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栓塞与脑血栓、脑梗塞之间的关系
来源:华人健康网 | 发布时间:2011-01-29 09:19:26 | www.chinesejk.com
1、脑血栓(血栓性脑梗塞)
又名脑血栓形成,属于脑梗塞的一种。是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内腔逐渐狭窄乃至完全闭塞所引起的疾病。由于脑血管内有血栓形成,使局部脑组织供血不足,进一步软化、坏死。根据脑内血栓形成的部位不同,症状亦不同。脑血栓是中风发病率最高的,占全部中风病例的半数以上,多发生在55-65岁的中老年人身上,男性多于女性。多在安静状态下发病。初期可有肢体麻木、无力、头晕、头痛等表现,2-3日内可出现半侧肢体失灵、失语、意识障碍、昏迷等情况,严重者造成死亡。脑血栓与脑出血的临床症状有许多相似之处,极易混淆,但治疗方案截然相反,前者需溶血,后者需凝血。脑血栓预后比脑出血要好,但一部分病人也会留有偏瘫等后遗症。
2、脑栓塞(栓塞性脑梗塞)
脑栓塞与脑血栓的差异很大。它的原发病不在脑内,而是身体其他部位(多为心脏与四肢血管)形成的“栓子”进入血管后,流入脑动脉血管,堵塞了管腔,从而发生脑栓塞,使脑组织局部发生缺血、软化,引起与脑血栓形成的相同后果。什么是“栓子”呢?有血凝块、脂肪、空气、心脏瓣膜上的赘生物等。脑栓塞发病率也很高,发病年龄以20-40岁的中青年为多。它起病急,多无先兆,症状和脑血栓形成相似,有头痛、呕吐、意识不清、偏瘫等症状。病人如有风湿性心脏病、心房纤颤、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等疾病史,患脑栓塞的可能性比其他人要多。
3、脑腔梗(腔隙性脑梗塞)
腔隙性脑梗塞是脑梗塞的一种特殊类型,是在高血压、动脉梗化的基础上,脑深部的微小动脉发生闭塞,引起脑组织缺血性软化病变。其病变范围一般为2-20毫米,其中以2-4毫米者最为多见。临床上患者多无明显症状,约有3/4的患者无病灶性神经损害症状,或仅有轻微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轻度头痛头昏、眩晕、反应迟钝等症状。该病的诊断主要为CT或MRI检查。而多发性的腔隙性脑梗塞,可影响脑功能,导致智力进行性衰退,最后导致脑血管性痴呆。
防治腔隙性脑梗塞应采取以下措施:1、高血压患者应长期药物治疗,定期测血压,使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2、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饮食,坚持降糖治疗,使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糖尿病患者血压应控制在≤130/85mmHg;3、高血脂患者应进行降脂治疗;4、定期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查,血粘稠度过高者,需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5、定期心脏检查,特别注意心功能变化及心律失常,改善心脏供血,防治冠心病;6、对突发头痛、头昏、眩晕、记忆力力减退、反应迟钝、遗忘、视物不清、面部发麻等症状,应提高警惕,尽早到医院做头颅CT,以便早发现早治疗;7、大复方道地取材,具有活血化瘀、芳香开窍,降脂抗凝功效的现代中药,对腔隙性脑梗塞发病诱因有综合的防治作用,坚持服用在改善症状的同时,能防止复发。
4、多发性脑梗塞
多发性脑梗塞是指脑内有多个缺血性软化梗塞灶而言,又称为多发性脑软化。除常见的瘫痪、感觉与语言障碍外,还可能出现痴呆。医生们就将这种痴呆称为多梗塞性痴呆(即动脉硬化性痴呆)。多发性脑梗塞好发于50-60岁的男性,高血压以及动脉硬化是主要病因。本病的病灶越多,痴呆的发生率越高,双侧梗塞较单侧容易发生痴呆。所以,应该积极预防脑梗塞的复发。
5、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俗称小中风
不少脑梗塞发病前短时间内出现过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症状,伴有突然说话不利或吐字不清。但由于上述症状常在数分钟内消失,头部CT检查正常而不易引起重视。其实,这是微小脑血栓引起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医学上称为小中风。约有一半小中风病人在5年内会发生偏瘫,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小中风,及早就诊防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病理基础也是在脑血管动脉硬化的基础上发生的,只不过病变程度轻一些,脑组织缺血时间短暂而已。它多发生在有动脉硬化或高血压病史的老年人身上,小中风的表现与中风先兆症状相同,主要表现是手中物品突然落地、偏瘫、偏看、偏身感觉障碍、单眼视力障碍、头痛眩晕、耳鸣及吞咽困难、语言不利等。小中风与中风先兆的区别在于:症状很快消失,持续数分钟至1小时,最长不超过24小时,小中风一般在24小时内恢复正常。如果检查小中风病人的脑组织,会发现没有脑细胞死亡。小中风过后,病人的脑细胞应该完全正常。如果超过24小时,病人就会出现脑细胞死亡,这时就是脑梗塞了。小中风的防治药物应是抗血小板聚集类西药和降脂抗凝类中药的合理并用。
又名脑血栓形成,属于脑梗塞的一种。是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内腔逐渐狭窄乃至完全闭塞所引起的疾病。由于脑血管内有血栓形成,使局部脑组织供血不足,进一步软化、坏死。根据脑内血栓形成的部位不同,症状亦不同。脑血栓是中风发病率最高的,占全部中风病例的半数以上,多发生在55-65岁的中老年人身上,男性多于女性。多在安静状态下发病。初期可有肢体麻木、无力、头晕、头痛等表现,2-3日内可出现半侧肢体失灵、失语、意识障碍、昏迷等情况,严重者造成死亡。脑血栓与脑出血的临床症状有许多相似之处,极易混淆,但治疗方案截然相反,前者需溶血,后者需凝血。脑血栓预后比脑出血要好,但一部分病人也会留有偏瘫等后遗症。
2、脑栓塞(栓塞性脑梗塞)
脑栓塞与脑血栓的差异很大。它的原发病不在脑内,而是身体其他部位(多为心脏与四肢血管)形成的“栓子”进入血管后,流入脑动脉血管,堵塞了管腔,从而发生脑栓塞,使脑组织局部发生缺血、软化,引起与脑血栓形成的相同后果。什么是“栓子”呢?有血凝块、脂肪、空气、心脏瓣膜上的赘生物等。脑栓塞发病率也很高,发病年龄以20-40岁的中青年为多。它起病急,多无先兆,症状和脑血栓形成相似,有头痛、呕吐、意识不清、偏瘫等症状。病人如有风湿性心脏病、心房纤颤、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等疾病史,患脑栓塞的可能性比其他人要多。
3、脑腔梗(腔隙性脑梗塞)
腔隙性脑梗塞是脑梗塞的一种特殊类型,是在高血压、动脉梗化的基础上,脑深部的微小动脉发生闭塞,引起脑组织缺血性软化病变。其病变范围一般为2-20毫米,其中以2-4毫米者最为多见。临床上患者多无明显症状,约有3/4的患者无病灶性神经损害症状,或仅有轻微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轻度头痛头昏、眩晕、反应迟钝等症状。该病的诊断主要为CT或MRI检查。而多发性的腔隙性脑梗塞,可影响脑功能,导致智力进行性衰退,最后导致脑血管性痴呆。
防治腔隙性脑梗塞应采取以下措施:1、高血压患者应长期药物治疗,定期测血压,使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2、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饮食,坚持降糖治疗,使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糖尿病患者血压应控制在≤130/85mmHg;3、高血脂患者应进行降脂治疗;4、定期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查,血粘稠度过高者,需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5、定期心脏检查,特别注意心功能变化及心律失常,改善心脏供血,防治冠心病;6、对突发头痛、头昏、眩晕、记忆力力减退、反应迟钝、遗忘、视物不清、面部发麻等症状,应提高警惕,尽早到医院做头颅CT,以便早发现早治疗;7、大复方道地取材,具有活血化瘀、芳香开窍,降脂抗凝功效的现代中药,对腔隙性脑梗塞发病诱因有综合的防治作用,坚持服用在改善症状的同时,能防止复发。
4、多发性脑梗塞
多发性脑梗塞是指脑内有多个缺血性软化梗塞灶而言,又称为多发性脑软化。除常见的瘫痪、感觉与语言障碍外,还可能出现痴呆。医生们就将这种痴呆称为多梗塞性痴呆(即动脉硬化性痴呆)。多发性脑梗塞好发于50-60岁的男性,高血压以及动脉硬化是主要病因。本病的病灶越多,痴呆的发生率越高,双侧梗塞较单侧容易发生痴呆。所以,应该积极预防脑梗塞的复发。
5、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俗称小中风
不少脑梗塞发病前短时间内出现过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症状,伴有突然说话不利或吐字不清。但由于上述症状常在数分钟内消失,头部CT检查正常而不易引起重视。其实,这是微小脑血栓引起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医学上称为小中风。约有一半小中风病人在5年内会发生偏瘫,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小中风,及早就诊防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病理基础也是在脑血管动脉硬化的基础上发生的,只不过病变程度轻一些,脑组织缺血时间短暂而已。它多发生在有动脉硬化或高血压病史的老年人身上,小中风的表现与中风先兆症状相同,主要表现是手中物品突然落地、偏瘫、偏看、偏身感觉障碍、单眼视力障碍、头痛眩晕、耳鸣及吞咽困难、语言不利等。小中风与中风先兆的区别在于:症状很快消失,持续数分钟至1小时,最长不超过24小时,小中风一般在24小时内恢复正常。如果检查小中风病人的脑组织,会发现没有脑细胞死亡。小中风过后,病人的脑细胞应该完全正常。如果超过24小时,病人就会出现脑细胞死亡,这时就是脑梗塞了。小中风的防治药物应是抗血小板聚集类西药和降脂抗凝类中药的合理并用。
(编辑:邱老)
(免 责声明:本站文章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系网络转载,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并不 代表 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文章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立 即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 上一篇:心源性脑栓塞有哪些临床表现?
- 下一篇:认识脑栓塞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搜索相关文章:Array )
-
{tag_内容页相关信息}
频道精彩推荐
- 保健
- 健身
- 减肥
- 美容
- 整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