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网站地图

如何进行足部推拿

来源:华人健康网 | 发布时间:2010-10-01 09:45:12 | www.chinesejk.com
足部按摩不需要任何医疗器械,也不需他人帮助,完全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用双手按摩自己的双脚,就能够取得显著疗效,因此深受人们的欢迎。但是,足部按摩能否取效,首先决定于穴位的选择是否正确;其次是手法的正确与否。必须根据不同的病情选择相应的穴位和手法,切不可乱摩蛮按一通。还有,长期坚持也是决定施术成败的因素。有些疾病按摩数次即可取效,而有的慢性病则决非一朝一夕就能治愈的,所以必须要具备信心、决心与恒心。

  足部按摩的施术手法,实际上就是中医的推拿术。近代推拿名医辈出,手法也各不相同,但基本手法主要为以下几种。

  1.点法:食指弯曲,拇指轻靠于食指末节。食指指骨同手掌、前臂、上臂保持一条直线,按压时,压1次提起1次,用力要均匀,有渗透力。适用于足底部、足内侧面和足背的穴位。

  2.按法:拇指关节弯曲成直角,着力点在偏离指甲尖端中央2-3毫米处,用力要由轻而重,稳而持续,使刺激充分渗透到组织深部,切忌用迅猛的爆发力,以免产生反作用。但需注意,久用此法,拇指经常处于紧张状态,易患腱鞘炎,所以要与其他手法交替施用。

  3.揉法:用中指罗纹面部分吸附于穴位上,腕部放松,以肘部为支点,作轻柔缓和的回旋揉动,带动该处的皮下组织,应避免触打或跳动。适用于按摩区域较大的部位。

  4.推法:用单指、多指及掌根、大小鱼际侧等,也可单用拇指,着力于足的一定部位行单向直线移动。操作时要紧贴体表,用力需稳健,速度缓慢均匀,应沿骨骼走向施行,且在同一层次上推动。整个动作要贯穿一个“松”字,即将肩、肘、腕、掌各部都放松,才能使功力集中于手指。

  5.擦法:用单指或手掌大小鱼际及掌根部附着于足部,紧贴皮肤进行反复、快速直线运动。腕关节应自然伸直,前臂与手近似水平,指擦的指端可微微下按,以肩关节为支点,上臂主动带动指掌作往返直线移动,亦可视部位不同,分别以腕部、指掌关节及指间关节为轴施行,以出现温热感为佳。

  6.叩法(有食指叩法和撮指叩法两种):

  食指叩法是拇、食两指指腹相对,中指指腹放在食指指甲上,三指合并捏紧,食指端略突出,用腕力上下动作行点叩法。适用于足部各个穴位。

  撮指叩法是手指微屈,五指端捏在 一起,形如梅花状,用腕部弹力上下动作行点叩法。适用于足部肌肉少的穴位。  以上两法均应以腕部为支点,用力要均匀。

  7.掐法:用拇指顶端及桡侧甲缘施力,也有以拇指与其余各指顶端甲缘相对挟持穴位施力的,有时变形为双手拇指顶端对应挟持穴位,本法为强刺激手法,但注意不要掐破皮肤,掐后常以揉法揉之,以缓和刺激。多适用于足部肌肉少的穴位。

  8.捏法:拇、食两指或拇、食、中三指捏压在两个对应的穴位上压揉,或者拇指在一个穴位上点压,而食指在另一面起固定作用,该法用力可轻可重。

  9.摇法:一手紧捏小腿中部,另一手摇动脚趾前部,使脚趾及踝关节作被动均匀的环转活动。动作应缓和,用力要稳健,摇动范围在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之内,由小到大,频率由快而慢,然后再由大至小,频率则转快,切忌单向加力,以防损伤关节。

  10.踩法:用脚踩压患者足底部,医者用足跟及足底前部跖趾有节律性地踩压患者足底,施术时不能将全身重量全部作用于患者,而应视需要适当加力。适用于足底部广泛区域,特别是前足底与足趾。

  一般每日按摩1-3次,如长期坚持,可每天按摩1次,应在饭后1小时进行,每次以30-40分钟为宜,早上、中午、睡前均可按摩,严重心脏病、糖尿病、肾脏病患者,按摩时间不得超过10分钟,力度也应稍轻,只要有明显感觉即可,痛感敏感者施力也不宜过重。

  有些人在治疗多次以后,会产生一些反应,如有淋巴回流障碍的人脚踝后出现肿胀,曲张的静脉突然明显肿胀,脚部创口渗血,发热,排尿量增加,小便黄,背痛,嗜睡,出汗增多,鼻腔、咽喉、气管分泌物及妇女白带增多等现象,这些反应都是正常的,说明手术后人体机体免疫力及代谢功能加强,血流通畅,因此不必担心,短期内上述反应即可消失,仍可继续按摩。但如上述现象持续不退,则应暂时停止施术,并请医师检查,诊断原因后再施治,不过这种情况极少。

  饭后、洗澡后1小时内及空腹等,都不宜按摩,按摩停止30分钟后,必需喝温开水1茶杯约500毫升以上,以排泄体内废物,严重肾脏病患者,喝水不得超过150毫升。施术者术后要用温水洗手,禁用冷水,患者双脚应保暖,切忌着凉。

  妇女月经和妊娠期者,严重出血,如尿血、呕血、咯血、便血患者以及活动性结核病患者,梅毒和脑血管病的昏迷者和长期服用激素及极度疲劳者,都不适宜用按摩 疗法。

  在足部按摩期间,不可服用镇静剂。其他药物可视病情或遵医嘱服用,以期相辅相成,增加疗效,加速治愈。

(编辑:艾美丽)

(免 责声明:本站文章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系网络转载,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并不 代表 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文章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立 即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搜索相关文章:Array )
    {tag_内容页相关信息}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业务联系 | 频道合作
Copyright © 2009 chinesej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华人健康网 版权所有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QQ:6875839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闽ICP备090409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