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网站地图

检查你的白带是否异常

来源:华人健康网 | 发布时间:2010-10-27 08:53:52 | www.chinesejk.com

检查白带是否正常,要从量、色、质地、气味几方面观察。正常的白带应该是乳白色或无色透明,略带腥味或无味;其分泌量、质地受体内雌、孕激素水平高低的影响,随月经周期而有量多量少、质稀质稠的周期性变化。一般月经期后白带量少;至排卵期前,由于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促使宫颈腺体的上皮细胞增生,宫颈粘液的分泌量增加,粘液中氯化钠含量增多,能吸收较多的水分,使排卵期时白带增多,质稀,色清,外观如鸡蛋清样,能拉长丝;排卵期后,雌激素水平渐低,孕激素水平升高,宫颈粘液的分泌受到抑制,粘液中氯化钠的含量也减少,使这时的白带质地稠厚,色乳白,延展性变差,拉丝易断。

另外,也有些生理现象如妊娠、口服避孕药时,会出现白带增多,其原因也与体内雌、孕激素水平的变化有关。

不能只单纯考虑阴道的疾病,除了阴道炎之外,其它如子宫颈炎、骨盆腔发炎、子宫颈癌、子宫肌瘤、子宫体腺癌、阴道异物等,都可以造成不同类型的“带下病”。

  白带即由阴道所排出的分泌物,正常妇女的阴道,会排出少量白色无臭的分泌物,以润滑阴道壁粘膜,一般在生理期前后,排卵期及妊娠期比较多,若无其它症状,则属于“生理性白带”,无需治疗。

  但是如果夹有其它色泽,如青、赤、黄、白、黑等颜色,白带的量太多或粘稠如脓液、或稀薄如水状,或有恶臭、搔痒、阴部灼热疼痛,以及腰酸腿软,小腹胀痛等病理状态,则中医统称为“带下病”。

  从中医的角度来说,引发“带下病”可分为内外因两方面:

  内因如身体某些脏器功能不佳,所导致的带下病,常见的如“脾虚”带下,这类患者可能因本身的“脾胃”(中医的脾,非西医的脾脏)较弱,平常容易腹泻,消化功能不佳,如果再多吃一些生冷的食物或药物,如白萝卜、西瓜、葡萄柚等,阴道便会不由自主流出很多透明如水状的白带,临床上可以选用中药如完带汤加减其它成分来做治疗。

  外因比较接近西医所说的感染,如阴道滴虫感染,大部分是由性行为的传染,患者常常主诉会有大量黄绿或灰色泡沫状且恶臭的分泌物,中医则将这类带下病归类为“肝经湿热”,临床上除了西药的处方,还可以考虑中药的如龙胆泄肝汤方等。

  白带小常识:

  a.排卵期的生理性白带

  在接近排卵期的时候,分泌物的量会增多,像蛋清一样,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其目的在方便精虫进入,促成受孕,因此并不值得惊怪。有些人靠这个现象便能正确预测排卵期,不管想避孕或想受孕都很有用。

  b.阴道内是无菌的吗?

  阴道与口腔类似,平常即使没有病症也可以分离出一些病菌,当身体违和,这些病菌数目增加时,阴道此刻又类似鼻腔,会增加分泌,以驱除病原,冲淡病原(就像流鼻涕一般),造成异常的分泌物。

  c.哪些状会引起白带异常?

  感染、阴道过度的清洗、缺乏荷尔蒙、对清洁液或香皂过敏、压力过大、抵抗力差、肥胖或怀孕的妇女、正在使用抗生素或服用避孕药的妇女、或吃了太寒凉的食物也会造成。

  d.穿著紧身裤会加重“带下病”吗?

  是的,细菌和霉菌都喜欢滋生在潮湿和温暖的环境,因此穿著裙子和通风的宽松内裤,可以减轻本病的严重程度。

  白带异常的饮食防治 : 

  白带是妇女阴道的分泌物。在正常情况下,白带量不多,颜色透明如鸡蛋清,略有臭味。如果白带量明显增多,颜色、性状、气味发生变化,便属于病态,称为白带异常或带下病。

  本病多因阴道炎症、子宫颈或子宫体病变、盆腔炎等引起,是多种疾病中的一种异常表现。

  白带异常的防治,首先在饮食上要少食辛辣和油腻生冷之品,应多食用一些益脾补肾和清热利湿的食物,如莲子、大枣、山药、薏苡仁、冬瓜仁等。

  如为脾虚和肾虚所致的白带质稀、量多,可选用扁豆、白果、蚕豆、绿豆、豇豆、黑木耳、胡桃肉、淡菜、龟肉、芹菜、芡实、荠菜、乌鸡、石榴皮、乌贼骨、鸡冠花、马齿苋、石榴、桂鱼、赤小豆等进行食疗。

  此外,白带异常的预防,首先应节制房事,注意月经期、妊娠期和产褥期的卫生。平时应保持阴部的清洁,不洗公共盆浴,患有足癣的妇女,洗脚与洗外阴的毛巾、盆要分开使用。

(编辑:小珊)

(免 责声明:本站文章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系网络转载,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并不 代表 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文章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立 即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搜索相关文章:Array )
    {tag_内容页相关信息}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业务联系 | 频道合作
Copyright © 2009 chinesej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华人健康网 版权所有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QQ:6875839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闽ICP备090409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