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网站地图

正确祛斑 你要做到这5点

来源:华人健康网 | 发布时间:2010-10-11 10:51:29 | www.chinesejk.com

  所谓“一白遮三丑”,要白得像日光灯,白得像卫生纸,就绝对不能容忍脸上有丝毫瑕疵,不能让“老”在自己身上出现。要做非一“斑”的女人,即使平时工作再忙,都不会放过每一个护肤步骤,除了美白之外,步入轻熟女的我们开始要兼顾抗氧化、预防衰老、阻止斑点增生的工作。产生斑点的原因可能不尽相同,但很多情况都是只有我们稍加注意和做足措施,就可以预防和避免了。

  1、压力令斑点提早现身:

  当人受到压力时,就会分泌肾上腺素,为对付压力而做准备。如果长期受到压力,人体新陈代谢的平衡就会遭到破坏,皮肤所需的营养供应趋于缓慢,色素母细胞就会变得很活跃。

  非一“斑”对策:

  肌肤也要放放假,睡眠对皮肤很重要,特别是睡眠,哪怕闭目养神10分钟也好,只有在不缺氧、不缺水的情况下,皮肤才会光彩照人。平时下班也要做好适当的护理,令疲惫的肌肤恢复活力。

  2、新陈代谢缓慢加速成斑:

  肝的新陈代谢功能不正常或卵巢功能减退时也会出现斑。因为新陈代谢不顺畅、或内分泌失调身体处于敏感状态下,使色素问题加剧。便秘会形成斑,其实就是内分泌失调导致过敏体质而形成的。身体状态不正常的时候,紫外线的照射也会加速斑的形成。

  非一“斑”对策:

  营养对肌肤很重要,要多喝水、多喝汤,多吃水果,当然鸡蛋和瘦肉中的优质蛋白质对皮肤的光滑细腻也有帮助。另外,夏季应适当补充糖分,因为肝、肾、脾等脏器都需要糖分,而这些器官健康的女人,头发黝黑、肤色红润。平时使用面膜滋润肌肤也是很必要的。

  3、错误的使用化妆品,毒素沉淀成斑:

  使用了不适合自己皮肤的化妆品,导致皮肤过敏,在治疗的过程中如过量照射到紫外线,皮肤会为了抵御外界的侵害,在有炎症的部位聚集麦拉宁色素,这样会出现色素沉着的问题。

  非一“斑”对策:

  禁忌使用含有激素、铅、汞等有害物质的“速效祛斑霜”,因为副作用太多!可以造成上百种的副作用!导致严重毁容!

  4、头号凶手紫外线:

  照射紫外线的时候,人体为了保护皮肤,会在基底层产生很多麦拉宁色素。所以为了保护皮肤会在敏感部位聚集更多的色素。经常裸露在强烈的阳光底下不仅促进皮肤的老化,还会引起黑斑、雀斑等色素沉着的皮肤疾患。

  非一“斑”对策:

  防晒,因为皱纹和斑点大部分都因为光老化引起。所以从青少年开始就应该防晒,帽子、遮阳伞、防晒护肤品都是防晒的好帮手。值得提醒的是,不是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不需要使用防晒系数(SPF)很高的防晒品,一般SPF15就足够了,使用SPF30以上的防晒品应2-3小时后清洗掉,因为太高指数的产品对皮肤也有刺激作用。

  5、不良的清洁习惯:

  因强烈的清洁习惯使皮肤变得敏感,这样会自己刺激皮肤。当皮肤敏感时,人体为了保护皮肤,黑色素细胞会分泌很多麦拉宁色素,当色素过剩时就出现了斑、瑕疵等皮肤色素沉着的问题。

  洁面有哪些基本常识

  非一“斑”对策:

  以下是一些洁面基本常识,看看你了解多少呢?

  1.调整正常PH值,皮肤正常状态呈弱酸性,PH值应在4.5-6.5之间。

  2.次数是三次,每日正常的洁肤次数最好为3次,除早晚之外,中间应增加1次

  3.温水是最适宜的洁肤水,洁肤过程中不宜使用热水或凉水。

  4 选择柔和清洁品,避免使用劣质洁肤用品,特别要避免使用含碱量高的洁肤用品。

  5.选择柔软的面巾,轻柔地、抚摸般地擦拭皮肤,同时不必擦得过干,让皮肤留下一层湿润的水膜。

  6.动作要轻柔,洁肤过程一定要细心和轻柔,特别要避免粗糙的清洗动作,避免习惯性的搓、扯、擦等动作,以免损伤皮肤的纤维组织,纤维组织能够使皮肤保持弹性和紧凑。

  7.用水量,洁肤用水应尽可能充足一些。

  8.务必使用化妆水 洗面后使用具有保湿和收敛作用的中性化妆水,是护理皮肤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编辑:艾美丽)

(免 责声明:本站文章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系网络转载,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并不 代表 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文章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立 即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搜索相关文章:Array )
    {tag_内容页相关信息}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业务联系 | 频道合作
Copyright © 2009 chinesej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QQ:6875839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闽ICP备20210131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