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幼儿心理发展阶段的几个重要问题
幼儿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关键期的概念最初是从动物心理的实验研究提出的。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K.Z.Lorenz)在研究小动物发育的过程中,首先提出了所谓“印刻”的概念。
“印刻现象”是指小动物(如小鸟)在出生后一个短时期,具有很容易形成的一种本能的反应。这种反应包括:
(1)出生后最先看见或听见的对象似乎是印入他的感觉中,因而对该对象产生追随的反应;
(2)不但偏好追随该对象,而且喜欢接近它;
(3)在印刻的对象消失后,发出悲鸣;当它重新出现时,发出满意的叫声。
在自然环境中,印刻现象对小动物的生存是有价值的。母鸟是小鸟的保护者,母鸟也是小鸟出生后看见的第一个对象。这种印刻现象使小鸟依恋母鸟,保证它的安全。
研究表明,印刻的对象不一定是小动物的母亲。小鸟不一定追随自己的母鸟,也不一定追捕同种类的母鸟。只要是遇到的第一个对象,小鸟就会追随它。劳伦兹成功地使小鸭小鹅追随他。人们发现鱼、昆虫、家羊、山羊、狗都可能产生印刻现象。
印刻只在小动物出生后一个短时期内发生。劳伦兹把这段时间称为“关键期”。关键期的时间非常有限。例如,小鸡“印刻”的关键期是出。生后10~16小时,小狗的关键期是出生后3~7周。小野鼠在睁开眼和会听之后的1周至10天内。如果有规律地被人捉拿,以后就会让人捉拿。否则,对人的捉拿要作出反抗。如果小猫在睁开眼后的一个短时期内和鼠一起生活,那么它成年后即使在饥饿状态也不会吃鼠。小羊生后10天内由人抚养,以后会永远不合羊群。
在幼儿心理发展中,关键期又称敏感期,是指幼儿在某个时期最容易学习某种知识技能或形成某种心理特征,但是过了这个时期,发展的障碍就难以弥补。在印度发现的“狼孩”卡玛拉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卡玛拉被救回到人类社会时,约七、八岁,从动作姿势,情绪反应、生活方式等都表现出狼的习性。她用四肢行走,不会说话。她惧怕人,白天躲藏起来,夜间潜行。每天午夜到早上3点钟,象狼似的引颈长嚎。据研究,卡玛拉当时虽然已七、八岁,但她的智力却相当于6个月的乳儿水平。卡玛拉出生后,生活在狼群中,离开了人类社会环境,错过了智力发展的关键期,人类特有的习惯和智力得不到发展。人们花了很大气力都不能使她适应人类的社会生活方式。卡玛拉4年内只学会了6个词,听懂几句简单的话,她在7年后才学会45个词,能勉强地学说几句话。卡玛拉死时已经十六、七岁,但她的智力仅相当于3—4岁的孩子。
幼儿心理发展存在关键期,主要表现在语言发展和感知方面。研究表明:幼儿期是人一生中掌握语言最迅速的时期,也是最关键的时期。2至3岁是幼儿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就难以掌握口语。4至5岁是幼儿口头语言发展的第二个质变期,也是学习书面言语的关键期;2至3岁是计数能力发展的关键期;5至6岁是数概念发展的关键期;3至5岁是音乐能力发展的关键期;3至8岁是学习外国语的关键期;2岁半至3岁是教孩子守纪律的关键期;3岁是培养独立性的一个关键期。 不同年龄对学习的某个方面有不同的敏感性。幼儿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与多种因素有关。第一,与生理发展的加速有关。大脑神经生理学的研究表明,学前期幼儿大脑皮质神经活动的发展有加速期,这时期幼儿智力发展的突发现象与这种生理加速有关。第二,与心理发展本身的状态有关。心理品质最初开始形成、具备了发展的条件而又没有完全形成和巩固时,可塑性最大。 第三,关键期与幼儿心理的整体发展有关。婴儿学习游泳心理障碍较小,他在水中不知道害怕,大一些的孩子就感到害怕;幼儿学习外语比年长者容易,因为他们没有羞怯、顾虑和不敢开口的心理,反而以多说为乐。这一切,都有助于幼儿心理各有关方面的迅速和最佳发展。
发现印刻现象的洛伦茨正带着他的小鹅向前走
儿童潜在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在什么时候?美国科学家本杰明·斯·布卢姆曾就这个问题对近千人进行了从婴儿期到成年期的追踪研究,提出一个重要的假设:即5岁前是儿童智力发展的最佳期。日本学者木村久一提出了一个与布卢姆假设相一致的“儿童潜在能力递减的法则”。木村久一认为,如果将儿童生来所具备的智力潜能定为100,那么若从儿童诞生一开始,就给予理想的早期教育,其智力潜能就能得到100%的发展;如果从5岁才开始教育,即便是很理想的教育,其智力潜能只能发挥出80%;倘若从10岁才开始进行教育,那就只有60%的智力潜能得到发展。这就是说,教育开始得越晚,儿童生来就具有的智力潜能发挥出来的比例就越少。
根据以上论断,广义地说,婴幼儿时期是人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儿童对一切事物特别敏感,极容易接受外界刺激的影响,如果这一时期及时加强教育,将会收到最佳效果,从而将对他们一生的发展起着十分重大的影响。对于“关键期”,我们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1.瞄准幼儿学习的“最佳年龄”,施以及时的教育。
2.教育者对于儿童的要求要适度,要“三因”——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成人要根据每个孩子的身体发展状况、心理发展水平、兴趣爱好,有的放矢地选择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
3.教育者应着眼于幼儿整个心理结构的和谐发展。
4.关键期使人们认识到早期教育的必要性,但不能片面夸大关键期的作用,将它绝对化。
研究、重视关键期,是为了抓住对幼儿教育起决定作用的时期,进行相应的教育。如果错过这些关键期,不是说不能取得教育效果,而是会增加教育的难度。
最近发展区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根据大量的思维发展的研究,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他认为:儿童能够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儿童借助于启发帮助可以推进到的较高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往往有一个距离,这一段距离或差距,称为儿童心理的最近发展区。换言之,“最近发展区”就是指现有发展水平和可能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间距。
维果斯基进一步提出“教学要走在发展的前面”。他认为教学决不应消极地适应儿童智力发展已有水平,而应走在发展的前面,不停顿地把儿童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
在杨玉英 (1983)的研究中,对不能完成推理任务的幼儿给以提示,结果发现:其中大部分幼儿在提示的条件下正确地完成了任务。在这个实验研究中,提示对3岁幼儿无效,对 4岁以后的幼儿,提示的作用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这些事实说明,解决相应推理问题的能力在年龄较大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之内,而3岁幼儿的最近发展区,还达不到所要求的水平。由此可见,教学的内容应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过于超前,学生不能接受,过于滞后,会失去开发的意义。开发幼儿也是一样,首先明确幼儿当前所处水平,依照幼儿心理发展的顺序性确定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学说对培养幼儿思维能力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最近发展区是幼儿心理发展每一时刻都存在的发展现象,同时又是每一时刻都在发生变化的,并且因人而异。教师应该时时看到每个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利用其最近发展区,同时又帮助他们形成新的最近发展区,可以向他提出稍高而又力所能及的任务;使他“跳一跳”就能达到新的发展水平。这样,就是按照幼儿心理发展本身的规律,推动幼儿心理的发展。
(编辑:蔡旭旭) (免 责声明:本站文章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系网络转载,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并不 代表 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文章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立 即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 上一篇: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3
- 下一篇:孩子心理不安的表现
-
{tag_内容页相关信息}
频道精彩推荐
- 保健
- 健身
- 减肥
- 美容
- 整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