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网站地图

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心理学因素

来源:华人健康网 | 发布时间:2010-12-16 11:18:46 | www.chinesejk.com

  

    3.2.1 幼儿的动机与心理健康

  (一)需要 人的行为受动机驱使,而动机是建筑在需要的基础之上的。需要反映人对生存、发展条件的一定要求和欲望,人在活动中不断地产生需要和满足需要。

  幼儿从出生开始就产生了需要。随着身心的发展以及与社会接触面的扩大,幼儿的需要也渐趋复杂。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按照需要的不同发展水平,把人的需要概括为5个层次。它们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人的需要中最基本的是生理需要,包括吃、穿、住、睡、性等。生理需要获得相当满足后,安全的需要随之而生。个体需要免于威胁和孤独,寻找保障,免于他人侵犯。爱与归属是社会性需要,包括亲子之爱、同胞之爱、异性之爱、友谊和爱情等。以上3个层次的需要获得满足,个体的尊严和价值就产生了,尊重的需要包括自尊和被人尊重,前着指的是自信、自强、求成等,后者包括受人注意、接受、承认、赞许、支持等等。需要的最高层次是自我实现,这是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

  幼儿年龄愈小,对于较低层次的需要就愈迫切。幼儿对食物、水、氧气、睡眠、休息、衣着和运动等方面的基本生理需要十分敏感。当环境不能及时提供条件以满足他们的这些需要时,就会使他们产生消极情绪或紧张状态。婴儿出生以后,除了明显地表现出对生理需要的追求外,也以一种较原始的方式显示出对安全的需要,比如对于惊吓可以表现出消极的情绪反应。几个月以后,婴儿初次表现出与人亲近的迹象以及有选择的喜爱感,以后,幼儿才逐渐表现出对独立、自主、尊重和受表扬的需求。

  幼儿对较高层次需要的满足能产生更为理想的效应。尽管剥夺高层次的需要不会像剥夺低层次需要那样引起强烈的不安,但是高层次需要的满足代表了一种普遍的健康趋势。马斯洛认为,低层次需要的满足可以避免疾病,高层次需要的满足有利于积极的健康。例如,幼儿对食物、衣着和安全需要的满足至多只会使他们产生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却不会产生像爱的满足那样增进其心理健康的深远影响作用。因此,高层次需要比低层次需要具有更大的价值,有时甚至为满足高层次需要而放弃低层次需要的满足。例如,有的幼儿为了同伴之间的友谊,宁可将自己想吃的食物或想玩的玩具让给别人,这样的幼儿较少以自我为中心,心理健康的水平也较高。

  (二)动机的冲突 各种心理学理论对动机有不同的解释。例如,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生物本能产生了活动和行为的动机;行为主义学者认为动机是习得的;人本主义理论则把动机看成是向着自我实现的不断成长。

  动机与需要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它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把需要看作是人生存发展所依赖的条件,那么动机就是这些需要的具体表现。动机推动人为满足某种需要而积极活动,是人的活动的内在原因。

  个体在有目的的行为活动中,如若同时存在着一个或数个所欲求的目标,而又存在着两个以上相互排斥的动机,就会产生动机的冲突。动机的冲突是心理冲突的核心内容,常会造成动机部分地或全部地得不到满足。

  动机冲突的心理现象十分复杂,为了便于研究,心理学家将它概括为4种类型。幼儿的动机冲突相对来说较少较小,但是,下面这4种类型的动机冲突在幼儿的生活中也都存在。

  1、双趋式冲突

  在现实中存在两个同样具有吸引力的目标, 但是由于条件限制而无法同时获取两个目标,在心理上就会产生难以作出取舍的冲突情境。例如,一个正在专心地为娃娃 “打针”的女孩,看到教师又搬来了诱人的玩具汽车,她很想去“开汽车”,但是却舍不得放下手中的娃娃,心理上出现了双趋冲突。

  2、双避式冲突

  在现实中存在两种威胁,但迫于情势,只能躲开其中之一,而无法躲开另一种威胁,这样在作抉择时,会产生双避式冲突的情境。例如,几个幼儿在户外游戏,天忽然下起大雨,他们暂时躲蔽在附近的一间小屋里,天渐渐黑了,雨还是下个不停,他们既害怕继续呆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小屋里,也害怕冒着倾盆大雨跑回家,但是他们必须选择其中之一。

  3、趋避式冲突

  对于同一个目标,个体既因为它可能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而欲趋近,又因其可能造成威胁而欲躲避,这种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的矛盾情境会产生趋避式冲突。例如,父亲买来一盒包装很精致的糖果准备当作礼物送人,孩子看到了,非常想吃,但又生怕启封后父亲会惩罚他,这时,他也陷入了动机冲突之中。

  4、双重趋避式冲突

  个体有两种选择,但这两种选择又都是利害参半,就会使人陷入双重的心理冲突之中。例如,某幼儿在幼儿园里犯了纪律,家长决定惩罚他,让该幼儿选择,要么在班里向大家公开承认错误,要么在家里每天抄写100个生字。该幼儿心里合计,公开承认错误比较省事,但很失面子;抄写生字不会被人取笑,但很麻烦。

  动机的冲突在幼儿中经常发生,是干扰幼儿心理正常发展的重要因素。尽管幼儿的动机冲突不那么复杂,冲突的解决和处理也相对容易,但是,有些动机冲突的情境若不及时和妥善地解决,就会造成幼儿强烈的情绪波动,从而给他们的健康带来威胁。

  (三)挫折 挫折是指人在某种动机的推动下所要达到的目标受到阻碍,因无法克服而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挫折常发生在为达到目标而采取行动的过程中。一般而言,个体的重要动机受阻,所感受到的挫折就大;而较不重要的动机受阻,则易被克服或被别的动机的满足所取代,只构成一种丧失的心理感受。动机重要性的价值则是因人而异的。

  造成幼儿挫折的因素有自然环境因素、社会因素和个体自身的内在因素,其中,自身的内在因素是最为关键的。自身的内在因素包括个体对内外各种刺激因素的认知、评价、容忍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包括个体对目标的期望程度等。

  幼儿受遗传的影响,可表现出强弱不同的神经类型,也会由于母亲在妊娠期的营养不良、疾病、药物作用或产伤等因素而导致神经系统的脆弱性,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对幼儿神经系统强度的影响也很大。神经系统脆弱的幼儿比神经系统较强的幼儿更易造成挫折,对挫折的容忍力也差,即使稍受挫折也会引起较为强烈的心理反应。

  幼儿的人格特征也与他们对挫折的容忍力有密切的关系。例如,人格健全,意志坚强的幼儿能忍受严重的挫折,而过分受到保护和溺爱的幼儿,或者性格内向、行为退缩、不善于与人交往的幼儿在面临挫折时容易产生适应性问题。

  幼儿的身体状况也会影响幼儿对内外刺激的评价和态度,影响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身体健康的幼儿能比较正确地判断外界刺激,并作出适当的反应,相反,身体虚弱或患有疾病的幼儿则精神萎靡,情绪不振,容易歪曲客观现实,对相同的动机受阻,更易造成挫折,对挫折的容忍力也差。

  幼儿在受到挫折以后,会在行为上发生一些变化,最为常见的有攻击行为、幻想(如白日梦)和冷漠的态度。许多心理学家认为,挫折与攻击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攻击只是挫折的一种表现形式。在遭受挫折后,幼儿的攻击行为可能直接指向构成挫折的人或物,其方式可以是动手打人或哭闹。例如,某幼儿想要玩一辆玩具火车,但却被另一个幼儿取走了,他向取走火车的幼儿索取,那个幼儿不肯给,并把火车故意弄坏了。该幼儿十分愤怒,就动手打了弄坏火车的幼儿;幼儿的攻击行为也可能由于不能直接施加在阻碍达到目标的对象而转向其他替代物。例如,某幼儿缠着父亲,要买一种新颖的玩具,他的要求不仅没有得到父亲的应允,反而受到父亲的训斥,回家后他将愤怒和委屈都发泄在旧玩具上,故意地拆坏旧玩具。有人认为,个体在受到挫折后若采用攻击方式即能克服挫折情境,以后就多采用攻击方式,反之,如若采用攻击方式遭受了更大的挫折,就可能逃避;如果不能逃避,就只能以冷漠的方式对待挫折。幼儿长期遭受挫折,而且感受到挫折情境不会从根本上改变,就会产生冷漠反应。冷漠并非不包含消极的情绪成分,而是包含了心理上的恐惧和生理上的痛苦,心理上存在着攻击与压抑之间的冲突。

  在生活中经常会体验到挫折,这是正常的现象。能忍受挫折并保持人格完整和心理平衡,这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有的幼儿从小缺乏爱抚,不断经受到挫折情境的困扰,因而态度冷漠、孤独和自卑,这不是一种心理健康的状态。还有的幼儿受到过分的爱抚和保护,从未受过挫折或很少受过挫折,这样的幼儿一旦受到挫折,就会立即陷入困境,心理上失去平衡。挫折过大、过多,超过幼儿的容忍力,就可引起应激反应,甚至产生心理异常和障碍。但是,挫折也并非都是坏事,它能磨炼幼儿的意志,学习处理挫折的技能,以应付今后生活中可能出现的更大挫折。

  (四)适应 适应是指个体减缓心理冲突与挫折,以达到和保持人与环境之间以及人的内心世界的平衡状态。

  当个体面对动机冲突或遭受挫折时,个体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借助某种机制解脱困扰,以恢复情绪平衡,这种机制或策略叫做心理防御机制,它是一种适应性倾向。弗洛伊德认为,心理防御机制是降低和解除焦虑的非理性方式,它们是潜意识的,个体经常是在不知不觉中运用它们;它们常常篡改或曲解了现实。

  在心理防御机制中,压抑是最基本的防御机制。压抑是将使人感到困扰或痛苦的思想、欲望或经验阻断在意识域之外。弗洛伊德认为,个体将痛苦经验的记忆或不为社会认可的冲动予以压抑,它们并没有消失,只是由意识的境界转入了潜意识的境界,在意识的管制下暂时潜伏,若有机会,仍将逸出,并影响人的行为。并且,如果潜意识中蕴藏过多的痛苦经验和被压抑的冲动,超过意识管制的能力,那么个体的人格完整性会被破坏,从而形成心理异常和障碍。例如,一个长期受虐待,只能将痛苦压抑在内心深处的幼儿,其人格可能是不健全的。

  文饰作用是运用十分广泛的一种自我防御方式。个体对于所羡慕而又无法达到的目标时会采取一些特别措施,比如,为了降低因动机冲突或挫折带来的痛苦并维护个人的自尊,个体常会对自己的所作所为给予一种“合理”的解释。例如,幼儿在幼儿园没有受到奖励,回家以后抱怨教师不公正;幼儿画的画没有被展览出来,责怪所用的笔不好等等。

  投射作用是一种将自己不能接受的冲动和情感转嫁于他人的机制。个体通过投射作用,将 “缺点”加诸他人,藉以保护自身,并以此作为自己行为的辩护。例如,幼儿不能与其同伴很好相处,有时还动手打人,但是他却说别人欺侮他,不愿同他一起玩。投射作用和文饰作用都是以某种理由来掩饰个人的缺点。但是,幼儿在运用文饰作用时尚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主要是寻找理由为自己的过失辩护,而在使用投射作用时,却否认自己的缺点,反而将它强加于人。

  移置作用是将一种心理的宣泄替代另一种心理宣泄。例如,一个幼儿因为不能去攻击教师,而去殴打稍微碍着他的其他幼儿。此外,心理防御机制还有升华作用、反向作用、退化作用,等等。

  心理防御机制虽然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即能暂时地解除内心的痛苦和不安,但是它也有消极作用。大多数心理防御方式都是消极适应的方法,即都是回避矛盾,掩盖矛盾,自欺欺人。潜在的冲突会逐步积累,有时会使人陷入更大的挫折或冲突的情境之中。心理防御机制可按对现实歪曲的程度而有所区别,有些机制歪曲现实的程度较小。幼儿在动机冲突或挫折情境中加以运用,能对维持心理平衡起一定的作用。有些机制歪曲现实的程度大,幼儿不适当地、过分地运用,则会影响幼儿对周围环境的适应,甚至产生心理异常和障碍。
 
  贪食;儿童
  积极的适应不仅能减轻动机冲突或挫折带来的困扰和不安,而且还会使人达到自我完善的境地。人是一个最高度自我调节的系统,能主动地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意志、认知方式和人格,使主体与环境以及主体的心理达到平衡。积极的适应还包括主体对环境的改造,努力创造条件,克服和改变环境中的不利因素。

  心理学家辛格(J.L.Singer)从信息加工的立场提出,想象对于认知、情感过程有很大的调节作用。辛格分析了幼儿游戏中想象所起的作用。他认为,对于幼儿而言,世界显得过分复杂,充满各种信息和刺激。幼儿由于缺乏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外部世界(缺乏足够的图式与环境刺激相匹配),会造成情绪上的困扰和不安。幼儿在游戏中通过想象可对情绪情感进行调节。 例如,幼儿将现实的某些材料微型化,以此作为 “娃娃家”的材料。幼儿扮演“娃娃家”中的不同角色,游戏中适度的新奇内容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幼儿能在这种简单而易理解的模拟形式中获得新的认知图式,因而能够体验到快乐。在类似“娃娃家”这样的游戏中,幼儿能够进行愉快的想象。想象引起了他们的兴趣,给他们带来了安全感,对情绪起了镇静作用。辛格认为,有很多情绪障碍的形成,与想象力的贫乏有关联。

  积极的、良好的适应能使幼儿保持心理平衡和稳定,保证幼儿心理健康地发展。这种积极的适应是幼儿在良好的心理气氛和环境中通过受教育而获得的,有的幼儿则是在经受逆境和挫折后练就的。

  补充说明:《现代儿童的八种需要》  《幼儿行为动机的发展》

  

(编辑:蔡旭旭)

(免 责声明:本站文章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系网络转载,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并不 代表 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文章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立 即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搜索相关文章:Array )
    {tag_内容页相关信息}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业务联系 | 频道合作
Copyright © 2009 chinesej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QQ:6875839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闽ICP备20210131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