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网站地图

八大高危人群要加倍小心丙肝感染

来源:华人健康网 | 发布时间:2010-08-08 09:20:08 | www.chinesejk.com

简要内容:肝炎听起来让人惊恐,这意味着病痛和歧视,可是丙肝还一直不为人们了解,丙肝病毒对人体破坏非常隐蔽,时常被漏检,丙肝是如何传播的?以下将提示主要的八大高危人群尽早做丙肝抗体检查。

日前全球大约每12个人就有1个是慢性病毒性肝炎感染者(包括乙肝和丙肝),今年世界肝炎日的主题是:丙肝——悄无声息暗算你

小君30岁,她做梦也想不到,和同事去医院查体,偶然增加的这个项目居然真的有问题——她被检测出感染上了丙肝。

一向洁身自好的小君想不通自己怎么会感染上丙肝?她上网查过患丙肝的高危人群的特点,自己都没有……后来才知道,2岁时,她因为肺炎住院,曾在医生的建议下输血。

1989年前没“丙肝”这个词

1989年美国科学家发现这个新型的肝炎病毒前,人们不知道丙肝这个病,而在此之前,丙肝已悄悄蔓延了数十年。

在我国,丙肝的规范检测方法是从1993-1994年开始普及的,在1994年之前,血制品是否带有丙肝病毒,无法判断。所以专家特别建议,1994年以前的输血者最好做个丙肝抗体的筛查。

90%的人不了解丙肝

丙肝病毒(HCV)对肝脏的破坏非常隐蔽,丙肝的患者中只有10%的人有症状。很多丙肝病毒感染者的肝功能检查经常表现为正常,所以容易被漏诊。丙型肝炎病毒跟其他病毒不同,急性感染后很少引发症状,而一般体检也很少做相关的丙肝检查,令隐性的丙肝带菌者很难及时知道自己被感染的事实。

无论儿童还是成人,如果不接受治疗,70%-80%的丙肝感染者会转为慢性病人。而成人感染乙肝病毒后,仅有5%-10%会转成慢性。更糟的是,丙肝发展为肝硬化、肝癌的比例都在乙肝之上。丙肝若不积极治疗,20年后发生肝硬化的比例为10%-30%,肝硬化本身往往就能置人死地,另外其中还有5%-10%发展成肝癌,唯一有效的治疗就是进行肝脏移植。由于肝脏感染病毒后可以很多年没有任何症状,而一旦发病,往往病情已经很重了。

丙肝是怎么传播的?

丙肝主要通过血液、破损皮肤、黏液、性行为和母婴传播,因此,曾有过输血、使用非一次性注射器和未经严格消毒的牙科器械、胃镜检查、针灸、穿孔器具,以及有过不洁性生活史,或者曾经用过未经严格消毒的器具进行文身、文眉、穿耳环孔等皮肤黏膜创伤性操作的人,都有可能感染丙肝。

客观地说,拥抱、接吻、吃饭是不会传染的。但需要强调一点,接吻不传染丙肝的前提是,接吻者双方的口腔都没有任何破损,也就是说在口腔黏膜屏障完整的情况下是不传染的。假如有溃疡,那就很难说了。

杨院长遇到过一个10个月大的小丙肝患者,他的爷爷是胃癌患者,多年前做手术时输血感染上了丙肝,自己不知道。爷爷特别喜欢孙子,天天抱着,他有个坏习惯,嚼完了食物喂到孩子嘴里,认为这样小孩比较容易消化。问题是小孩6个月到10个月开始出牙,喜欢乱咬东西,很容易咬伤自己的嘴巴,而患丙肝、黏膜屏障不是很完整的爷爷口对口喂东西,就把丙肝传染给了孩子。

医务人员是防治核心

要重视对丙型肝炎的预防,避免HCV的传播;重视对丙型肝炎的筛查,早发现、早治疗,抓住彻底治愈的最佳时机;抗病毒治疗是丙型肝炎的治疗原则;既往丙型肝炎的治疗目标是肝功能正常,而现在,丙型肝炎治疗目标应为清除病毒。一旦发现抗HCV阳性者,应进一步检测血清中HCV RNA。若HCV RNA为阳性,应立刻给予干扰素和利巴韦林联合治疗,或请专科医生处理。由于丙肝抗病毒疗法的副作用较大,医生使用时要加倍小心。

专家提示:

八大高危人群应当尽早检查

>>

1.1994年前接受过输血者

2.反复血液透析者和接受器官移植者

3.共用注射器者

4.HIV感染者以及感染HCV母亲所生的婴儿

5.针刺、刀伤或者破损黏膜处接触HCV阳性血液者

6.与HCV感染者有性行为者

7.曾行介入性诊疗患者(胃镜、内窥镜、牙科器械)

8.有过文身、文眉、穿耳环孔等

特别提醒:如果第一次丙肝抗体检查为阴性,应该在6个月后再做一次丙肝抗体检查,以确保无“漏网之鱼”。

不必恐慌:我国目前患丙肝的人数上升较快,确切地说,不是发病率在上升,而是发现率在上升,也就是说,新发现的丙肝患者多是以前的感染者,而新感染的增加人数还是比较少的

(编辑:欧阳澜澜)

(免 责声明:本站文章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系网络转载,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并不 代表 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文章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立 即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搜索相关文章:Array )
    {tag_内容页相关信息}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业务联系 | 频道合作
Copyright © 2009 chinesej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QQ:6875839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闽ICP备20210131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