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网站地图

阴阳的相互关系

来源:华人健康网 | 发布时间:2010-10-06 09:16:40 | www.chinesejk.com
  阴阳的相互关系

  (一)阴阳的对立制约

  宇宙中的万事万物,包括天体运动、气候变化,乃至人类社会、人体自身,都普遍存在着两两对应的“两端现象”

  例如:

  天。日。明。昼。热。升。进。强。增长。上。外。动。刚…——阳

  地。月。暗。夜。冷。降。退。弱。消亡。下。内。静。柔…——阴

  (二)阴阳的互根依存

  1. “阴”“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独立存在。 ┄┄“阴阳相倚”,“阴阳互根”。

  2. “阴”“阳”双方互以对方为“生”“长”“化”的条件,“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正如地球的生物(动物、植物),既不能缺少阳光,也不能缺少雨水。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3. 阴阳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包容,相互孕育着对方的成分,也就是阴中有阳的“基因”,阳中有阴的“基因”。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之中可以再分阴阳。

  例如:

  天体

  日──阳 (太阳)

  天──阳

  月──阴 (太阴)

  南——阳(山南、阳坡)

  地──阴

  北——阴(山北、阴坡)

  请记住:在统一体中的阴阳之间的依存关系:

  阴根于阳,阳根于阴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阴阳相依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三)阴阳的消长平衡

  在统一体中的阴阳双方,始终处于“阳消阴长,阴消阳长”的不断运动之中!

  ◎请看一天中的阴阳运动变化:

  昼 — 阳

  上午—阳渐长,阴渐消—阳中之阳

  下午—阳渐消,阴渐长—阳中之阴

  夜 — 阴

 上半夜—阴渐长,阳渐消—阴中之阴

  上半夜—阴渐消,阳渐长— 阴中之阳

  ◎再看一年中的阴阳变化:

  春分——阴阳各半,昼夜均而寒暑平;

  夏至——阳之至极,阴气之始至,日行南至;

  秋分——阴阳各半,昼夜均而寒暑平;

  冬至——阴极而阳始至,日南至,渐长至。

  冬至─→春分:阴渐消,阳始长;

  春分─→夏至:阳渐长,阴渐消;

  夏至─→秋分:阴始长,阳渐消;

  秋分─→冬至:阳渐消,阴始长。

  阴阳消长的总体规律:

  当阳盛时,阴始至;阴盛时,阳始至;

  当阳渐长时,阴渐消;阴渐长时,阳渐消。

  在阴阳消长的过程中:

  阳处于上升状态时,——阳中之阳,阴中之阳;

  阴处于上升状态时,——阳中之阴,阴中之阴。

  阴阳消长是阴阳对立统一运动的基本形式,是渐变过程!

  阴阳消长的特点是:

  有一定的范围(或限度) ……有度性;

  有一定的规律 ……有序性;

  保持平和协调 ……和谐性。

  只有这样,才能:

  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在自然界。

  健康强壮,心想事成。 ——在人体。

  如果失度、失序、失和谐,就会:

  产生灾害(旱、涝)。 ——在自然界。

  产生疾病。 ——在人体。

  (四)阴阳的相互转化

  阴阳消长运动到了一定限度,会向对方转化,即“阴转化为阳,阳转化为阴”。

   阴阳转化,有两种情况:

  阴阳相推,如:一天中的昼夜相推;

  一年中的寒暑相推。

  阴阳“顿变”,如:“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下雨之前,常有特别闷热的天气)

  §阴阳转化,是阴阳对立统一运动的特殊形式。它有一定的条件:

  “极”——阴阳消长达到一定限度;

  “重”(chóng)——阴/或阳过盛。

   阴阳转化的结果,是形成新的阴阳对立统一的和谐关系!

  请记住:阴阳学说的基本要点:

  ⒈ 物质世界普遍存在着阴阳对应关系:

  任何事物都具有“阴”“阳”属性; ……普遍性

  阴阳之中,可以再分阴阳。 ……相对性,可分性

  ⒉ 阴阳双方,在不断运动中保持其统一性、和谐性:

  阴阳相依——阴依附于阳,阳依附于阴;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统一性

  阴阳消长——阳消阴长,阴消阳长;

  阴阳转化——阴阳相易,转相生也。 ……对立性

  阴阳双方在“阴消阳长,阳消阴长”的对立统一运动中,保持统一的和谐关系;

  当阴阳消长达到一定极限时,则以阴阳相易的形式,形成新的阴阳对立统一的和谐关系!

(编辑:艾美丽)

(免 责声明:本站文章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系网络转载,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并不 代表 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文章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立 即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搜索相关文章:Array )
    {tag_内容页相关信息}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业务联系 | 频道合作
Copyright © 2009 chinesej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华人健康网 版权所有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QQ:6875839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闽ICP备090409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