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渣鼻基本常识
酒渣鼻一般对人体健康无严重危害,自觉症状也较轻微,但由于本病妨碍了面容的美观,往往给患者在心理上带来痛苦和烦恼。
现代对酒渣鼻的研究自1958年哈尔滨医学院皮肤科教研室报道用中药治疗酒渣鼻40例以后,各地陆续有临床观察资料出现。至1989年,报道文章有50多篇,累计病例己超过5500例,疗效大多数在80%以上。总的来看,50~60年代,以继承明清时期的有效方剂为主,有些民间验方和秘方也见于报端,但为数不多。
70~80年代,临床文章及病例数大为增加,多以外用专方治疗为主,较少辨证分型。有按中医辨证分型内服中药治疗本病,也能获得较好的疗效,但为数不多。近年来,在继承和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吸收了现代西医学对本病研究的方法和成果,本病的治疗又有新的进展。有医者经临床研究认为,本病由蠕形螨虫引起。对此论的认识虽尚未统一,但无疑是一种新的思路
中医对本病早有认识,《素问·热论》记载:“脾热病者,鼻先赤。”《魏书·王慧龙传》已出现酒耱鼻之名。《诸病源候论》认为:“此由饮酒,热势冲面,而遇风寒之气相搏所生。”说明了此病的病因病机与饮酒和寒温失调有关。《丹溪心法》称之为“肺风”。鉴于本病在发展过程中具有一般粉刺的特征,故又称为“肺风粉刺”。明代陈实功在《外科正宗》说:“肺风、粉刺、酒簸鼻,三名同种。”唐代以前,治疗以外治为主,主要药物为水银、雄黄等。至元代,逐步开始用内服方药。在明代,更提出以“清肺、消风、和血”(《外科启玄》)为原则。
清代对本病论述比较突出的是《医宗金鉴》。该书指出,由肺经血热引起的称为肺风粉刺;由血瘀凝结而成称为酒皱鼻,前者用枇杷清肺饮宣肺清热,后者用凉血四物汤、栀子仁丸等凉血清热,活血化瘀。从其描述的症状来看,两者当属同一病症的不同阶段,前者较轻,而后者较重。《医林改错》则采用通窍活血汤治疗,因而活血化瘀也成为本病的治法之一。外用药以《医宗金鉴》创制的有效方剂颠倒散为代表,且一直被广泛沿用至今。
(编辑:小米 )
- {get sql="select contentid,catid,url,title from content_content where contentid > '$contentid' and catid='$catid' order by contentid asc" rows="1" return="s"} 上一篇: {/get}
- {get sql="select contentid,catid,url,title from content_content where contentid < '$contentid' and catid='$catid' order by contentid desc" rows="1" return="v"} 下一篇: {/get}
-
{tag_内容页相关信息}
频道精彩推荐
- 保健
- 健身
- 减肥
- 美容
- 整形
……【查看详细】
{/g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