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网站地图

小儿隐睾治疗要趁早

来源:华人健康网 | 发布时间:2010-09-19 09:12:36 | www.chinesejk.com

  正常男婴出生时阴囊内已可触到两只睾丸,若阴囊内只有一只睾丸,称为单侧隐睾;若二侧都未触及睾丸,称为双侧隐睾。

  这时候,家长们都会为此担心,这究竟是怎么一会事儿?

  隐睾小儿的生殖细胞从出生后第二年起就受到严重抑制,至青春期前,90%以上的腹内睾丸丢失了生殖细胞,在腹股沟内睾丸为41%,而阴囊上睾丸是20%。

  因此,无论是双侧或单侧隐睾,为避免日后影响生育,恶性变,以及扭转的机遇及精神因素,都应早期(10月龄)治疗。

  首先,了解什么是“小儿隐睾”?

  隐睾症又称“睾丸未降”。它可是一侧或双侧的睾丸没有正常下降到阴囊内。严格地说,这也是一种畸形。单侧隐睾的发生多是由于睾丸在下降过程中遇到了障碍,走上了岔道,停留在腹腔内或是腹股沟管内,也有的是停留在阴囊的上方。双侧隐睾则多是由于体内的绒毛膜促性激素分泌不足,而影响了睾丸正常下降的生理过程所致。有的孩子虽然睾丸已降入到阴囊内,但在平卧时,原来摸到过的睾丸不能再摸到,此种情况并非真正的隐睾症,而称为“游离隐睾”。

  隐睾症病儿的阴囊发育较小,阴囊内不能触到睾丸,因此诊断并不困难。但隐睾症确是一种可怕的病症。这是因为未降入到阴囊内的睾丸处于相对的高温腹腔内,从而使睾丸不能正常地发育,如果年龄已超过10岁的孩子,睾丸仍停留在腹腔内,则其睾丸多已丧失了产生精子的能力。因此,若是双侧隐睾的患儿将造成终身不育症。如睾丸停留在腹股沟管内或是阴囊的上方,则除了局部温度较高不适宜睾丸的生长外,还容易受到外来的冲击而发生意外。

  接着,“小儿隐睾”非得做手术吗?

  临床上经常可以看见成人隐睾手术后的睾丸只有儿童睾丸大小,并且在腹股沟或腹腔里的睾丸,由于周围的温度较高,不利于精子的生长和发育。所以如果是隐睾,不仅会影响生育,还会导致男性不育,而且可能发生睾丸扭转和睾丸恶变(即癌变)以及造成心理障碍,因此应当及早手术治疗。

  那么,“小儿隐睾”何时做手术好?

  隐睾是指男婴出生时睾丸尚未从腹腔下降到阴囊里。一侧隐睾主要表现为患侧阴囊明显发育不良,摸不到睾丸;若是双侧隐睾则阴囊扁平。患儿毫无痛苦,但停留在腹股沟或腹腔内的睾丸因环境不良不能正常发育,将来不能产生成熟精子,以致婚后不能生育,甚至有导致癌变的可能。现已证明,隐睾从2岁起就开始受到损害,所以手术年龄以2岁左右最为合适,也可提早,但绝不应过晚,以免错失良机。

  目前有两种内分泌治疗,也是未降睾丸的唯一保守疗法,即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与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或称LHRH。HCG可刺激Leydig细胞,使血浆睾酮增高以促进睾丸下降。用GnRH是因为隐睾患者的下丘脑分泌GnRH不正常,故给GnRH以矫正这一缺陷。应用HCG的睾丸下降率为14%~50%,最低用量是10000u,如超出15000u,则将有副作用。用药过程中偶见阴茎增大,停药后退回。应用GnRH的睾丸下降率为13%~70%。它的用法是喷鼻日3次,每次400μg,共4周为1疗程,无副作用。如先用GnRH4周,每日1.2mg喷鼻,继用HCG3周,每周1500u,可使成功率达73%。6个月后的复发率为10%。

  综上所述,对隐睾患者提出下列治疗方案:①凡男性新生儿都应检查有无隐睾。②小儿屈腿坐位检查最准确。③如小儿智力迟钝,须除外其他综合征。④小儿10个月时,就用GnRH,每日喷鼻3次,每次400μg。⑤如不成功,每周用HCG1500u,共3周。⑥如复发,可再用GnRH一疗程。⑦如内分泌治疗失败,须于2周岁前手术。⑧如并发腹股沟斜疝或睾丸异位,都须手术。⑨小量Buserelin(CnRH类似物)10μg,隔日一次,用5~6月可增加生殖细胞及Leydig细胞数或可促进生育,尤以用于7岁前效果好。

  另外,“小儿隐睾”为何在1-2岁做手术?

  隐睾患儿经药物治疗无效后,须行手术治疗,目的除防恶变、预防损伤和心理创伤外,主要是为睾丸发育提供良好的环境,满足生育能力所需要的条件,也就是说,双侧隐睾治疗的目的是使其成年后有生育能力,而单侧隐睾治疗的目的是使生育能力得到更大的保证。

(编辑:南亚)

(免 责声明:本站文章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系网络转载,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并不 代表 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文章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立 即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搜索相关文章:Array )
    {tag_内容页相关信息}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业务联系 | 频道合作
Copyright © 2009 chinesej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华人健康网 版权所有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QQ:6875839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闽ICP备090409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