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网站地图

前列腺疾病有哪些治疗方法

来源:华人健康网 | 发布时间:2010-07-24 09:21:36 | www.chinesejk.com

一、一般治疗

  1、休息,会阴部热敷,坐浴,通便,解痉止痛,退热等。

  2、解除思想顾虑,保持心情舒畅,锻炼身体,生活规律,增强治疗的信心。

  3、饮食方面,多饮水、多排尿,可起到冲洗尿道,帮助排除前列腺分泌物,减少刺激症状的作用。忌烟酒和刺激性辛辣食物。

  4、性生活方面,性交次数不可过多,避免“性交中断”,以减少前列腺组织充血,但禁欲也并非必要。

  5、工作方面,不宜久坐,骑自行车等,以减少对前列腺的压迫。

  二、抗生素治疗

  由于前列腺脂质包膜的屏障作用,大多数抗菌药物难以进入前列腺内达到有效的抑菌浓度,只有脂溶性高的碱性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少,离解度高的药物;对前列腺脂膜弥散性好的药物才有可能发挥较好的疗效。符合这些条件的药物有磺胺增效剂、复方新诺明(内含磺胺增效剂)、红霉素、林可霉素、利福平、氟哌酸等。此外,氟嗪酸、美满霉素、泰利特等药物疗效更佳。不过,有些从理论上讲效果很好的药物,实际上疗效却并不满意。

  比如,有人报告一组磺胺增效剂或复方新诺明持续12周治疗的慢性前列腺炎患者,仅仅1/3获得治愈。究其原因是前列腺炎患者局部的酸碱度发生变化影响了药物的进入和治疗作用。因此,无论是吃药、打针,还是静脉滴入或者塞肛用药,治疗效果均不理想。可见,临床选择抗生素必须综合考虑,应该结合前列腺液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的结果决定用药种类,并根据临床治疗效果加以调整。

  目前医生较常采用的方案有:

  1、利福平与磺胺增效剂联合治疗,每日一次口服利福平3至4片(450毫克至600毫克),磺胺增效剂2片(200毫克)15天,改为利福平2片(300毫克),磺胺增效剂100毫克105天,标准疗程4个月。其缺点为利福平有肝毒性作用,而且用药时间长;病人多难以坚持到底。采取此方案治疗的患者,应定期检查肝功能。

  2、红霉素2片(0.25克)每日4次,或者四环素2片(0.5克)每日4次,连服15天。或者服用阿奇霉素,每天服用一次即可。优点为对支原体感染亦有效。

  3、氟嗪酸2片(0.2克)每日3次,或者环丙氟呢酸2片(0.5克),每日2次,连服15天。

  4、美满霉素2片(0.1克)每日2次,或者泰利特l片(0.25克)每日2次,连服15天。三、经尿道灌注疗法: 原理:利用压力将抗生素溶液自前列腺腺管在尿道的开口逆流入前列腺腺管,并弥散到前列腺小叶中。 药物:基本药物是抗生素,通过前列腺液的细菌培养选择抗生素。可加入地塞米松(促使炎症消散、减轻水肿,解除腺管开口因炎症造成的梗阻或粘堵)1%利多卡因(减轻刺激和疼痛)、阿托品(缓解前列腺平滑肌痉挛)。药液保留30分钟或更长。

  疗程:10—15次,每日1次。或间日一次。 此法虽然能使药物直达前列腺病灶部位,但会给病人带来强烈的痛苦、恐惧,而且有可能操作失当而导致感染,更主要是针刺注射会在前列腺上留下一个物理性增生,灌注时尿道灼痛或刺痛,少数可出现血尿及尿痛等。

  四、射频、微波、红外线、超声波等体外物理疗法

  利用电场及波能使组织发热的原理,不能从根本上改善由于炎症等因素引起的病理改变,只能暂时缓解症状。而且射频辐射以及各种外触摸疗法,还可以对前列腺周围器官产生损伤。总之,对于以上几种疗法,或由于疗效不太确切;或未有一种能让患者容易接纳的治疗方法;或由于有造成阳萎及引起不育的可能,导致正常生育期男性应用受限,所以一直未能得以广泛应用。

  五、中医中药治疗

  中医认为慢性前列腺炎以虚实夹杂者见多,且以肾虚为主,脾虚为辅,或兼血瘀,或兼湿热,其中最常见的证型是肾虚兼有湿热。 “前列消胶囊”是补肾健脾、解毒利湿、活血化瘀的药物。通过活血化瘀,药物使前列腺内循环通畅,化解腺管内炎症瘀阻,清利湿热,使前列腺内瘀毒通过大便与尿液排出,治疗前列腺炎能使炎症消除,由于排毒也起到消肿功效,使前列腺增生腺体缩小。

  此药物选方精特,为通瘀通阻药物,在去除前列腺瘀阻上有独特功效。 前列消胶囊,每次5粒,每日3次,口服,四周为一疗程。必要时可增加疗程。 前列腺炎之所以难治是由腺体的结构所决定的,外面的包膜阻碍药物的进入,常用的抗生素无法渗入前列腺组织,到达腺体内的浓度较低,达不到杀菌浓度;且副作用较大,易产生耐药性,而中药是一种复方制剂,它含有很多成分,不仅对炎症有消除作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西药的耐药状况,减轻西药的副作用,避免西药引起的菌群失调,且能改善患者的免疫状况。因此前列腺炎在治疗上,应采用一般治疗与特殊治疗相结合,西医治疗与中医治疗相结合的原则。

(编辑:南亚)

(免 责声明:本站文章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系网络转载,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并不 代表 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文章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立 即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搜索相关文章:Array )
    {tag_内容页相关信息}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业务联系 | 频道合作
Copyright © 2009 chinesej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华人健康网 版权所有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QQ:6875839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闽ICP备090409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