C:是骨基质羟脯氨酸合成不可缺少的,如缺乏即可使骨基质合成减少。
7、运动和制动:适量运动,尤其是负重运动,可以增加骨峰值和减少及延缓骨量丢失。青春期前和青春期是骨发育的关键时期,提倡加强负重运动。运动可提高睾酮和雌激素水平,使钙的利用和吸收增加,还可适当增加骨皮质血流量。肌肉对骨组织是一种机械力的影响,肌肉发达则骨骼粗壮、骨密度高。但高强度,大肺活量的耐力运动,低体重的情况下接受承重运动、过度的运动都可能导致青春期的延迟,身体脂肪丢失和严重雌激素缺乏,致使骨量丢失,容易发生骨质疏松。老人活动少,肌肉强度减弱,机械刺激少,骨量减少,同时肌肉强度的减弱和协调障碍使老人容易摔到;伴有骨量减少时,则容易发生骨折。宇航员航天飞行的失重状态呈现负钙平衡,骨密度降低;绝对卧床11~61天即可见骨量减少,增加3倍左右。说明运动是预防骨量丢失的一个重要措施,而制动是致病的重要因素。
8、细胞因子:骨重建的偶连过程涉及一系列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的信息交换,细胞因子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在雌激素缺乏及老龄等因素的影响下,激素和免疫平衡发生紊乱,从而影响到骨微环境中细胞因子网络的内在平衡,偶连出现障碍,成骨细胞产生的新骨不足以补充破骨细胞所吸收的旧骨,此时既出现骨质疏松。
9、其他:酗酒、嗜烟、过多的咖啡和咖啡因摄入均是本病发生的危险因素。酒精中毒易并发肝硬化,影响25-(OH)D在肝脏的生成,血25-(OH)D3和1,25-(OH)2D3水平均有降低,从而影响钙的吸收;酒精也直接作用于成骨细胞抑制骨的形成,血BGP水平降低,而戒酒后又回升至正常范围。有报告酗酒者血睾丸酮水平降低。嗜烟者在男女两性均见中轴骨和肢体骨骨折危险性增加。骨吸收增加,骨形成减少,致骨量丢失增多。长期服皮质类固醇激素,如泼尼松>7.5mg/d一年或更久,过多甲状腺激素治疗,抗凝剂肝素、化疗、促性腺激素激动剂或拮抗剂、抗癫痫药、长期服含铝的磷结合抗酸剂等,还有低体重,体重指数<19等均为骨质疏松发生的危险因素。咖啡因摄入过多使尿钙和内源性粪钙丢失。
(编辑:阳阳 )
- {get sql="select contentid,catid,url,title from content_content where contentid > '$contentid' and catid='$catid' order by contentid asc" rows="1" return="s"} 上一篇: {/get}
- {get sql="select contentid,catid,url,title from content_content where contentid < '$contentid' and catid='$catid' order by contentid desc" rows="1" return="v"} 下一篇: {/get}
-
{tag_内容页相关信息}
频道精彩推荐
- 保健
- 健身
- 减肥
- 美容
- 整形
……【查看详细】
{/g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