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网站地图

附件炎治疗及食疗

来源:华人健康网 | 发布时间:2010-06-28 14:36:34 | www.chinesejk.com

  在女性内生殖器官中,输卵管、卵巢被称为子宫附件。所以严格地讲,附件炎是指输卵管和卵巢的炎症。但输卵管、卵巢炎常常合并有宫旁结缔组织炎、盆腔腹膜炎,且在诊断时也不易区分,这样,盆腔腹膜炎、宫旁结缔组织炎,就也被划入附件炎范围了。

  附件炎有急、慢性之分。如果属于慢性,在生活上,注意劳逸结合、增加营养、锻炼身体,以增强整体抵抗力。单纯输抗生素效果不佳,应该配合抗炎和消粘连的药物(例如肌肉注射糜蛋白酶、甚至应用激素)、服用活血化淤的中药,以及物理治疗。如果有明确局限病灶可以手术治疗。

  女性发生生殖道炎症的原因有多种,但与性生活有重要的关系。例如男方用手爱抚时没有洗手,指甲过长藏污纳垢;同房前没有洗净私处,增加了感染机会;男性包皮过长,成为细菌、病毒的滋生场所,极易传染给对方;同房后懒于排尿和清洗等均是女性白带异常的重要原因,要针对上述原因进行预防性处理。

  未婚女子由于处女膜的屏障作用,细菌很难侵入,所以很少发生盆腔炎。有了性生活后,阴道相对处于一种开放状态,给细菌可趁之机。正常的、洁净的性生活是不会给女性带来任何危害的,女性的阴道分泌物也有自洁的作用。但是如果不注意清洁卫生,病菌侵入阴道,就增加了女性患生殖器官炎症的可能性。

  女性要学会保护自己,在没有打算要宝宝的时候,一定要做足避孕措施,反复人工流产的妇女易发生生殖系统的炎症,甚至不孕。经期不宜过于劳累,注意营养补充,少吃甚至不吃生冷食物。

  不要乱用抗生素

  全球医院网妇科专家提醒,对于明确的慢性盆腔炎,目前主要的应对措施是好好休息,避免劳累,可服用中成消炎药,如千金片、妇乐冲剂等。西药的抗生素对于盆腔炎的效果不佳,如果不是再次感染导致的盆腔炎急性发作,就不要用,以免引起菌群失调等不良后果。

  专家再次强调,慢性盆腔炎一般不会导致严重后果,但有的患者可能并发慢性输卵管炎和输卵管积水,从而导致不孕,这样的患者就要采用手术治疗了。过去,为了避免反复感染,曾主张手术切除子宫和附件,但是考虑到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这种根治术已经很少做了。

  附件炎可配合以下两种食疗法:

  1、取大米100克,茯苓15克 车前子10克,红糖适量。将前2味放入纱布包内与大米同时煎煮,粥熟后去药包,放入适量红糖服用。

  本方具有健脾益气,祛湿之功。

  2、生山楂15克,柴胡、当归各10克,白糖适量。将前3味同时放入锅内煎煮,去渣取汁,服用时调入适量白糖,每日2次。

  对患者肛门用药以配合附件炎的治疗,可以做以下尝试:

  用赤芍、红藤、败酱草、公英、丹参各20克,夏枯草15克。上方浓煎100毫升,肛门点滴,每日1--2 次,15次为1疗程。

  本方适用于湿热下注或瘀热互结型患者。

  若有包块形成,可加三棱20克,莪术15克以化瘀消聚;有气虚之象时,加黄芪30克以益气健脾;若小腹冷痛,可去败酱草、公英,加用细辛10克,桂枝10克温经散寒。

  本方具有理气活血的作用。

  得了附件炎,要树立信心,保持心情舒畅,积极锻炼,增强体质,以提高抗病能力。并定期妇检,对于各种不适切莫掉以轻心。

  采用抗生素类药物作用是不大的,它需要长时间的支持疗法,就是增加营养和改善肌体免疫力。增加肌体免疫力最主要的就是锻炼身体,一方面可以改善肌体免疫力,另一方面也可使身心愉悦。心情不好,好些病就会来找你,慢性附件炎在很大程度上也属于一种身心疾病。

  在用药上不会立竿见影,症状会逐渐缓解。药物主要是使用一些中成药,在服用药物时一定要做到持续用药,至少三个月。千万不能觉得症状有所缓解就停药,这样过不了多久还会反复。可以配合使用理疗,理疗的作用能使局部水肿消散,瘢痕软化、促进肠蠕动、促进血液循环,使局部的病变得到良好的改善。在治疗附件炎的时候,还要积极治疗下生殖道感染,阴道炎和宫颈炎都有可能造成病原上行。

(编辑:文琳)

(免 责声明:本站文章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系网络转载,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并不 代表 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文章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立 即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搜索相关文章:Array )
    {tag_内容页相关信息}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业务联系 | 频道合作
Copyright © 2009 chinesej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华人健康网 版权所有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QQ:6875839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闽ICP备090409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