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网站地图

检测乳腺癌转移有新方法

来源:华人健康网 | 发布时间:2010-07-16 16:46:45 | www.chinesejk.com

  对于乳腺癌患者来说,能否尽快判断自己患的是否恶性肿瘤很重要。

  目前,在全世界通行的治疗乳腺癌的根治性的手术方法大致有两种,一种为改良根治术,另一种称为保乳手术。前者要切除整个乳房并把同侧的腋窝淋巴结切除,可简称之为“清扫腋窝”;后者保留乳房,只切乳房上有肿瘤的部分,同时也要清扫腋窝。

  两种方法都要切除腋窝淋巴结,这就带来了并发症的问题,比如手术对腋窝血管和淋巴管的损伤或刺激可能导致同侧上肢血液及淋巴液回流受到影响、手术可能侵扰到部分神经等,使得部分病人手术后出现上肢淋巴水肿、活动不利、麻木疼痛等功能障碍,由于上肢水肿很难恢复,因此,成为其中最严重的并发症。

  所以,外科医生们就开始研究能不能只给那些已经有腋窝转移的人做清扫手术,没有转移的就不清扫了。如何确定是否有转移呢?这里就产生了这样一个概念——前哨淋巴结。

  新型分子测试可更快确定前哨淋巴结是否转移

  前哨淋巴结,顾名思义,就像哨兵一样守卫在乳腺周围,绝大多数向外转移的肿瘤细胞都先经过它,也有极个别的情况下会越过它直接到下一站。

  这样一来,就可以通过检查前哨淋巴结来确定是否需要进一步做腋窝清扫。如果前哨淋巴结有肿瘤细胞转移了,我们就称之为阳性,就继续做清扫;如果没有转移(阴性)就不做清扫,从而避免了不必要的手术。

  那么,怎么确定前哨淋巴结有没有转移呢?目前常规的方法是在手术时通过同位素跟踪等手段找到它,然后立即做病理检查,我们称之为快速冰冻切片HE染色病理检查。但用来指导下一步手术的这个快速病理检查并不是100%准确,只能达到90%左右。新型分子测试即基因测试BLN基因分析仪,就是学者们找的一个更好的方法来替代传统的冰冻方法或者作为补充。

  新方法比传统的冰冻方法敏感性更高

  那么这种新方法是不是真的更好、更准确呢?

  该方法是通过基因检测(即分子水平的检测)的途径来甄别是否有淋巴结转移。它的理论前提是乳腺组织中富含乳腺珠蛋白和细胞角蛋白19分子,这两种分子在正常淋巴结中不存在或很少见,那么一旦查到这两种分子在淋巴结中出现了就认为发生了转移。

  具体检测使用的方法为PCR技术,这是一种在实验室广泛应用的技术。它的创新点在于它首次将分子检测技术用于术中病理诊断。有些媒体称这种技术开创了术中即时病理诊断的先河(之前的病理诊断结果必须在手术两天后才能得到),但这种理解并不很准确。

  传统的术中冰冻检查也是在手术同时得到结果的,等待的时间是30分钟左右。这一技术的真正优势在于它比传统的冰冻方法敏感性更高,敏感性高就意味着能更多发现可能存在的转移灶,避免因术中漏诊而术后病理又发现转移从而接受再次手术。

  但同时,这一新方法的特异性比传统的冰冻方法稍差,也就是假阳性率稍高,这就意味着被误诊为转移而接受不必要的腋窝清扫手术的比例增高了,这与开展前哨淋巴结活检的初衷可能有背道之虞。

  其实,任何创新的出现总是伴生着优劣的双翼,在实际应用中会丰富我们对它的认识,所以最终它能否取代术中冰冻方法还是二者同时采用互为补充,都还需要更多的临床试验来考验。

  其实,逆向思维一下,我们苦心寻找一种精确的判断方法来减少腋窝手术,为的是减少腋窝手术带来的并发症,实际上能否对腋窝手术本身加以完善,使得并发症不出现或绝少出现,这也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思路。事实上,我们现在做乳腺癌手术出现淋巴水肿的情况已经很少了,发生比例不足0。5%,进一步完善手术方式应该说是一条可以尝试的道路。

  得益于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允许对转移性乳癌进行的首项分子试验,外科专家们可以更快地评估乳癌是否有扩散之虞。当病人接受肿瘤或者乳房切除手术时,按传统方法大夫只会检测最接近乳房的淋巴腺,以确定是否有转移迹象。

  当立即送检的组织发现有肿瘤存在,就需切除更多的淋巴腺,不过一般情况下,还需进行更深入广泛的显微镜测试来确定癌细胞是否已经扩散。问题在于:实验室结果要在两天后才能出来,在此之前病人要生活在可能面对第二次手术的地狱般恐惧之中。

  新型分子测试即基因测试BLN化验实施之后,大夫们在初次手术时就可通过检测乳腺癌的分子细胞对哨兵腺进行精确检测。如果测试结果证明有恶性肿瘤,医生们会立即摘除已被侵袭的淋巴腺,省去病人等待和可能接受再次手术的痛苦。

(编辑:小珊)

(免 责声明:本站文章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系网络转载,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并不 代表 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文章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立 即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搜索相关文章:Array )
    {tag_内容页相关信息}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业务联系 | 频道合作
Copyright © 2009 chinesej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华人健康网 版权所有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QQ:6875839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闽ICP备090409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