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 别成定时炸弹
28岁少妇当街被砍死嫌犯竟是抑郁患者
1月6日17时许,哈尔滨市化工路街头发生一起骇人听闻的杀人事件。一名28岁少妇领孩子回家的途中,突然遭到一名手持尖刀的陌生男子袭击。少妇命丧尖刀下,7岁的孩子逃脱了魔掌。据介绍,案发后,犯罪嫌疑人王云刚(化名)一直称,还要杀了他的哥哥。因此,各方一直怀疑王云刚为精神病患者。然而,经过哈尔滨市第一专科医院权威专家周密诊断,一份沉甸甸的鉴定结果呈现在人们眼前———长期抑郁反应,有责任能力。也就是说,王云刚将为自己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近年来,一起起无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制造的恶性案件屡见报端,人们对其所造成的社会危害已经耳熟能详。然而,犯罪嫌疑人王云刚所制造的恶性案件,给人们敲醒了警钟。抑郁不只是自我封闭甚至产生自杀倾向,其对他人及社会造成的危害不亚于无责任能力的精神病患者。杀人、抢劫、放火……有责任能力的“抑郁群体”的极端表现,同样成为社会的潜在危机,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不可忽视的一枚定时“炸弹”。
合力配件
长期抑郁导致街头惨案:杀人只为发泄心中郁闷
1月13日上午,记者在哈尔滨市第一专科医院见到了犯罪嫌疑人王云刚:高大魁梧的身材,白净的皮肤上衬托出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而与其外表不相协调的是,下身还挂有一个尿袋。此时,用过药的王云刚情绪趋于稳定,记者很难想象他就是那个在街头杀人不眨眼、穷凶极恶的歹徒。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众多难言之隐让这个七尺男儿一步步走向“抑郁低谷”,逐渐将自己封闭,最终走向杀人发泄的“极端”。
王云刚今年32岁,由于患有尿失禁,每天挂着尿袋,导致他不能正常生活。加之生殖器短小,因此更加自卑,性格也变得越来越古怪,甚至有了极端表现。据他哥哥介绍,王云刚去年曾自杀过两次,第一次是触电,第二次是上吊,都被他及时发现并制止了。医生介绍,“这是王云刚患病的初期表现”。
2004年6月,王云刚的哥哥领他做过心理咨询,被医生诊断为患有失眠抑郁等症。他们家特别困难,但是为了能给弟弟治好病,王云刚的哥哥还是在一直努力。因为王云刚本人并不配合医生以及其家庭条件的原因,使治疗没有进行。医生说,“这导致了王云刚病情的进一步恶化”。
据王云刚的哥哥讲,他曾经给弟弟钱让他去做点小买卖,弟弟借故病情没有好转,所以一直拒绝工作。与此同时,不久后,王云刚的哥哥发现弟弟不再企图自杀,但常常扬言要杀人。以修鞋为生的哥哥一直在不停的帮助弟弟,可是却成为了弟弟要杀的第二目标。因此,哥哥心灰意冷,放弃了对弟弟的关照。“家人的关心不复存在,加速了王云刚走向罪恶的边缘,也注定了这场悲剧的发生。”医生介绍到。
1月6日晚,药物的治疗和家人的“管制”在王云刚的抑郁表现面前显得越发苍白无力,药劲儿减小后,王云刚趁家人不注意跑到了街头,并将作案目标锁定了身材瘦小并领着孩子的一名女士……
“杀人就是为了发泄我心中的郁闷!他(哥哥)帮我也没帮明白,我的病始终没治好,我恨他!如果抓不着我,第二个就杀他!”王云刚说。据了解,长期抑郁让王云刚只有在杀人中才能得到宣泄,他将给自己带来罪恶的根源都归结到哥哥身上和社会身上,因此产生了强烈的报复心里。然而,惨案发生后,王云刚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构成犯罪后也万分后悔,嘴里不停地念“大慈大悲,阿弥陀佛”,他说,如果重新让他选择,肯定不会再采取这种极端的做法。
王云刚缘何产生杀人这种过激行为,以及类似的潜在危害到底还有多大呢?就此问题,记者采访了哈尔滨市第一专科医院的副院长张聪沛教授。张教授说,经过鉴定,王云刚属于应激障碍中的长期抑郁反应,有责任能力。此病的患者具有辨认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与精神病患者具有本质上的区别,其形成是由于长期应激(精神刺激)造成的情绪反应,此类病人人格上通常不健全。据哈尔滨市信诚律师事务所主任陶增田律师介绍,根据刑法的相关规定,只要有责任能力就应当承担刑事责任,因此王云刚的行为已经构成犯罪,并应承担相应的刑事处罚。
专家称:抑郁患者同样危害社会
据张聪沛教授介绍,王云刚的病不是顽症,全部都可以治愈。但是,他在发现自己患有疾病后,从主观上就放弃了治疗,破罐破摔,每天处在一种疾病的体验当中,让家里人也感到他不可救药,并对他丧失了信心,以至于放弃他。从而导致他的病情一步步恶化,心中的郁闷也越积越深,最终一发而不可收,对社会和他人造成了严重危害。
张教授说,近几年,来自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压力,使抑郁群体的数量呈蛙跃式上升趋势,外来务工者、失业人员等成了抑郁患者的主要人群。他们长期处在一种没有朋友、没有交往、没有自我实现的压抑中,往往发生极端的表现。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精神病患者对社会的危害程度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但对于抑郁患者,人们往往认为,这个群体折磨的只是家人,绝不会危害社会。然而,记者连日来的调查发现,在这个群体中,每个人身上都隐藏着不安因素,他们的所作所为经常出乎人们的意料,从而成为社会上一种不容忽视的潜在危机。类似王云刚的病例逐年递增,他们给社会带来的潜在危机越演越烈。以下是来自哈市第一专科医院的几宗病人档案:
孟某,女,15岁,学生。虽然很刻苦,但是学习成绩一直不佳。自卑导致孟某拒绝和同学来往,将自己彻底封闭,多次试图自杀。
李某,男,40岁,来哈的外来务工人员。由于包工头拖欠工资,无生活来源,房主又催交房租,导致其对生活厌倦,情绪极度恶化并处于抑郁状态,曾经有过自杀倾向。在报复心理的驱使下,李某打开煤气管道,几欲引爆。由于邻居及时发现,避免了悲剧的发生。
王某,女,34岁,哈市某工厂的职工。由于长期处于“高压”状态下,导致其抑郁失眠,有自杀史。随着病情的加重,王某开始产生带着孩子一起死的念头,并产生自己不活也不让其他人活好的念头。目前,在医生的治疗下,病情开始趋于稳定……
据了解,长期孤独导致的抑郁是最易出现的问题。情绪低落之后,许多人通过消极的方式来打发和消遣日子,如酗酒或赌博等等。但是时间一长,这些刺激也不足以打发自己内心的苦闷,就会产生更严重的后果,因为抑郁者往往会做出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举动。不少自杀现象和杀人、抢劫等都与长期抑郁有着密切的关系。
多些关爱少些歧视“抑郁”危机不攻自破
针对王云刚事件,张聪沛教授推出四个假设,假如有人肯做他的朋友,假如有一个群体去帮助他,假如有一个社会支持系统将他纳入支持对象,假如他自己懂得一些心理卫生知识。那么,这场悲剧都不会在街头上演。
如何才能有效地化解“抑郁”危机?张教授指出,首先社会要正视这批群体,给他们生活和工作中的帮助,不能把他们看成是绝对的精神病人。一般来说,外来打工者、下岗失业者等易产生这种抑郁心理。由于他们长期处在压抑、惊恐之中,导致他们易孤独、抑郁。患者的家人对他们要更加关爱和支持,不能因为短时间患者病情没有改善甚至恶化,就对患者失去信心,这样只能又重塑一个“王云刚”。实质上经过简单的治疗和各界的关爱,他们很快就能恢复。其次,即便他们身上有很大的潜在危险,也不要谈虎色变。对他们敬而远之,只会加速他们脱离社会,使他们形成一种“反社会”的畸形心态,这样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意想不到的举动会给社会造成更大的危害。最后,当人们对社会上其他弱势群体献爱心的时候,切莫忽视了心理问题,精神抑郁的病人更加需要爱。在西方发达国家,对心理问题就像对待人们感冒一样,从不歧视和放弃,他们从青少年起就开设“心理卫生常识”课,使每个公民都能用自己所掌握的心理卫生知识去互相关爱。新闻链接心理危机干预中心抑郁群体的救生圈
目前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均成立了心理危机干预中心,24小时免费援助热线,让心理有伤的“抑郁”群体可找专家“话解”。
深圳心理危机干预中心开始运作后的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建立深圳市的心理救援网络,建立一支“快速反应”的心理救援专业队伍;二是向有自杀行为者和处在心理危机中的个人及其家人提供门诊及住院治疗服务,一条24小时免费热线电话,由心理卫生专家接听。该热线可为出现心理问题者提供情感支持,对有自杀倾向的高危个体进行干预;三是对本市自杀情况进行监测;四是将与健康教育机构一起开展各种活动,以提高公众对抑郁和与之密切相关的自杀的重要性的认识水平。
(编辑:小珊 )
- {get sql="select contentid,catid,url,title from content_content where contentid > '$contentid' and catid='$catid' order by contentid asc" rows="1" return="s"} 上一篇: {/get}
- {get sql="select contentid,catid,url,title from content_content where contentid < '$contentid' and catid='$catid' order by contentid desc" rows="1" return="v"} 下一篇: {/get}
-
{tag_内容页相关信息}
频道精彩推荐
- 保健
- 健身
- 减肥
- 美容
- 整形
……【查看详细】
{/g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