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网站地图

附件炎的症状和治疗

来源:华人健康网 | 发布时间:2011-01-28 09:32:32 | www.chinesejk.com

  附件炎有什么症状?怎样治疗附件炎?附件炎不及时治疗会有什么后果,如果治疗的话有什么有效的药?

  专家解答:

  症状

  一般来讲,附件炎是致病微生物侵入生殖器官后引起输卵管、卵巢感染的常见疾病。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附件炎症状明显,如发热、寒战、下腹剧痛等。慢性附件炎有程度不同的腹痛,或小腹坠胀和牵扯感,时轻时重,伴有白带增多、腰疼、月经失调等症状。  慢性炎症可以适当地用中药治疗。急性炎症可以借助西药,比如用抗生素消炎治疗。慢性附件炎治疗,比较好的中药我们首选妇乐冲剂,西药可以用一些口服的抗生素。也可以考虑用一些理疗。理疗也有多种,比如激光、微波、离子透入等进行治疗。

  附件炎的治疗

  西医治疗

  1. 抗生素治疗

  对于症状明显的患者首先应选用抗生素来治疗。抗生素可将残留的致病菌杀死,并可预防其急性发作。常用的药物仍为青霉素、庆大霉素、灭滴灵等,用法与急性输卵管卵巢炎、盆腔腹膜炎相同。

  2. 组织疗法

  如胎盘组织液、胎盘球蛋白,肌肉注射,每日或隔日1次,15次为1疗程。

  3. 物理疗法

  温热的良性刺激可以促进盆腔的血液循环,改善局部组织的营养状态,以利于炎症的吸收和消退。常用的物理治疗有短波、超短波、红外线、音频、离子透入等。但体温超过37.5℃或患生殖器结核时则不要采用理疗。

  4. 其他药物治疗

  对因慢性输卵管炎造成的输卵管阻塞,可行宫腔注射。选用庆大霉素16万单位,α-糜蛋白酶5毫克,地塞米松5毫克,以20毫升生理盐水稀释,严格消毒外阴、阴道、宫颈后行宫腔注入,从月经干净后3天开始,隔2天注射1次,至排卵期前结束。可连续治疗3个周期。

  5. 手术治疗

  因炎症引起的较大的输卵管积水或输卵管卵巢囊肿,可行手术治疗。对于输卵管阻塞造成不孕者,可行输卵管整复手术。对反复急性发作的慢性输卵管卵巢炎、盆腔腹膜炎,经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患者深感痛苦,且年龄较大时,也可以考虑手术治疗。

  中医治疗

  中医治疗本病时应分清寒热虚实的不同,辨证论治。

  1. 湿热下注型

  治以清热利湿。方用止带方加减:

  取猪苓、车前子(包)、赤芍各12克,黄柏、牛膝、丹皮、苍术各10克,泽泻、茵陈各6克。

  加减:若腹痛明显,加用元胡、川楝子各10克,以行气止痛;若纳差便溏可改苍术为炒白术10克,加生苡仁20克,云苓18克,以健脾祛湿。

  2. 瘀热互结型

  治以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方用当归元胡汤加减:

  用败酱草20克,当归、元胡、酒大黄、赤芍、桃仁各15克,香附12克。水煎服。

  加减:若小腹刺痛明显,加用乳香、没药各10克以化瘀止血;小腹胀痛明显者,加用川楝子、枳壳各10克以行气止痛;若经量少,色暗有块,加用益母草20克活血化瘀。若白带量多、色黄,加用茵陈15克,泽泻12克以清利湿热。

  3. 寒湿凝滞型

  治以温阳散寒,活血祛湿。方用少腹逐瘀汤加减:

  取云苓15克,当归、赤芍各12克,没药、艾叶、苍白术、泽兰、红藤各10克,小茴香、川芎、桂枝各9克,干姜6克。水煎服。

  加减:若带下量多,色白质稀,加用肉豆蔻、白果各10克以温肾止带。若腰酸痛明显,加川断20克,杜仲10克,以益肾强腰。

  以上方药口服后,剩余药渣可放入布袋敷于下腹部,每次热敷20--30分钟。

  4. 肛门点滴法

  用赤芍、红藤、败酱草、公英、丹参各20克,夏枯草15克。上方浓煎100毫升,肛门点滴,每日1--2 次,15次为1疗程。

  本方适用于湿热下注或瘀热互结型患者。

  若有包块形成,可加三棱20克,莪术15克以化瘀消聚;有气虚之象时,加黄芪30克以益气健脾;若小腹冷痛,可去败酱草、公英,加用细辛10克,桂枝10克温经散寒。

  食疗膳方

  1. 取大米100克,茯苓15克 车前子10克,红糖适量。将前2味放入纱布包内与大米同时煎煮,粥熟后去药包,放入适量红糖服用。

  本方具有健脾益气,祛湿之功。

  2. 用生山楂15克,柴胡、当归各10克,白糖适量。将前3味同时放入锅内煎煮,去渣取汁,服用时调入适量白糖,每日2次。

  本方具有理气活血的作用。

(编辑:文琳)

(免 责声明:本站文章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系网络转载,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并不 代表 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文章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立 即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搜索相关文章:Array )
    {tag_内容页相关信息}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业务联系 | 频道合作
Copyright © 2009 chinesej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华人健康网 版权所有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QQ:6875839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闽ICP备090409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