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网站地图

白领上班途中三个恶习

来源:华人健康网 | 发布时间:2010-12-11 11:38:00 | www.chinesejk.com

  白领一族从城市的各个角落涌向“高尚工作园区”;一尘不染的皮鞋踏出急促的脚步,时刻提醒着路人:我有许多工作要做,我很忙;电脑、电话、传真是他们最亲密的工作伙伴,白领一族的一天是从“打拼”的早晨开始的:关掉嘶叫的闹钟,胡乱洗把脸,裹上衣服,抓块面包直扑车站。

  挤上公共汽车,坐上了地铁也不闲着,买份报纸看看新闻,拿上英语书背背单词。路稍长些,许多人还会东倒西歪地补一觉。

  在车上看书看报、吃东西、睡大觉对白领们来说已经是习以为常了,可是很少有人考虑,这种做法是否对健康有害。记者就此采访了几位专家,他们提醒忙碌的上班族,要改掉这些不良习惯。

  在车上睡觉易着凉

  还有些白领家离单位远,睡得晚,起得早,往往利用上班的路上补觉。北京协和医院呼吸科副主任、睡眠中心主任肖毅向记者介绍,人的睡眠大致分为“非快速眼动睡眠”和“快速眼动睡眠”两个阶段,在前一个阶段中,又可以分为“浅睡眠”和“深睡眠”两个过程,这两个过程在睡眠中循环多次。人们只有在睡眠中经历了几个“深睡眠”过程后,才能使疲劳得到充分的消除。

  但是,在汽车上睡觉、打盹、补觉,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汽车的晃动、光线的刺激、声音的影响、空间的狭窄……都不容易使人进入“深睡眠”状态,而在“浅睡眠”状态下休息,只能使人得到不充分的恢复。我们经常听到有同事抱怨,车里睡了一觉后,反而觉得腰酸腿疼,疲乏无力。

  殊不知在车上睡觉,还容易导致生病呢。肖主任说,“在车上小睡,最要防的是落枕、感冒。脖子歪向一边睡觉,容易使一侧的脖子肌肉疲劳,所以很容易落枕。

  还有,在车上睡觉,车门开关,风扇吹动,一不小心就容易着凉。个别的还能导致面瘫,有些人面瘫短时间内可自然恢复,有些就再也不可逆转了。”

  肖主任补充说,白天疲劳的时候小睡一段有助于体能的恢复,但是尽量不要选择在车上睡。

  在车上看书伤眼睛

  北京积水潭医院眼科主治医师禹政钰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说,在晃动的车上看书、看报、看杂志,是典型的用眼不健康行为,工作再忙也要尽量避免在车上看东西。

  眼睛之所以能看清楚距离不同的物体,是由于眼睛睫状肌的调节,睫状肌像调节摄像机镜头一样,不停地调节眼睛的“焦距”,从而远近的物体都能看清楚。

  人眼在看距离相对固定的物体时,睫状肌的收缩和伸张才能保持相对稳定,眼睛不容易累。如果物体总是处于晃动状态,为了看目标体,眼睛的睫状肌就要被迫不停地调节,极易导致眼疲劳。禹大夫说,“总看这种晃动的物体,晕车、头昏的发生几乎是必然的。”

  禹大夫还特别提醒大家,人们一忙起来就什么都不顾了,在车上看完书眼睛非常累,然后拿手一揉了事,这样做更不健康。手脏不说,年纪稍微大些的同志如果用力不当还可能将角膜揉得脱落,造成难以估量的伤害。

  如果眼睛感到非常疲劳,不妨做做眼睛保健操,哪怕刮刮眼眶也是能够促进眼睛周围血液循环的。有条件的话,还可以点些眼药水。总之,在上班的车上抢时间看那几眼书得不偿失。

  路上吃早餐不卫生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营养部主任孙孟里认为,“一般来说,白领们在路上、车上吃的早餐不会有什么营养。要么是面包、汉堡、点心、饼干一类顺手能拿来的快餐;要么就是煎饼、油条之类的马路早餐。天天吃这样的食品,营养搭配根本谈不上均衡,而且在路上吃早餐极不卫生”。

  孙主任说,路边灰尘大,汽车在马路上跑尘土也不会少,无论是在等车的时候站在马路边吃,还是在车上吃,吃进去了早餐,也吃进了尘土和废气。冬天连着凉气也吃进去,更容易引发胃肠道不适,导致腹痛、腹泻的发生。

  孙主任认为,吃早餐没必要非抢路上那一会儿时间,要尽量在室内用完早餐,家里不行就在办公室。另外,从营养均衡的角度来讲,如果早餐吃的是快餐,中餐和晚餐还要注意补充些早晨没有摄入的营养,比如可以多吃些水果、蔬菜,多喝些汤或牛奶。

(编辑:杨星)

(免 责声明:本站文章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系网络转载,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并不 代表 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文章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立 即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搜索相关文章:Array )
    {tag_内容页相关信息}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业务联系 | 频道合作
Copyright © 2009 chinesej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QQ:6875839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闽ICP备20210131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