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网站地图

自测加检查身体状况

来源:华人健康网 | 发布时间:2011-01-10 17:45:19 | www.chinesejk.com

  “亚健康”的合理应对

  第一步:自测

  常见有以下一些症状,躯体方面有失眠、头昏、乏力、困倦、懒怠、气短、虚汗、心悸、肌肉酸楚、关节疼痛和性机能减退等。心理方面会出现情绪低落、反应迟钝、记忆减退、心烦意乱、恐惧不安、焦虑烦躁和神经质等。

  以上这些表现已不属于健康范畴,但仍没达到一定的疾病诊断标准。不过,有以上症状未必就是亚健康,还需要看这些症状在休息后是否能很快得到恢复。如果症状存在有较长的一段时间就应提高注意,到医院做相关的检查。

  第二步:做检查

  按照疾病的标准来做检查是较难看出亚健康问题的,因此,根据不同的个体,不同的症状来做特殊检查。

  a.元素检查。虽说亚健康偏爱中年人士,但其实从小孩到老年人都有发生亚健康的可能性。儿童患亚健康的话,引起状态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元素不平衡,例如锌元素缺乏会表现出厌食偏食等症状。因此,可以做元素检查。目前较常使用的是采取人体血液或毛发来测定人体中的30多种元素,然后进行有针对地补充所缺元素。

  b.血液中激素水平测定。引起中年人亚健康状态的主因之一是性激素不平衡:由于生殖内分泌功能减退而影响各系统功能。最常见如出现潮红潮热、失眠、性功能降低、情绪波动、心悸胸闷等。男性查血液游离睾酮,女性查血雌激素、孕激素、雄激素、卵泡刺激激素等,再根据医生指导进行治疗。

  c.一滴血亚健康检查。引起老年人亚健康状态的主因之一是代谢不平衡,由于衰老使新陈代谢缓慢,能量供给不足或某些物质如氧自由基在体内蓄积都容易导致各种机能减退。进行一滴血抽取的血液检查,可对人体外周血液情况有较准确了解。

  d.人体反射区检测。中医方面也有一种亚健康检测方法,称人体反射区检测(包括足底、手掌、耳穴),这种方法适合检查任何个体和症状。当人某一部位或器官出现病态时,疾病的信息便从足、手、耳等相对的区域反映出来,可通过检测反射区以早期发现病变。

  亚健康是处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一种生理机能低下的状态,亚健康状态也是很多疾病的前期症兆,如肝炎、心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等等。亚健康人群普遍存在六高一低,即高负荷(心理和体力)、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体重、免疫功能低。

  细究之,亚健康是个大概念,包含着前后衔接的几个阶段:其中,与健康紧紧相邻的可称作“轻度心身失调”,它常以疲劳、失眠、胃口差、情绪不稳定等为主症,但是这些失调容易恢复,恢复了则与健康人并无不同。它约占人群的25%~28%。

  这种失调若持续发展,可进入“潜临床”状态,此时,已呈现出发展成某些疾病的高危倾向 ,潜伏着向某病发展的高度可能。在人群中,处于这类状态的超过1/3,且在40岁以上的人群中比例陡增。

  他们的表现比较错综,可为慢性疲劳或持续的心身失调,包括前述的各种症状持续2个月以上,且常伴有慢性咽痛、反复感冒、精力不支等。

  也有专家将其错综的表现归纳为3种减退活力减退、反应能力减退和适应能力减退。从临床检测来看,城市里的这类群体比较集中地表现为三高一低倾向,即存在着接近临界水平的高血脂、高血糖、高血粘度和免疫功能偏低。

  另有至少超过10%的人介于潜临床和疾病之间的,可称作“前临床”状态,指已经有了病变 ,但症状还不明显或还没引起足够重视,或未求诊断,或即便医生作了检查,一时尚未查出。

  严格地说,最后一类已不属于亚健康,而是有病的不健康状态,只是有待于明确诊断而已 。因此,扣除这部分人群,也有不少研究者认为亚健康者约占人口的60%。

  国内外的研究表明,现代社会符合健康标准者也不过占人群总数的15%左右。有趣的是人群中已被确诊为患病,属于不健康状态的也占15%左右。

  如果把健康和疾病看作是生命过程的两端的话,那么它就像一个两头尖的橄榄,中间凸出的一大块,正是处于健康与有病 两者之间的过渡状态——亚健康。

(编辑:杨星)

(免 责声明:本站文章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系网络转载,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并不 代表 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文章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立 即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搜索相关文章:Array )
    {tag_内容页相关信息}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业务联系 | 频道合作
Copyright © 2009 chinesej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QQ:6875839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闽ICP备20210131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