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网站地图

严打“伪药品” 监测广告露头就打

来源: | 发布时间:2010-08-18 10:55:36 | www.chinesejk.com

  近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出通知,要求依法查处标示为北京嘉华裕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瓜瓜胶植物复合胶囊”(三消稳糖),各地相继开展了排查工作。据了解,这种既非食品也非药品的“伪药品”在网上宣称“降血糖总有效率达98.09%、改善糖尿病各种并发症总有效率达95%”,曾一度卖得很火。

  类似的“伪药品”仍然充斥市场,在各大药店、医疗机构粉墨登场,享受与药品同等的待遇,甚至有挤占药品市场的势头。“伪药品”泛滥成灾,成为药品监管部门的一大监管难点。

  剥去伪装

  一些“伪药品”在包装、标签和说明书上直接注明适应症或功能主治,仿冒药品版面设计和印刷内容,并在“适用范围”一项注明可用于某某疾病等。有些“伪药品”直接使用药典收载的药品名称,也标明相同的生产原辅料,让消费者误认为其就是药品,如某保健品公司生产的复方甘草片(批准文号标注为健字号)。

  除此之外,这些“伪药品”还暗示对某种疾病具有治疗作用,如某药业集团生产的颈腰康贴(非药品)标注适宜人群为:适用于骨折、颈椎病、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引起的头、颈、肩、腰、腿、足跟、关节等部位疼痛及微循环障碍的人群。如果是中药制品,则会在包装盒上列举其处方组成,然后一一阐述每味药材的功效和作用,让消费者自己对症使用。而一些消炎杀菌的“伪药品”往往在包装盒和说明书上阐述其所含的成分具有抑制或杀菌作用。

  治理很难

  不法厂商将“伪药品”以各种名目伪装成药品,目的就是想误导消费者,达到谋利的目的,从而增加了这类产品的监管难度。根据《药品管理法》第四十八条对假药的定义和按假药论处的范围看,这些“伪药品”很难认定为假药。所以在日常监管中,对“伪药品”违法事实很难定性,缺乏法律依据。

  一些取得了批准文号的消毒产品、化妆品、保健品生产企业擅自在包装、说明书上标注或暗示有功效作用,但由于其确实取得了相应的批准文号,只是包装、标签和说明书上标注的内容与批准的内容不一致而已,仍然无法认定其为假药或伪产品。而对于那些无文号的“伪药品”,既没有使用药准字号,又没有使用消、妆准字号,药监与卫生部门监管起来更是无凭无据,可以说执法主体很不明确。

  涉药单位在购进这类药品时,往往没有按规定索取票据、验收入库、审核供货单位资质等,由于药监部门在核查时只能查到现存的几盒药品,无法对其来源和购进数量、销售数量进一步追查,更无法对整个链条从重打击。

  监测广告,露头就打

  “伪药品”能够在市场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法宝就是铺天盖地的广告,因此,若要对其加强监管,必须以加强广告监管为前提,构建立体防线。

  媒体是“伪药品”广告发布的主要阵地,对其加强规范,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但现有的查询、核实体系还不够健全,导致广告难监测。针对保健食品伪装成药品开展虚假宣传的广告,药监部门在保健食品监管归口食品药品监管系统后,应迅速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广告查询系统,并及时进行更新。重点对已批准的广告内容、品种、发布范围、时效等予以公开,便于各地在广告监测中对照检查,及时发现不法广告。

  除了在媒体发布广告外,“伪药品”较多采用发散宣传单、举办健康讲座、义诊试用、上门推销等方式进行宣传和促销。此类广告虽然覆盖范围小,但对特定人群的针对性更强,更易产生危害。查处此类广告,一定要建立起有效的立体防线。一是开展反宣传。借助媒体和系统网站,印制各类宣传资料,在对违法广告进行曝光的同时,指导公众合理消费保健食品和依法维护自身权益,使此类不法宣传在政府权威界定下不攻自破,逐步失去市场。二是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依托已经建立的食品药品监督网络,开展对违法广告识别知识的培训,延伸广告监测的触角。三是公开举报途径。完善违法广告网上受理、举报电话、手机短信平台等,并健全受理举报查处适当奖励机制。受理一起,核实一起,并适时回复举报人。

  同时,加大对违法广告惩治力度,查处一起,严惩一起,让违法发布广告者承担应有的法律责任,让其付出更大的违法成本。此外,还要及时发布违法广告黑名单,进一步增大违法行为的无形成本,让其无法在市场上立足,不得不退出市场。

(编辑:庆国)

(免 责声明:本站文章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系网络转载,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并不 代表 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文章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立 即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搜索相关文章:Array )
    {tag_内容页相关信息}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业务联系 | 频道合作
Copyright © 2009 chinesej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华人健康网 版权所有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QQ:6875839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闽ICP备090409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