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网站地图

急性输卵管卵巢炎超声诊断

来源:华人健康网 | 发布时间:2011-01-17 09:37:26 | www.chinesejk.com

  急性输卵管卵巢炎是附件炎中一例比较容易误诊的疾病,这类疾病对患者造成的后期影响较大,应当及时准确的诊断及治疗。急性输卵管卵巢炎常有一定病因存在,如月经期卫生与性生活情况,故病史很重要,很多误诊常由于忽略仔细询问病史。

  白细胞分类计数及血沉,对诊断有一定帮助。白细胞总数在20~25×109/l,中性白细胞在0.8~0.85以上且有毒性颗粒,提示有脓肿存在。如白细胞总数在10~15×109/l,可能尚无脓肿,应反复检查数次,一次检查有时不够准确。血沉超过20~30mm/h,亦常有脓肿形成的线索。但仍宜结合临床表现及局部检查,综合发析判断。某些生殖器官的粘膜,如输卵管及宫颈管粘膜等可产生一种有别于胰腺所产生的淀粉酶,此种生殖淀粉酶与唾液淀粉酶不易区别。现已发现在子宫直肠陷凹处的腹水中,存在此种非胰腺产生的淀粉酶,包括生殖与唾液淀粉酶称为同种淀粉酶,其正常值为300μ/l。当输卵管粘膜受炎症损害时,则腹水中的同种淀粉酶的含量即明显降低,降低程度与炎症的严重程度成正比,可降至40μ/l左右,但患者的血清同种淀粉酶值仍维持在140μ/l左右。故对可疑急性输卵管炎患者,可行阴道后穹窿处穿刺取少许腹水以测定同种淀粉酶值,同时取患者血以测定酶值。凡腹水同种淀粉酶值/血清同种淀粉酶的商少于1.5者,大多数均被手术证明系急性输卵管炎患者。此项检查已被认为是对急性输卵管炎较可靠的辅助诊断方法。

  在妇科检查同时,最好采取子宫腔排出物送细菌培养及药敏,作为使用抗生素的参考。

  1.病理

  (1)输卵管卵巢炎为盆器炎症中最多见的一种,多为双侧性。炎症扩展至邻近的卵巢时,则称为输卵管卵巢炎或称附件炎。 上行感染波及输卵管内膜引起炎症、粘膜水肿,有脓性渗出液。初期炎症局限于输卵管内膜,很快波及输卵管肌层,最后累及浆膜层,有纤维素沉着,形成输卵管周围炎。最后输卵管充血、红肿、卷曲、伞端闭锁,输卵管内有浓液积存。

  (2)输卵管积脓两侧输卵管炎致使伞端闭锁,大量脓液潴留于输卵管内而形成输卵管积脓。因壶腹部肌层薄弱易扩张,而峡部肌层较厚较难扩大,故所形成的脓肿似烧瓶状,膨大处可达12~15厘米。脓肿常与周围脏器粘连。输卵管间质部炎症可使输卵管壁明显增厚,输卵管变粗。

  (3)输卵管卵巢脓肿 输卵管脓肿与卵巢脓肿贯通而形成输卵管卵巢脓肿,为盆腔脓肿多见的一种。

  (4)官旁结缔组织炎 炎症沿宫旁淋巴管向外扩散,首先在宫旁组织及阔韧带蜂窝组织产生炎症。

  (5)盆腔积脓 附件炎急性期严重者,产生脓液常积存于子宫直肠窝而形成脓肿。

  2.临床表现

  病人寒战高烧,下腹部两侧剧痛大便时加重,经血量过多,脓性白带。检查,下腹部有明显压痛、肌紧张、反跳痛( )、胀气。妇科检查常因病人不合作而不能获得满意效果。如能触摸到子宫则感子宫饱满或增大,剧烈触痛,子宫活动欠佳,一般不易触及附件肿块。当有输卵管卵巢脓肿存在时,虽经积极治疗,但体温常常仍不下降,呈弛张或稽留热。有明显盆腔腹膜刺激症。阴道检查在一侧或两则可触及痛性囊块。子宫直肠窝有脓肿时,可触到后穹隆饱满。

  3.急性输卵管卵巢炎超声图像

  (1)急性输卵管卵巢炎早期仅见输卵管轻度增粗肿大,卵巢饱满,回声衰减。随着炎症的加重,输卵管卵巢与子宫和盆壁之间界限变得模糊不清,难以识别.

  (2)输卵管脓肿似烧瓶状囊肿,内为低回声区含密集光点。如输卵管脓肿很大而成圆形,则难与输卵管卵巢脓肿鉴别。

  (3)典型的输卵管卵巢脓肿

  可为双侧或单侧性,为囊性附件包块,由于粘连而呈不规则外形,壁较厚,内可见不光滑的分膈,液性区内常含不等量沉积物。

  (4)子宫直肠窝积脓

  盆腔炎急性期,常合并盆腔腹膜炎,渗出的脓液积存在子宫直肠窝内,因为粘连严重而不易与双侧输卵管卵巢脓肿相鉴别。

  (5)子宫旁结缔组织炎有时可见到子宫被一层无回声区所包围,子宫漂浮其中脓液包围了子宫,须结合病史作出诊断。

  4.急性输卵管卵巢炎超声鉴别诊断

  (1)异位妊娠 已形成混合型包块或陈旧性的声像表现,有时与输卵管卵巢脓肿很相似,须结合临床病史作出判断。

  (2)卵巢囊肿 当囊肿扭转合并感染时,则其周围有渗出粘连或囊内有出血时则难与输卵管卵巢脓肿鉴别,须结合病史临床表现综合分析作出诊断。

(编辑:文琳)

(免 责声明:本站文章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系网络转载,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并不 代表 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文章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立 即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搜索相关文章:Array )
    {tag_内容页相关信息}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业务联系 | 频道合作
Copyright © 2009 chinesej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华人健康网 版权所有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QQ:6875839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闽ICP备090409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