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网站地图

瑜珈养生的中医学说

来源:华人健康网 | 发布时间:2010-08-12 15:59:19 | www.chinesejk.com

  瑜伽行者认为,人体四大不调,造成失去平衡,则身心有病或成病,四大调和,百病无生,令身心喜悦!

  经论上阐述:不同的人在形质、功能、心理上存在着各自的特殊性,这种生理上的身心特性便称之为体质。体质影响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以及发病过程中疾病发展的倾向性,进而影响着身体治疗的反应性,从而使人体的生、老、病、死等生命过程,带有明显的个别特异性。体质问题有助于分析疾病,对诊断、治疗、预防疾病及养生均有重要的意义,故首先须了解人体不同体质的特性。对于瑜伽养生者,可以根据各自不同的体质特征,选择相应的措施和方法,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增进身心健康,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常见的四种类型体质的瑜伽练习养生方法

  一、火性体质:

  这种人的体质特点为形体消瘦;手心、足心热;心火大、燥热中时烦闷,容易失眠,大便干燥,尿黄;不耐春夏,多喜冷饮。

  瑜伽养生方法:

  1、精神调养:这类人体质阴火虚旺,性情急躁,常常心烦易怒,这是火大扰灵根之缘故,应遵循“智慧瑜伽之精神内守”的养生法。多加强自我修习内观涵养,养成冷静、沉着的习惯。少参加强制性的运动等活动。

  2、饮食调养:多吃清淡食物,如:糯米、芝麻、蜂蜜、乳品、豆腐、鱼、蔬菜等。有条件的人可食用一些补养类食品,如:海参、银耳、冬虫夏草等,辛辣燥烈之品应少吃。

  3、选择瑜伽练习:以安静为背景下的养生练习;如:经行、内观静坐、内静力量的体式练习法等;不宜过激运动的体式,着重调养肝肾。

  二、水性体质:

  这种人多形体白胖,或面色淡白,手足凉;小便多清长,大便时稀,怕冷、怕寒;喜欢暖。

  瑜伽养生方法:

  1、心灵调养:这类人因阳气不足,常表现出情绪不佳,欢喜悲伤不定;这类人要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多听音乐,户外游走等。

  2、饮食调养多食壮阳食品,如牛羊肉、五谷粥等,特别是在夏日三伏时,每一伏适量进补,以壮人体阳气之功。

  3、选择瑜伽练习:水大体质的人,春夏秋冬都应加强身体锻炼,可采取户外运动;瑜伽练习方面,多进行深呼吸练习,选择身体全面调整体式组合,根据体力承受可适当加大动量等。

  三、地性体质:

  凡是面色晦滞,口唇色暗,肌肤干燥,眼眶黑暗者多为血瘀体质之人。

  瑜伽养生方法:

  1、选择瑜伽练习:多做有益于心脏血脉的动态练习,如:气血推动受力下的体式运动;身体的经络行等能使身体各部都活跃起来,是有助气血运行的最佳选择。

  2、饮食调养:常吃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食品,如桃仁、黑豆、油菜、醋等,经常煮食一些山楂粥和花生粥。也可选用一些活血养血之药品(当归、丹参、地黄、地榆、五加皮)和肉类褒汤饮用。

  3、意识调整:保持瑜伽的意念,多引导自己;懂得瑜伽思辩之道可令自己整体平衡。

  四、风性体质:

  形体肥胖,肌肉松弛,嗜食肥甘,神卷身重,是痰湿体质人的明显特征。

  瑜伽养生方法:

  1、环境调摄:多避免在阴雨季节,风湿邪气等侵袭;不宜居住在阴冷潮湿的环境里。

  2、饮食调节:应该多吃健脾利湿;化痰祛湿的食物,如白萝卜、扁豆、包菜、蚕豆、洋葱、紫菜、白果、、红小豆等。少食肥甘厚味、饮料、酒类之品,且每餐不宜过饱。

  3、选择瑜伽练习:风性体质之人,因压力大多形体肥胖,身重易倦,故应长期坚持散步、慢跑等活动,瑜伽练习活动量应逐渐增强动量,以松紧力度转换为宜背景下,让松弛的皮肤逐渐转变成结实、致密的肌肉。

  总之,无论你属于何种体质的人,只要坚持有目的的保健养生,才能不断提高生活健康质量,根据自己的情况,通过瑜伽来调整自己的身体运动、饮食、心态等,持之以恒,才能常保持令四大平衡,获得健康持久效益,达到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和延年益寿的目的;我们相信每个人都能延长自己的生命,成为一个全面整体健康的人。

(编辑:smile)

(免 责声明:本站文章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系网络转载,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并不 代表 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文章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立 即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搜索相关文章:Array )
    {tag_内容页相关信息}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业务联系 | 频道合作
Copyright © 2009 chinesej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华人健康网 版权所有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QQ:6875839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闽ICP备090409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