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品梅花数人生
在戏曲艺术界,夫妇同事表演艺术的屡见不鲜;夫妇在创作剧目中同时担任主演的少之又少;如果30年一路走来,夫妻双双形影不离、相携相偕、同甘共苦、演绎精彩艺术人生、并双双择获“梅花奖”的,那真可谓是凤毛麟角了。吴国华、张保平伉俪,就属于这种凤毛麟角。(张保平还获得了文化部“文华表演奖”)
他们是学艺的同窗,是从艺的同行,更是斩获金牌的同榜。尤其在摘取“梅花奖”的道路上,这对同行同命的夫妻,更是付出了比别人甚多的汗水和泪水。
梅花,自古以来就为我们民族所崇仰。她与牡丹至今一直被看作我们中国的国花。许多诗词名句——象毛泽东的“犹有花枝俏……只把春来报”、陆游的“一任群芳妒……只有香如故”、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以及陈亮的“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等等等等,或政治、或人生,皆借梅花的品格,以舒其志;唯有“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一句千古不朽的格言,倒成了在艺术道路上踽踽独行者的生动写照。每每看到吴国华、张保平的梅花奖盘,犹似见他们夫妇在戏曲艺术道路上并肩同行的身影,叫人唏嘘不已的是,他们奋斗历程就像形容梅花清香的两个字:苦寒。
横斜疏枝立寒窗
1973年,文化大革命的尾声戏还在声色俱厉地演出着。葆有优良革命传统的上党老区人民,早已按捺不住对民族艺术的渴望,纷纷用自己喜爱的上党梆子演出了反映自己生活的《千秋大业》、《快马加鞭》、《骏马岭》。为使地方戏曲后继有人,晋东南行政公署决定恢复因文革而中断了的晋东南戏校招生。就是在这一年,吴国华、张保平走进了这所艺术中专学校。
那时候,孩子们既没地方念书,又没单位工作。能上一所正规的学校、毕业后还能有一份正式工作,不啻是梦里登科。所以,千军万马直奔招生而来。吴国华、张保平他们这一期学生,因为生源广,挑选严,所以日后的成才率相当高。
招收戏曲学员,首先要考虑基功训练。按一般规律讲,年龄不能超过12岁。这届学员,绝大部分是尚未小学毕业的孩子,极个别是特殊情况招收的。吴国华就属于这极个别的学员。
说她特殊,一是因为她出身特殊:母亲吴婉芝,是著名的上党梆子表演艺术家,***员,地区上党梆子剧团副团长。老吴不但因一口极具个性的“婉芝腔”名扬上党,其为人品德相当高尚。她不仅慷慨解囊扶贫济困,在那个“阶级斗争”高于一切的年代,她能与郝同生风雨同舟、共度一生,尤其令人称道。父亲郝同生,著名上党梆子表演艺术家。因其桀骜不逊、素多直言的个性,为当时环境所不容,自1957年起就空背着个“右派”的虚帽子,艺术上得不到必须的总结和张扬。但这挡不住他在观众中享有的极高声望。为了孩子将来的政治生命,吴国华出生时,被迫从母姓“吴”,籍贯也填写为“高平”。按正常的习惯,她应该随父姓“郝”,籍贯也应该写“潞城县微子镇”。但在当时,难以过“政审”这一关。她的姊妹们因此也都姓了吴。正是出于对吴婉芝、郝同生夫妇的钦佩和同情,吴国华是唯一没经父母要求而被学校录取的学员。
[1][2][3][4][5][6]下一页
(编辑:邱老)
(免 责声明:本站文章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系网络转载,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并不 代表 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文章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立 即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
{tag_内容页相关信息}
频道精彩推荐
- 保健
- 健身
- 减肥
- 美容
- 整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