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网站地图

惊爆!让我们总减不瘦的10大原因

来源:华人健康网 | 发布时间:2010-10-24 10:26:10 | www.chinesejk.com

  1、你是不是睡得很少

  睡眠缺乏会降低一种调节身体脂肪的蛋白质——瘦蛋白的水平,而提高一种促进生长的饥饿荷尔蒙(ghrelin)的水平,这种荷尔蒙刺激食物的摄入。更有甚者,它增强你的饥饿感和胃口。如果你以为醒着的时间越长,燃烧的卡路里越多,你得改变看法。事实上,65%左右的卡路里是在我们身体休息时消耗掉的。过去的50年,我们每晚平均的睡眠时间从9个小时减少到约7个小时;在同一阶段,平均体重则稳步增加。

  你该怎么办?晚上睡个好觉。目标是睡上8个小时,并努力使之成为规律。于是,你每晚差不多在同一时间上床,每天早上在相似的时间醒过来,这样,你的荷尔蒙就会少受干扰。

  2、家里是否太暖和?

  天冷的时候,我们的身体用卡路里保持温暖。因此,有中央供暖设备和有空调的地方,卡路里消耗较少,体重易于增加。例如,过去30年中,英国人家的平均温度从13℃增加到28℃。

  你该怎么办?有节制地使用中央供暖设备。如果觉得冷,尝试用运动来使自己暖和起来。

  3、这是你用的药吗

  有些药物和体重增加有关系。关于口服避孕药的一项研究发现,服用者的体重会有所上升。抗抑郁药、β受体阻滞药及抗组胺药也能使体重增加。

  4、你是否到了35岁

  女性在35岁之后体重很容易增加,从停经开始荷尔蒙及代谢会发生改变。美国科学家指出,发达国家如英国和美国,如今的人口要比30年前年长,体重增加的问题与此有部分关系。

  你该怎么办?你身体的卡路里需求会随着你的年龄增长而改变。如果你现在喝酒比以前多,要减量。不仅在于它会不会增肥,它会降低你抵御零食的意志力。

  5、是因为你的基因吗

  还真可能是!研究表明,体重指数(BMI)可能跟遗传有很大关系。无论男女都倾向于跟自己体形相似的人结婚,这意味着什么?如果你的母亲超重,你还很可能有一位超重的父亲。

  6、你是否抑郁?

  研究显示,抑郁的男性会瘦下来,而抑郁的女性会胖起来。我们都知道,感到高兴和感觉生活满意使我们有动力减肥,然后保持苗条;而当我们情绪低落,就没有同样的意志力把健康饮食置于我们日常诸事之首位。

  你该怎么办?只要有可能,抗抑郁药最好别用。如果感觉情绪严重低落,去趟医院吧。你没准需要跟心理咨询师聊聊

  7、该怪罪污染物质吗?

  农药和一些塑料制品中的合成化学物质进入我们的食物链是不争的事实,这些化学物质会扰乱荷尔蒙,抑制它们控制体内脂肪的能力。

  你该怎么办?吃有机食品,果蔬能削皮的最好削皮,尽量限制日常膳食中化学物质和添加物的摄入。

  8、你是否“甲减”?

  甲状腺功能减退简称“甲减”,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所致的一种内分泌疾病。如果得了“甲减”,身体消耗的卡路里不像以前那样多,结果自然是体重增加。

  你该怎么办?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其他症状包括皮肤干燥、脱发、疲倦和关节疼痛。去医院验血检测你的甲状腺激素水平吧。

  9、你有食物过敏反应?

  食物过敏是否会引起体重增加还没有定论,但有些科学家认为可能会。一种理论认为有食物过敏反应的人肠胃更具渗透性,允许更多未消化的食物通过。

  你该怎么办?坚持记饮食日记,并且记录你的症状。如果你有食物过敏反应,多半会出现诸如胃气胀、头痛或过敏性大肠综合症等,得去医院看消化内科或过敏门诊。

  10、你患有多囊性卵巢疾病?

  患有多囊性卵巢综合症的女性卵巢增大,上面往往长了许多小囊泡。有这种病症的女性百分之四十体重增加,其他症状包括痤疮、体毛过多、停经和受孕困难。

  你该怎么办?如果你怀疑自己患有多囊性卵巢,要求医生帮你做一次扫描。

  网友评论:非常自然清新的产品,伊芙黎雪都是植物成分的,使用感没话说的。自己为自己按摩的过程也很享受,感觉自己一点点紧致的时刻,真是很舒适而且惊喜的!

(编辑:smile)

(免 责声明:本站文章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系网络转载,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并不 代表 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文章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立 即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搜索相关文章:Array )
    {tag_内容页相关信息}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业务联系 | 频道合作
Copyright © 2009 chinesej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QQ:6875839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闽ICP备20210131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