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网站地图

争鸣:医生非要高学历化?

来源:华人健康网 | 发布时间:2010-11-30 06:36:31 | www.chinesejk.com

  医生观点:认为出台硬性规定有利有弊

  不同层次医院要求应不同  心脏外科医生武开宏
  我国自1996本硕博扩招,硕博人数在不断增加,医院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因为国外的医生就是doctor(博士),当然要具有博士学历。效仿国外,对于目前的中国现状,我认为有利有弊。
  医院要求医生有高学历,无非是为了提高医院的水平,提升医院的知名度,这会促进医生们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有利于医院和医生的发展,对我国科研型单位很有必要。但是这样有可能导致片面追求高学历,对一些非科研型单位则会造成人才浪费,资源被闲置。
  追求高学历目前已成为一种趋势。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都比较高的高学历人才被重视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不顾自身实际情况,盲目、片面地追求高学历则不可取。我认为对于科研型医院这样要求是应该的,也是现实的;但非科研型单位不要盲目攀比,一定要求高学历人才达到多少并不可取。

  学历不是好医生的惟一标准  骨科医生古柏
一项新规定的出台总有其背景和原因。所谓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当然存在的不一定就是正确的。既然医院有这种要求,肯定有院方自己的考虑。从形象上医院这样做是有利的。面对上级,医院人才荟萃,也表明该院的高端地位;面对群众,医院学历的提高让病人一眼看去有种信任感;还可以促进医生再充电。然而医院这样做也有一定风险。毕竟现在新的硕士博士水平参差不齐,单纯靠一个学历衡量难免偏颇。
  做医生要先会做人,医生应有广泛的社会知识和精良的专业技能。医病是医生最重要的职责。疾病总会有社会心理因素,但却常常被我们所忽视,其实对患者的关心比医术本身更能获得患者的信任。这对充分了解病情以及增加患者的依从性也是大有裨益的。然而这些社会知识不是钻进象牙塔里就能造出来的,它需要长期的实践积累,用心地总结摸索才能掌握。

  反对硬性规定医生高学历
  目前研究生培养水分太多  普通外科医生晓雅
如果研究生的培养系统化、正规化,那么我认为这个计划出台很有必要。但根据现在的培养制度,我认为没有必要。理由如下:
  好多研究生为了混个毕业文 凭,临床科研都做不好,反倒不如一直在临床工作的医生。医生就应该是医者,不应该将科研任务强加于他,应该以治病救人为根本。此外,医生还有广博的知识面,即除了最基本的工具——英语和计算机外,还应该在文学、历史、地理等各个方面都有涉猎。只有知识面越广,看待问题才越全面,也更容易与别人交流,对于无论是国内外学者之间、不同行业之间、还是医患之间的交流都会有帮助。

  科研不应成为晋升硬指标  呼吸科医生李一鸣
  前几年,我所在的单位雄心勃勃宣布:今后单位所有的医生要实现博士化。所以我听到这样的规定并不觉得奇怪,只是觉得医生评价体制不全导致医院出台各种招数。
  可能有人认为美国的医生要求全部是博士,中国也应该效仿,或者有人认为中国医生还需要好好地学习,用文凭来督促医生学习。但是,这恰好说明我们没有理顺医生的评价体系,只好用这些僵硬的条条框框来约束医生。在中国很多规定初衷很好,但执行起来却总是走样。比如,我们国家只要读了博士,99.9%可以拿到学位,这和美国的情况完全不同。另外,博士晋升方面可以占优势,有些人读完博士后没有什么动力继续努力了,高枕无忧了。
  显然评价医生优秀与否应该看他是否能够胜任治病救人的工作,但现在大家却没有真正围绕治病效果、用药规范、服务态度等来评价。有时一篇基础研究的文章胜过多年的临床经验,这在职称评定中表现最明显。这种舍本逐末的现象必然导致大家对医生职责认识不清,是写几篇自己都不知道有多少意义的文章,还是认真看病?我遇到很多医生道出自己的烦恼和心声:希望认真地投身临床,看大量临床书籍,遇到不懂的情况,可以查阅很多资料搞懂,做一个真正会看病的医生。遗憾的是,大医院的医生要科研、教学、看病、开会等,办公室放不下一张安静的诊疗桌。
  不应让纯科研成为晋升的硬指标,而应建立一个临床业务能力评价体系,也许这需要大量的、细致的、科学的工作,但却十分必要。

  赞成医生高学历化
  研究生教育使人更上一层楼  心脏外科医生张步升
  我现在是一名在读硕士研究生,大学本科毕业后直接考入现在的学校。如果问我是否后悔当初为什么没有选择找个单位上班,我可以毫不犹豫地说:“我不后悔,如果再选一次的话,我还会选择读研的。”
  在过去的两年当中,不管是临床还了是科研,我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同时也认识很 多朋友,积累了一笔宝贵的财富。现在研究生每年都在扩招,而报名人数增长得更快,不难看出大家对高学历还是很看重。

  我国缺乏临床科研两栖人才  中医师陈尚杰
  我认为这项规定的出台很有必要,尤其是作为一个大学的附属医院。现在大医院都在从单纯的临床型转向研究型,正如大学从教学型转向研究型一样,这是一种趋势。当然每个档次的医院要求都应不一样,要根据我国的国情,根据自己的基础和特点而定。不要走向简单化、一刀切。
  追求高学历并没有错,但现在的问题是:
  一、现在中国医院的临床科研水平极为低下,这与缺少高水平的临床科研人员和临床科研思维很有关系。一方面表现在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人才充斥临床科研队伍,一方面中国在临床科研的培养上欠缺,加上临床科研和基础科研思维相互混淆,在政策上对临床科研又极端漠视,还有一些没有临床经验积累的人员在从事临床科研。
  二、对临床科研和基础科研的培养目标不清楚,缺少有效的管理办法。不少临床科研型的研究生仍然以基础研究为主,而一些从事临床科研研究的人员又缺少资金、时间等,导致研究水平低下。再有就是。很多学校都照顾本校的学生和工作人员,造成普遍存在“近亲繁殖”。
  三、临床型研究生应该有一个临床经验积累和临床科研思维积累过程,而现在很多医院大多招的却是应届生和直读生,不少医院在招聘时还限制毕业生年龄,这也间接影响到临床科研水平。
  作为一个临床科研型的医生,其培养的过程应该是本科—工作—硕士—工作—博士,培养的方式应是临床科研为主。其大多数时间应该在临床,其从事的课题应该以临床为主。

  科研型医生有发展后劲  放射科医生单夕阳
  经过规范化的硕士、博士阶段培训的医生,其科研能力、临床能力都会有质的飞跃。有人说,没有见到所谓的硕士、博士临床水平有多么高。如果这样想就错了,说明你从观念上至少已经落后了五六年。
  虽然一些硕士、博士读书期间大多接受的是科研能力的训练,但规范的、严格的科研训练,极大程度地提高了硕士、博士的科研思维能力。有了这个基础,硕士、博士在看待一般的临床问题时,能够从更高的层面来思考并解决问题。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要比一般本科毕业生甚至是工作多年的老本科生要高。
  另外,即使某些硕士、博士的临床能力不如经过几年临床轮转后的医师,但是他们迎 头赶上的能力绝对是强劲的。有可能经过努力,一年甚至两年就能够赶上一般的本科生花三五年才能达到的高度。
  许多医院40岁左右的科室主任,都是科研能力极强、临床能力也非常出色且人际沟通能力很强的人。他们往往是老牌医学院毕业的硕士、博士生。而一个单纯的本科生哪怕临床能力很强,如果没有系统的科研思维,也无法把科室水平推到更高的层次,无法将科室名气推广到省里、国内甚至国外。
  医院发展的后劲在哪里?当然是人才。人才是什么?就是有实力的临床科研型医生。

(编辑:艾美丽)

(免 责声明:本站文章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系网络转载,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并不 代表 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文章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立 即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搜索相关文章:Array )
    {tag_内容页相关信息}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业务联系 | 频道合作
Copyright © 2009 chinesej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华人健康网 版权所有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QQ:6875839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闽ICP备090409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