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网站地图

城市人的通病--疲劳

来源:华人健康网 | 发布时间:2010-08-10 08:50:39 | www.chinesejk.com

  好累啊!疲劳也是一种病

  我们每个人都会感到疲劳,但最令我们忧心忡忡的疲劳,应该是指那种持续的或反复发生的经过长时间休息也不能完全恢复的疲劳,而且已经影响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一种机体障碍或失衡状态,医学上称为慢性疲劳或慢性疲劳综合症。

  其实,更准确的说,疲劳也是一种病。据美国一份医学杂志报告,美国大约有300万-600万人患有这种病,这是根据已经诊断的病例推算的,轻的或没有发现的可能更多。但是,我们对疲劳究竟有多少认识呢?比如,如果要问疲劳到底有哪些表现,一般人大概没有几个能说得清楚的。医学科学研究表明,除了主观感觉疲乏,慢性疲劳的表现多种多样,因人而异,程度不同,来去不定,可以发生在少年青年,也可能发生在中年老年,女性居多。

  疲劳表现可以有:

  一、认知方面的障碍,如注意力不集中,短时记忆差(认字困难,不能正确理解和记忆所阅读的内容,不能计算数字,语言和推理能力减弱)。

  二、心理障碍如抑郁,易怒,焦虑,盲目攻击,个性的变化,情绪波动。

  三、也可以表现为视觉障碍如视物模糊,对光敏感,眼睛痛,不断的需要变换处方用药。

  四、身体出现不适如寒战和夜间盗汗,呼吸变短,眩晕和平衡障碍,对冷热敏感,不规则的心脏跳动,肠道激惹症状(腹疼,腹泻,便秘),低体温和低烧,麻木,和面部及四肢末段烧灼感,嘴唇和眼睛干燥,月经不调,胸痛,起红斑,耳鸣;还有对噪声、异味、化学物质及金属敏感,饮食不变而体重变化,不同程度的头疼,头昏,浑身无力,睡眠后精神不能振作,劳累后24小时不能恢复以及无红肿的多关节疼,肌肉抽搐等等。

  上述这些症状反复发生超过一定时间就要考虑患有慢性疲劳。由此可见,疲劳是全身机能的失衡或障碍,可以影响机体的不同系统。如果拿这些症状与我们自身对照,不难发现我们很多人都有这样或那样的表现,如果这些表现非常明显的话,那就要警惕了。

  不同人不同诱因疲劳原因多

  大多数人都片面的认为疲劳主要是由于现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工作紧张,人际关系复杂,心理压力大造成的,只要好好休息,学会放松,过一段时间自然就好了。但医学研究却发现,引起慢性疲劳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不同人有不同的原因和诱因。

  工作负荷重,精神压力的确是重要的原因,但绝不是唯一的。其他像营养失衡、环境污染,病毒感染,内分泌失调,代谢紊乱,肠道菌群失调,寄生虫感染,基因背景等也决不容忽视。

  

  这些因素可能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互为加重因素的。比如情绪紧张导致睡眠困难,长期的睡眠困难又可引起免疫功能的抑制,免疫功能的抑制引起肠道感染,肠道感染引起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吸收减少,反过来营养不良又引起免疫功能的抑制和其它方面的问题,总之,这些过程如果反复发生,形成恶性循环,最终都会导致机体的衰竭。

  科学家们已经证实慢性疲劳患者在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重要生命控制中枢都存在着异常。这些研究表明慢性疲劳患者的机体的控制部位已经出现了故障。一位科学家是这样比喻慢性疲劳患者的机体的;他说这时的机体好比是一辆电池不足,发动机也有毛病的车,光充电或修好发动机汽车都不能走,只有二者都好,汽车才能走,休息就好比充电,如果不能修复机体的故障,人还是不能恢复正常。那么慢性疲劳会不会随着时间而自愈呢?结论是一部分人可能自愈,一部分循环在健康和疾病之间,一部分则每况愈下。

  另外,慢性疲劳往往还是一些严重疾病如癌症,肝炎,风湿等的早期症状。因此奉劝那些经常感到疲惫不堪的人千万不要把累不当回事。现代生活,节奏快,工作强度大,尤其需要人们倍加呵护自己的生命和健康。如何摆脱疲劳的困扰已经摆在我们的面前。

  疲劳能否预防和治疗?

  关于疲劳的研究在医学界非常热门。疲劳是否能预防和治疗?目前还不能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显然,休息、放松有益于症状的减轻。一些生物活性物质如核酸、左旋肉碱、维生素E、维生素C及某些中药等已经显示出良好的治疗前景,这些物质已被证实能在分子水平与我们全身的机体细胞发生作用,促进代谢和活性物质生成,提供能量,改善功能,从而改善机体整体功能水平。

  此外,适当服用一些抗疲劳的保健品也是现代人积极消除疲劳的方法之一。

(编辑:杨星)

(免 责声明:本站文章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系网络转载,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并不 代表 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文章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立 即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搜索相关文章:Array )
    {tag_内容页相关信息}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业务联系 | 频道合作
Copyright © 2009 chinesej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QQ:6875839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闽ICP备20210131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