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网站地图

治疗乳腺癌应避开误区

来源:华人健康网 | 发布时间:2010-07-16 16:46:54 | www.chinesejk.com

  发病率上升,死亡率下降治疗越来越有效

  癌症仅次于心血管疾病,成为死亡原因的第一位。乳腺癌是全球发病率最高的癌症之一,仅次于肺癌排在第二位,是很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全球每年有超过100万妇女患上乳腺癌。

  北美、西欧是乳腺癌的高发区,美国的发病率大约在每10万人中有110.6个患者。但是他们现在都出现了新发病例增多,但死亡率下降的趋势,说明早期诊断、手术后使用化疗、生物治疗和内分泌治疗等综合治疗手段和采用更先进的手术和放射治疗方式对乳腺癌的治疗越来越奏效。乳腺癌不是死亡率最高的癌症,个体差异大、生长期相对较慢,有很长的时间可以用来诊断和治疗,有很大的治疗空间。

  中国的患病率不如西方高,大约每年有20万的新发病例,但我国乳腺癌患者发病年龄较轻,从30岁开始出现,到40至49岁时出现高峰,比西方女性一般要早10到15年。

  而且我国女性患者由于不重视日常的检查,所以就诊时一般病情已经很晚了,手术前达到三或四期的占35%,而这一情况在西方只有15%,预后效果不好,死亡率也较高。所以对社会、家庭来说损失更大。

  不良生活方式已经超过遗传成为致癌的主因之一

  全球医院网肿瘤中心乳癌科江泽飞副主任医师介绍,任何疾病的出现都和遗传背景及环境因素有关,乳腺癌也不例外。它的高危因素主要是乳腺暴露在雌激素环境中的时间过长,月经开始年龄小于13岁、绝经年龄大于50岁、初产年龄大于35岁、有家族史的女性都容易患乳腺癌。

  对乳腺癌的研究发现,目前这种癌症更危险的是环境因素已经超过遗传成为致癌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其实并不是乳腺癌的高发区,但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环境、生活方式的变化,我国女性乳腺癌的患病率有明显的增加趋势,天津和北京患者数目前仅次于肺癌位居第二,而且是上升最快的癌症。而在佛山已经成为了女性第一位的癌症。

  对预防乳腺癌而言,年龄、性别、家族史不能改变,但是大量食用油炸食品、酗酒、肥胖、缺乏运动、不生小孩或生育过晚等因素是可以改变的。女性尤其应该注意滥用激素的危害,千万不要把激素作为对抗更年期的方法,更年期是每个女性必经的阶段,应该用放松的心态来接受、解决问题,滥用雌激素替代疗法只会让乳腺癌更加危险。

  根据年龄定期检查乳腺

  20到39岁之间的女性应该每月自检乳房

  一次,至少每三年进行一次临床乳房检查。40岁以后除了每月自检外,每年还要进行临床乳房检查和X光照相。女性应该在每次月经后的一周内检查,更年期女性可选择一个固定的日子检查,平躺下来,用四根手指平着摸自己的乳房,如果发现有异常包块,最好马上找医生诊断。

  但是注意不要用捏着摸的方法,免得把正常组织当成异物。如果到医院检查,最应该进行针对乳腺的X光照相。根据临床经验,通过X线拍下来的乳房软组织结构癌变有90%的诊断符合率。

  乳腺癌的早期检查是非常准确的,不容易漏掉隐性癌。另外,彩色B超对于囊性的病变诊断很准确,尤其适用于乳腺组织比较密致的年轻女性患者。

  但是医生提醒,怀疑自己有这类疾病的人最好到有经验的或专科门诊进行诊断,诊断后配合医生治疗,而不要换很多家医院一次一次地检查。因为X线检查使用过多,反而会使年轻但是有遗传倾向的女性患癌症的概率增加。如果要多次检查或是不太放心,最好采用核磁共振检查,这种方法的致癌率较低。在体检中对乳腺的X线检查一年接受一次比较合适,否则会相当危险。

  对晚期乳腺癌的治疗不应放弃

  专家介绍,晚期乳腺癌虽然不好治疗,但并不是无法治疗的,如果根据病人体质因素、肿瘤状况和药物的作用进行合理的化疗、内分泌治疗,可以显著延长生存期。

  晚期肺转移的病人很少有能存活5年以上的,但是徐教授介绍他们诊断的122例病人中5年和10年的存活率分别为11%和10%,所以可以了解到经过合理治疗,一部分病人可以长期生存的。

  乳腺癌的治疗也不是单纯手术切得干净就完了,很多外科医生都会对病人说“我切得特别干净”,其实对癌症的治疗是一个合理综合使用的方案,联合化疗比用单纯一种药物可以降低复发8%到12%,死亡率降低11%到15%。

  抗癌手术现在也不以切得多为治疗效果的标准。相反,越来越多的医生给病人实施保乳,保腋窝的手术,在疗效一样的前提下尊重病人做女人的权利。

  另外,内分泌药物使用方便,药物毒性小,使病人生活质量提高,花费也少,可以长期使用,和化疗交替配合使用,效果很好。病人应该在医生指导下试着接受这种和传统治癌方式不尽相同的新方法,改善患癌后的生存质量,更好地生活。

(编辑:小珊)

(免 责声明:本站文章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系网络转载,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并不 代表 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文章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立 即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搜索相关文章:Array )
    {tag_内容页相关信息}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业务联系 | 频道合作
Copyright © 2009 chinesej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华人健康网 版权所有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QQ:6875839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闽ICP备090409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