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问诊 要把患者当自家人
聊天化解患者紧张情绪
古希腊希波克拉底曾说过:“医生有两种手段能治病:一是用药,二是语言。”金铭已经当了16年的大夫了,在多年的问诊经历中他发现,医生的语言、表情、姿态在医患沟通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医生在听取患者描述病情时应采取关注的表情和关注的眼神,这些举止都传递着一种信息:我理解你的痛苦,我很重视你,我乐于帮助你。作为医生,最大的禁忌就是头也不抬地写病例。因为科室的差异,医生的服务特点是,想方设法通过聊天化解患者的紧张情绪。
■让患者在困难时感到温暖
2005年7月1日是个骄阳似火的星期五。94岁的梁老太太痛苦地躺在朝阳医院急诊科病床上,一边打着点滴,一边大声呻吟着,她的一群儿女焦急地围在床边。刚刚接班的急诊科医生金铭先查看老人的病例,她是头天晚上从其他医院转过来的,症状是恶心、腹痛、憋气。了解完老人的基本病情之后,他走到床边关切地询问老人的女儿:老人怎么不好?发病之前都吃过什么、做过什么?在与患者家属交流的时候,金大夫始终表情严肃,并眼神关切地注视着对方。在给老人做身体检查时,他特意要隔着一层衣服,因为他怕自己手凉,惊着病痛中的老人。
随后金铭告诉记者,在面对患者时,他运用了一些基本的医生礼仪。急诊科每天都要面对大量的急症病人,在这些患者面前,医生没有必要说:“大爷、大妈,您好!”之类客气话。而是要表情严肃,动作迅速,眼神关切,让患者能感受到医生重视他、在意他,家属在一旁看了,心里也会热乎乎的。刚刚进急诊室的重病号都需要换床,金铭说,一些大夫抱着肩膀支使家属“把病人抬到那张床上去”是不对的,应该主动帮助家属一起抬,让患者和家属在困难的时候感到温暖。
■直呼患者姓名不如直接问诊
金大夫自己总结了一套接待不同患者的医生礼仪。他告诉记者,除了上述急症患者接待礼仪外,对于病不急但心急的患者也有接待技巧。据他观察,到急诊科看病的患者只有40%是真正需要看急诊的,其余的都是从医学角度讲病不急的患者。和门诊挂号看病的诊疗秩序不一样,急诊科有时候一两个小时没有患者,但有时候会突然上门十几个病人,他们会把医生团团围住,七嘴八舌。“这个时候如果对病轻的患者说,‘你没事先等会儿’,肯定会引起患者的不快,因此就需要医生的礼仪技巧来发挥作用了。”金大夫说,以他的经验,这时他会先对患者们的病情进行简单询问,对于病情不严重的患者,就开一些化验单让他们先把必要的检查做了,留下几个病重的再仔细地询问。
金铭认为,医生坐在诊室里高声直呼患者姓名,不如走到候诊区询问:“哪位是×××,您跟我来。”当患者坐下来“诉苦”时,医生要用鼓励性的语言支持其叙述,以获得更多的资料。比如说:“您再说详细一些。”而当患者把话题扯远时,医生可以说:“这些我知道了,您还有其他不舒服吗?”将话题拉回。切忌说:“你别跟我说这些。”这可能会使患者感到无所适从。
■医生出点子切记禁忌语
他还总结一些医生禁忌语言,如:“你这病没事。”“在我这儿看,包你的病能好。”“您这病,我看不了,估计别人也够戗。”在患者需要做某些检查时,医生也不要冷漠地说:“做不做您自己考虑吧。”把决定权推给了患者,让患者和家属一筹莫展地愣在那里。金大夫说,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医生要把做检查的利弊给患者讲清楚,并把自己的建议告诉患者:如果是我的亲人我该怎么怎么做。
医生的绝招是,病人一进门就能根据其语气和神态判断该患者是否精神紧张。如果是一名精神紧张的患者,那么王大夫就要通过聊天的方式找到其紧张的原因。多年的行医经验使王大夫发现,很多病人都伴有心理焦虑。比如慢性咽炎是一种很痛苦的病,让患者总是嘀咕自己是否长了瘤子。还有一些患者的家属近期被查出患有肿瘤,因此也被吓得跑来看病。遇到这样的患者,王大夫先详细解释病情,告诉他们患的不是瘤子,用点药,慢慢会好的。如果患者还有顾虑,就让他做个相关检查。但是如果真的遇到了疑似肿瘤患者,也不要急于将自己的怀疑告诉他,而要对他说,“您的咽部长了个不明物质,为了我更好地判断,”需要您做个检查,结果可能会是什么,将来怎么治疗。这样即使检查结果不好,患者也不会感到意外。
案例一
患病难启齿门诊大厅遇尴尬
老李常年的工作就是泡在文件堆里,坐凳子成了生活中最固定的姿势。可是这几年身上长了两块皮肤病,虽说面积并不大,但是长得不是地方,对称的一边一块,一坐下正好压着,又痒又痛,既没法挠又不好对人说起,简直是苦不堪言。到了夏天,让汗水一浸更发作得厉害。这天他下决心到医院去看看。
挂了号老李就来到门诊区,吓了他一跳,诊区的门口豁然写着:皮肤和性病门诊!门口的旁边还有一个大型的电子显示器,当前的号码和病人的名字清清楚楚地显示在上边,公之于众!老李虽然官做得并不大,但是因为工作原因,他成了个不大不小的公众人物。知道他的名字的人太多了:有他认识的,也有他不认识的。他忐忑不安地四下张望,生怕有人认识他。你说要是让人看见,人家会不会怀疑我有……他想走,可是挂个号也不容易呢。再说身上有病也不能不看哪。走还是不走?他正在犹豫的时候,就听见有人从后边叫他。“李处!您来看病哪?”他回头一看,是单位里的一个同事。“我,我来看一个病人。”老李支支吾吾地说,边说边往外走。可就在这个时候,门口的护士清脆的声音正好叫他的名字:“李××,3号诊室!”
老李假装没听见,一边放大了声音和同事扯闲话,一边赶快往外走。
“李处,到您了。”“没有,没有。”“显示牌上不是您的名字吗?您去吧,我保证不说出去。”这下老李没办法了,只好低着头往门里走。“‘我保证不说出去’这是什么意思?”他越想越不是滋味。都进了门了,他又翻身出来,一把抓住同事:“我没得那种病,我就是坐的地方长了两块癣!”同事显得并不相信,笑眯眯地说:“知道,知道,您去吧。”老李有口莫辩,无奈地瞪了电子表示牌一眼,心里说:“你怎么就不知道保护病人的隐私呢!”
案例二
医生见客人憋坏八旬老汉
董老今年84岁,离休在家,兴趣广泛,精神矍铄,什么大病都没有,就是有那种大多数老年男子都有的病———前列腺肥大。尿急尿频,一夜要上十几次厕所。虽然身体好,可是远的地方去不了,因为解决不了找厕所的问题。
这一天,他下定决心,要到医院彻底治疗一下,甩掉这个困扰自己多年的包袱。拿着离休证,很容易就挂了个主任的号。主任看了以后说,要先做一个“尿动力”,就是一种对膀胱的B超,但是要求病人喝大量的水,存尽可能多的尿在膀胱里,效果才会好。
听了以后董老觉得对他来说难度挺大,但是为了能治好病,还是决心一试。第二天,他早早就起来,按照医生的嘱咐开始喝水,好家伙,要喝2000毫升呢。好不容易喝完以后,董老就赶快在老伴的陪伴下到医院来找主任。主任简单的检查了一下,对董老说:尿量还不够,您看看能不能再憋十分钟?老人已经涨得很难受了,但是为了检查的效果还是说:“行,行,我尽量坚持!”就在这个时候,一个护士模样的人敲了敲门,把头探进来说:“主任,有人找!”主任应了一声就跟着护士出去了。
十几分钟过去了,董老已经憋得心慌意乱的了,可是还是不见主任的影子,只好在老伴的搀扶下,走到楼道里溜达。老人在家人的搀扶下,在楼道里蹦蹦跳跳地来回走着,满头都是汗水,脸上带着极其痛苦的表情。老人一边伸着头看看主任来了没有,一边看手表:20分钟,25分钟……老人觉得实在是“忍无可忍”了,连忙让分诊护士找他们主任。可是打了一圈的电话,护士给董老的回答是:不知道主任到什么地方去了。
护士的话音刚落,老人就拉着老伴说:“我得上厕所,快跑!”老人终于还是没能跑到厕所。好在他们还有点先见之明。在厕所里换了衣裤之后,刚出来就碰到了主任。“老人家,怎么样了?”
老人说:“我回家了,不做了。”“怎么不做了?”老人回过头说:“年轻人,在你成为一个好医生之前,首先应该学会尊重你的病人。”说完头也不回地走了。
专家观点
医生不仅要治病救人还要有服务意识
医德医风来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医生的行为规范最早出现在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之一。传统中医的发展产生了医生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不仅贯彻在古代医学家医疗实践当中,更多地被记录在医学典籍中,经过历代人的升华和提炼,成为我国传统优秀的社会伦理道德行为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今天我们讲的医德医风,已经不仅仅是中医学了,它不但包含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且也有外国文化。总的来讲,现在医生的行为规范包括医德、医规和医术三个方面,阐述医生在工作岗位上应具备的道德修养、应具备的行为规范。医务工作者应具备崇高医德,在医生的行医过程中,所有行为都是德性行为,如果缺乏崇高医德,医生不可能具有良好的职业精神,也很难做到以患者为本。因此医生在工作岗位上,不仅要治病救人,还要有以患者为本的服务意识。
专家建议一
好医生能帮助患者心情好起来
病人到医院看病,怀有积极情感的人比较少,患者的情绪往往是消极的、焦虑的。医务工作者因其工作特殊性,每天都要面对被病痛折磨得苦不堪言的患者和焦虑担忧的家属。因此医生应具有博大胸怀,能够推己及人,换位思考,并成为一个媒介,即通过自己的言行,将患者和家属消极的情绪转化为积极的情绪。如果医生没有博大宽广的胸怀、良好的思想修养和心理素质,是很难将高品质服务贯彻于行医始终的。
专家建议二
“欢迎光临”、“对不起”不要随便说
一般大病患者走进医院的时候,都有这样的心理活动:通过医生的表情、语言、举止、态度来揣测自己病情是否严重。小病患者则下意识地通过医生的言谈举止寻找安全感。因此医生的言谈举止既要得体还要有分寸。我曾在一家医院大门口看到过这样一组条幅:“欢迎光临”、“欢迎您再次光临”。这样的文明用语挂在商场、饭馆门口尚可,但挂在医院里,让人看了心里别扭。一名小护士给患者扎静脉血,一针下去没扎着血管,她说声:“对不起。”再扎下去还是没扎着,她又说声:“对不起。”虽然也是文明用语,但患者听了很不舒服,因为患者认为,这样的护士最应该做的是重回学校练兵。
专家建议三
医生护士上班时别说市井语言
医生护士在工作岗位上,不仅要注重患者的视觉感受,也就是着装、仪表要遵循职业规范,站姿、坐姿都要端正,还要在听觉上给患者舒适感受。不要谈论与工作无关的事情,讲话腔调不要懒散、拖拉,要职业化。比如,当询问患者名字时,应说:“请问您的姓名。”不能随随便便地甩出一句:“叫什么啊?”询问病情时咬字一定要清楚,不要囫囵吞枣,让患者费解。因为在工作岗位上使用市井语言,会显得医生很没文化,从而让患者感到心里不塌实,丧失安全感。
(编辑:艾美丽)
(免 责声明:本站文章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系网络转载,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并不 代表 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文章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立 即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
{tag_内容页相关信息}
频道精彩推荐
- 保健
- 健身
- 减肥
- 美容
- 整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