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分析接种后群体性癔症爆发的原因
近几年来,因预防接种引起的群体性癔症反应逐年增多,有的已演变成难以处理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严重影响了卫生防疫工作的开展和政府形象,增加了处理难度。
如何预防群体性癔症反应的发生和控制,已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重要公共卫生课题。为切实做好群体性癔症反应的防治,保护人民健康,维护社会稳定,现就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分析如下。
1)首例患者的“扳机”成癔症的导火索
在大规模群体预防接种过程中,特别是在学校集中接种时,由于部分学生心理应激能力差,或处于特定的病理生理状态(如饥饿、低血糖、传染病的潜伏期等),往往发生晕针等突发现象,如处理不当,便成了整个班级群体反应的导火索。如同枪支扣动了扳机,一发而不可收,造成群体性癔症流行。
2)组织接种机构的趋利是引发癔症的前提
如安徽泗县接种甲肝疫苗事件,就是与组织者为了小集体或个人利益,未经当地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私自从外地购得疫苗,非法组织群体接种有关。
3)发病儿童的心理及一些不良暗示对诱发癔症很关键
谢广中等曾对14个省发生的30起群体性癔症反应资料进行分析,其中26起发生在农村,发病年龄多在7~15岁,但以10岁左右的小学生最为常见,且女性多于男性,共有5起因偶尔合其他疾病引起。
小学生心理生理发育尚不成熟,易受外界因素影响,在首发病例和一些不良暗示的作用下,便相互感染,引起群体性癔症反应。如某起反应首例患者发生后,个别家长喊:“是不是打防疫针中毒了”,此类不良暗示导致其他学生和家长产生恐慌心理,为群体性癔症反应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4)刺激因子和家长的一些不良追偿心理加剧癔症蔓延
免疫注射的每一个过程,对于儿童来说都是一个外界刺激,都会产生一些正常或非正常的心理反应,这些心理反应在“扳机”的作用下,就会发作效仿,从而引起群体性癔症反应。
发生不良反应后,部分家长想通过此事得到高额赔偿,造成事件难以处理。
5)发生群体癔症与专业人员自身不良因素有关
由于部分计划免疫专业人员工作不细、责任心不强、禁忌证掌握不严、操作不规范、宣传报道不够及发生首例反应后处理不当等,造成群众不满情绪增加。
如预防接种使用后的一次性注射器等医疗垃圾焚烧处理,这本是预防接种后正常规范的操作程序,由于工作人员未能及时解释清楚,就会给群众和家长造成是在销毁证据的误解。
6)一些不正确处理因素的渲染为癔症产生推波助澜
一是行政领导的“好心”作用。往往事件发生后,各级领导出于为民办好事、办实事、维护社会稳定的良好愿望出发,过分关心事件的发生,给有关部门打招呼,并亲临现场指导处理,烘托了事件发生的氛围,造成事件扩大升级。
二是一些医疗机构处理不当。如对所有反应者收住入院,并给予输液、心电图、脑电图检查等及某些医生口头或书面上的不良暗示(如:这是××接种反应、打防疫针所致、中毒了等),加速了事件的扩大发展。
三是120、110等特种车辆的运输,烘托了周围的不良氛围,加速了事件的和发展。
四是新闻媒体不负责任的失实报道,对事件的发展起了火上浇油的作用。
7)社会上一些不满情绪的宣泄是癔症爆发的催化剂
某些基层干部或部门的不良行为或不法现象,既影响了政府形象,又破坏了干群关系。因计划免疫属政府行为,一旦发生不良反应,往往会被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利用,而成为群众宣泄各种不满情绪的导火索,造成群体性癔症事件扩大升级。
(编辑:蔡旭旭 )
- {get sql="select contentid,catid,url,title from content_content where contentid > '$contentid' and catid='$catid' order by contentid asc" rows="1" return="s"} 上一篇: {/get}
- {get sql="select contentid,catid,url,title from content_content where contentid < '$contentid' and catid='$catid' order by contentid desc" rows="1" return="v"} 下一篇: {/get}
-
{tag_内容页相关信息}
频道精彩推荐
- 保健
- 健身
- 减肥
- 美容
- 整形
……【查看详细】
{/g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