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网站地图

生命周期决定最佳育龄,最佳孕龄中医说法

来源:华人健康网 | 发布时间:2010-11-09 17:30:25 | www.chinesejk.com

  

众所周知,在良好的情绪状态、精力、体力、智力等都处于高潮时受孕有利于优生,中国古人对此也早有认识,《周礼》曾记载:“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礼记》中也说:“三十曰壮,有室”。

古人通过观察,对人体生长发育过程和生殖功能很早就有了认识,如“女子二七天癸至……月事以时下,故有子;男子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泄,阴阳合,故能有子。”这是说女子到了14岁左右时来月事,男子16岁左右有排精的现象,即有了生育能力。虽说如此,古人却并不提倡此时结婚生子,反而会提倡晚育—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这又是为何呢?

生命周期决定最佳育龄

中医认为生殖能力的强弱与肾气的盛衰关系很密切,最佳的生育年龄男子为32岁左右,女子为28岁左右。
我国最早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中说:“肾气盛,则有子”,而肾气的盛衰在男女的周期略有差异,即“男八女七”—男子以8为周期,女子以7为周期。

女子7岁左右,肾气逐渐开始旺盛,出现换牙,头发生长加快的现象;14岁左右时,开始有了规律的月经,能怀孕生子;21岁左右时,肾气旺盛程度逐渐平稳,发育基本完成;28岁左右时,筋骨最强健,身体状态达到顶峰,此时也是孕育子嗣的最佳时机;35岁左右时,面容开始憔悴,头发开始掉落;42岁左右时,开始衰落,面色枯槁,头发变白;49岁左右时,进入绝经期,则基本不会再孕育子嗣。
男子8岁左右时,肾气开始充实,头发茂盛,出现换牙现象;16岁左右时,肾气盛,有了遗精的现象,这也代表其具备了生殖能力;24岁左右时,肾气开始平和、均衡,身高达到顶峰;32岁左右时,筋骨强盛,肌肉健壮,生命力也达到了最高点,是体质最佳的时候;40岁左右时,肾气开始衰落,开始落发;48岁左右时,脸色枯焦,头发变得花白;56岁左右时,行动不便,精气不足;64岁左右时,牙齿、头发都脱落,基本不具备生殖能力了。

年龄过小或过大均不利优生

中医认为过早结婚不仅对结婚双方身体不利,对后代也不利。中医说,男性破阳太早会伤及精气,女性破阴太早会伤及血脉,未成年就婚配生育者,戕伐元阳,会导致肾中精气衰竭,从而不容易受孕。此外,过早的交合对双方的身体影响很大,女子易患妇科疾病,男子易患痨疾,如出现滑精、阳痿等问题,甚至中医还提倡“弱男则节色,宜待壮而婚”。
换言之,因为胎儿的孕育,全部仰赖父亲健康精子与母亲健康卵子之间结合,以及母体真气的滋养。早婚早育的男女,本身气血筋骨尚未充实,生殖功能尚未发育成熟,过早怀孕自然对优生不利。同时,年龄过大同样不利于优生,因为年龄过大后肾气逐渐衰竭,机体的各项功能也逐渐减弱,也不是生育的最佳年龄。
此外,公元前5世纪南齐著作《褚氏遗书》中还指出,早婚的人往往“五体有不满之处,异日有难壮之疾”。“五体不满”是指对男女双方的生理功能和发育造成影响,甚至会引起疾病。“难壮之疾”是指性机能失调和生殖系统的疾病。这与现代医学所证实的早婚可使女子宫颈癌发病率增高的观点十分相似。

何谓天癸

天癸是中医的名词,一般有4层意义:第1层是指维持女性月经、胎、孕所必需的物质,来源于男女之肾精,受后天水谷精微的滋养,逐渐充盛,可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第2层是指精气的别称。第3层是指元阴、元气的别称。第4层是月经的代名词。

链接: 孝王无后—《褚氏遗书》中关于最佳孕龄的阐述

建平孝王有许多年轻美貌的妃姬,可惜都不生育,为此孝王非常着急,于是不断地从民间选择未成年女子入宫作妾,但依然无子。
于是孝王问郎中褚澄:“我为什么没有子嗣呢?”褚澄回答:“因为大王娶的都是未成年的女子,而未成年的女子,当天癸至时,已近男色,阴气早泄,未完而伤,未实而动,是以交而不孕,孕而不育,育而子脆不寿”。无论男女,即便是有了生育能力,也不代表需要立即成婚生育,要等到机体的各项生理功能处于成熟状态后,其繁衍的后代才可“坚壮强寿”。

(编辑:蔡旭旭)

(免 责声明:本站文章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系网络转载,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并不 代表 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文章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立 即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搜索相关文章:Array )
    {tag_内容页相关信息}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业务联系 | 频道合作
Copyright © 2009 chinesej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QQ:6875839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闽ICP备20210131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