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网站地图

护理卵巢的方法

来源:华人健康网 | 发布时间:2010-11-03 08:52:33 | www.chinesejk.com

卵巢是女人最私密的地方,女人需精心呵护。它状如杏仁,位于子宫两侧,行使着许多重要功能,其最重要的便是排卵,制造雌激素,让女人青春、健康、美丽……所以千万别忽视了自己身上这个能够延缓衰老的器官——卵巢。

  女人45岁后,卵巢的雌激素分泌功能开始衰退,分泌量锐减,这时,会出现包括卵巢在内一系列的生殖系统变化:

  首先是月经停止,随之而来的是机体衰老的一些表现——骨质疏松、牙齿脱落、记忆力减退、皮肤皱褶、老年斑等, 另外还会出现泌尿系统的萎缩。而如果在40岁前就出现这些衰退现象,医学上称之为卵巢功能早衰,常伴有闭经或少经,结果是30多岁的女人看起来像45岁以后的女人那样干巴,精神差、皮肤没有光泽、阴道干涩、影响性生活等。

  可能导致成天昏昏欲睡、萎靡不振、骨质疏松、记忆力减退、皮肤出现暗疮和色斑、性欲低下……你以为自己不过是进入了亚健康状态,实际上,可能是卵巢出现早衰。

  卵巢早衰原因:

  1)遗传惹的祸:如果说你的母亲绝经很早,40岁以前就绝经,那么你也有这种可能性。

  2)压力是元凶:引起卵巢早衰的最大原因是精神压力过大。因为精神压力致使内分泌紊乱而引起卵巢早衰。

  3)过度减肥后遗症:相当部分的雌激素保存在脂肪组织中。过度减肥、营养不良者,卵巢早衰的危险性比较大。

  4)环境污染:因卵巢是很敏感的组织,所以很容易受到“污染”,比如常受到放射线的照射,卵巢功能就衰退得比较早。

  专家建议:

  1)去医院进行内分泌测定:只要出现早衰症状,就应赶快去医院做内分泌测定。

  2)补充雌激素:想延长卵巢的年轻状态,医学上最经典的方法就是补充雌激素,但补充雌激素需要医生的指导,如果你本身就有妇科疾病如乳腺癌等,就不适合用雌激素,所以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3)注意饮食:平时应多吃像莲子、黑木耳这样的食物,因为这些食物有补肾益精、健脾养血的药膳作用,可以带给卵巢细腻的滋养。

  卵巢罢工:

  ——月经快来了的几天,你的乳房疼痛不已,去医院检查,诊断为乳腺增生,其实这可能是你的卵巢罢工带来的“后遗症”。

  那些不婚或无性,或结了婚不愿生孩子,或生了孩子不愿哺乳的女性,如果她们还是工作狂或者又很情绪化,她们的卵巢就会因此罢工,抑制排卵,减少孕激素,增高雌激素,使乳腺等组织非正常发育。

  原因:卵巢排卵不正常所致:卵巢最重要的功能便是排卵,如果不生孩子或不哺乳,有违“自然规律”,卵巢便会抑制排卵,不孕、雌激素的分泌不协调,致使某些组织非正常发育。

  专家建议:

  怀孕或哺乳期间尽量保证雌孕激素的分泌协调。

  卵巢炎症:

  ——你可能突发高烧、食欲不振、下腹胀痛……你以为是肠胃炎、阑尾炎,其实是卵巢有了炎症。

  卵巢炎是当卵巢受到病原体的感染后,引起卵巢的炎性改变。通常情况下,输卵管炎、卵巢炎、盆腔腹膜炎同时存在且相互影响,很少单独发生。卵巢炎有急、慢性之分,急性表现为:可达40℃的高热、下腹剧痛、带下增多、神疲乏力等。慢性为腹痛腹胀、腰骶酸痛、月经超前且经量过多等。

  原因:细菌上行感染卵巢引起:女性阴道本身就存在多种细菌,正常情况下,这些细菌保持一种平衡状态。但当内分泌发生变化或外来某种因素(产后、流产、刮宫手术、放置宫内节育环、不洁性交、阴道炎等)破坏了这种平衡,这些细菌就会成为致病菌上行感染卵巢。

  专家建议:

  1)多吃新鲜蔬果:或适当补充液体,以保持大便通畅,对于治愈该病很重要。

  2)注意休息:如果已患上急性卵巢炎,应卧床休息,以半卧位为宜,以避免炎症扩散。

  3)保持私处清洁:每晚用清水清洗外阴,不穿紧身、化纤质地的内裤。月经期、人流术后及上、取环等妇科手术后阴道有流血,一定要禁止性生活,禁止游泳、盆浴、洗桑拿浴,以防致病菌乘机而入,造成感染。

  

(编辑:小珊)

(免 责声明:本站文章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系网络转载,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并不 代表 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文章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立 即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搜索相关文章:Array )
    {tag_内容页相关信息}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业务联系 | 频道合作
Copyright © 2009 chinesej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华人健康网 版权所有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QQ:6875839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闽ICP备090409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