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网站地图

你是否进入“手机征候群”?

来源:华人健康网 | 发布时间:2011-02-18 10:05:05 | www.chinesejk.com

  手机作为一种信息工具已经不仅成为了人们彼此获得消息的桥梁,更成为了可以交流的纽带。不用面对面的坐着,一道电波就可以把一方要表达要倾诉的准确地传递给了另一方。

  有了手机,你再没有不想接听电话的逃避理由,你的工作时间在8小时外无限延长,你时刻处在人际联系的在线状态,开始害怕没有信号没有电,害怕错过任何电话和信息……而心理学专家则认为,对手机的重视和依赖反映了现代都市人对信息的渴求,但他们应该学会适当缓解工作压力。

  背景:手机征候席卷全球

  英国《独立报》去年曾报道,某调查公司人员随机访问2163名手机用户的结果显示,53%的受访者会在手机丢失、电池没电、手机停机或不在服务区等无法使用手机的情况下出现焦虑情绪。英国手机用户大约为4500万人,该公司估计,超过1300万人对无法使用手机抱有恐惧心理。约20%的手机用户表示,无法使用手机带来的压力丝毫不亚于搬家、离婚等生活大事,所以从不关机。10%的受访者解释说,他们所从事的职业要求手机保持开机状态。

  据捷克《今日报》2008年12月1日报道,捷克出现一种新“病”:“手机恐惧症”,“患者”每天担心手机信号中断和手机在关键时刻没电。捷克心理学家齐米茨基说,典型的“手机恐惧症患者”常拥有几部移动电话,以便能够同时处理几个通话,确保不失去联系。目前,16岁至65岁的捷克人中大约85%的人拥有手机。

  合众国际社今年2月10日报道,加拿大某民意调查公司对1000名年满18周岁以上的成人手机用户进行调查后发现,被调查者中有52%的人表示,自己生活中的每一天,每一天中的每一时每一刻都手机不离左右。当被问及假如有一周的时间只能在亲密的人或手机两者之间选一个做伴时,有近40%的被调查者表示将选择后者。如果必须在手机和关系亲密的人之间抉择,56%的加拿大手机用户选择在情人节这天宁可与手机为伴。

  幻听症:无处不在的手机铃声

  张雁女24岁记者

  “要命,我估计患上了手机幻听症了!”张雁无奈地摇摇头,她本来是学历史的,却因为追求自己的新闻理想,大学毕业时,疯狂地在广州各大媒体求职,求职期间,因为期待通过手机接到面试和聘用的通知,张雁就有些轻微的手机幻听症状。“有一次我去洗澡后回宿舍,在走廊里就听到我的手机响,打开宿舍门冲到桌前,才发现手机是无电关机状态,根本不可能响。”

  张雁毕业后成为某频道的报料新闻记者,由于采访具有突发性,所以随时随地都有可能接到通知出发采访,张雁被这样的紧张节奏弄得很紧张,生怕自己没接到手机,漏掉了报料或者紧急通知。“经常周围一有手机响我就以为是自己的电话,掏出手机看根本没有任何电话和信息。”张雁为了克服这种幻听症状,把手机改为了震动,居然会经常感觉到震动的声响,反而加剧了幻听症状。“有时晚上快要睡着时,会突然惊醒,觉得听到自己手机铃声,而且声音非常真切。”张雁被幻听症常常折腾到凌晨一两点钟才能睡着。

  专家把脉:资深心理师于东辉分析认为:手机强迫和“幻听”现象多与职业有关,如销售、咨询、媒体等从业人员频繁使用通讯工具,往往在铃声一响时就得立即投入工作,这些人长期处于“待机”状态,强烈的心理暗示会诱发“幻听”。在就业高峰时期,不少应届毕业生和失业期的求职者也会加入手机“幻听一族”。

  普遍困扰都市人生活的“手机幻听”现象,其实质是一种强迫症的表现,“这其实是身体里的潜意识给出提醒,告诉你,必须要缓解压力了。”这种压力,一是人际交往中的压力,恐惧与他人之间失去联系,惧怕没有别的途径与人建立亲密关系,一是对未知事件的恐惧,害怕因此失去信息来源,失去工作上的机会,其实,只要摆正心态,增强自信,真诚主动与人沟通,这样压力就会被克服。

  建议:最简单的应对方法是经常更换手机铃声,并采用一些相对舒缓的乐曲,以放松身心。因为长时间使用单一的手机铃声,会强化大脑感应,容易幻听。

  手机征候盘点强迫症:失去手机仿佛被世界抛弃

  周鑫男32岁市场销售

  周鑫不小心把手机丢了,这下仿佛天塌下来了一般,急得他焦头烂额。“大部分朋友和客户的联系方式都记在手机里,失去了联系可怎么办呀?”在补办手机卡和买新手机那一天里,周鑫浑身上下都不自在,一下子让别人和他失去了联系,他觉得自己被世界抛弃了似的。“这种与世隔绝的感觉让我无所适从啊!”周鑫感慨道。

  由于工作关系,他所在的公司要求所有业务员必须24小时保持手机开机状态,凡是公司打过去的电话,员工因故没及时接电话的,必须在十分钟内回复,否则将每次扣罚员工50元工资,每月累计达到3次未接电话的,将扣除当月的奖金。周鑫时常半夜还接到电话要赶去为客户接机,因此他的手机使用频率非常高,平时吃饭上厕所都要随手握着手机,通常每天都得耗光一块电池。“我很喜欢不断有电话和短信进进出出,不仅让我感觉生活很充实,也说明我业务量大,跟收入成正比。”周鑫解释道。他已经无法适应哪怕有一天没有手机陪伴的日子了。

  短信综合征:短信发出“手机手”

  瑶瑶女28岁外企职员

  瑶瑶曾经是圈子里最活跃的“拇指王”,朋友们替她概括了“几大最”:在朋友中发信息速度最快,每月短信数量最大,广泛收集各类流行“段子”转发最及时……“我喜欢用文字的方式沟通,很多事情回短信时又避免了直接的冲突,不需要迅速作出反应,可以打一下腹稿……”说起短信的好处,瑶瑶滔滔不绝。

  渐渐地,瑶瑶发现自己有些回避人际沟通,有时明明可以当面说清的事情,她也愿意事后补充发信息。比如工作联络时她往往要求对方电话后补发给她具体地址和联络方式,以防口述时记错;和男友有矛盾时,不当面和解,反而短信来短信去解释到半夜……春节期间,瑶瑶回到老家,天天靠发信息和男友从早聊到晚,除夕晚上,给同事和亲朋好友一一发信息拜年,一口气就发了几百条短信,一直发到手指僵硬,“后来觉得不对劲了,右手拇指疼痛难忍,关节处好像硬硬的,拿筷子都拿不稳……”

  专家把脉:手机一族中,不少人任何时候都手机不离手,大拇指总在不停地运动,不时还对着手机屏幕傻笑。有人把这种迷恋手机短信的现象称为“短信综合症”,甚至还有人将之戏称为“大拇指强迫症”。

  有此症状的人,时刻都要查询手机短信,一听到短信提示音就兴奋起来,绝对无法接受关机。发短消息过多会得“弹指综合征”,由于拇指过于频繁地运动,引起掌指关节疼痛造成拇指腱鞘炎,大拇指会不由自主地弹动,长时间低头发短消息也会压迫关节、韧带甚至损伤颈椎。从心理角度来说,只顾着发短信而不愿意和身边的人交流,情况严重的也是轻微强迫症。

  虚荣症:手机就是面子

  董楠男26岁银行职员

  号称“时尚潮人”的董楠手里,总是更新着新潮、功能最强大的新款手机,他最喜欢跟男生比谁的手机更IN更炫,跟女生炫耀自己的手机多酷,借着展示手机各种功能的机会“泡MM”。董楠前前后后换了八九台手机,每一台的功能他都玩得了如指掌,“无论是品牌机还是山寨机,只要新潮好玩的,我都忍不住想买下来,手机不仅要是我的MP4、游戏机、电子书、无线上网机、GPS导航,我还会自己动手改装,颜色要够炫、铃声要够个性,这样才帅!”别人坐公车、排队等无聊的等待时间,对董楠来说一点都不难打发,他见缝插针地低头玩弄自己的手机,让手机的多种功能填充时间,而每当新朋友在饭局上争相“瞻仰”他时尚个性的新手机时,董楠内心的喜悦和满足感,无以言表。

  专家把脉:“手机虚荣”是人格虚荣和不自信的表现,只是手机成了虚荣的载体,想以炫耀手机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张扬独特个性。克服“手机虚荣”关键是克服人格虚荣,戒除攀比心理。

  自测:你是否步入“手机征候群”?

  一:下出租车时摸摸口袋,手机丢没?出家门后检查检查,手机带没?离开饭桌低头看看,手机落下没?

  二:工作、聊天、玩耍间隙,不管手机响不响,都会时不时地看一眼,害怕有电话漏掉;

  三:一段时间没电话,就不由犯嘀咕:手机是不是有问题?还是没信号?是不是会议静音模式没转过来?最后一定会拿出手机证实一下;

  四:草木皆兵,直把风声雨声车声马声当铃声;

  五:偶有手机没带在身边,便有些心烦意乱,无法认真工作;

  六:半天没个电话,没个信息,就会怅然若失……

  白领手机礼仪:

  ●和别人共享一个空间时,不要让手机响,可以改为静音模式。包括开会时、在餐馆里、在火车上等等。

  ●在拥挤的环境中接电话时,最好离开这个房间。广播你们的谈话永远都是不礼貌的行为。

  ●即使你单独一人,或者认为自己离别人够远了,也必须记住:用安静的、平常的声音说话。

  ●永远不要用手机讨论敏感或保密性的信息。你永远都不知道什么样的人可能正站在你旁边。

  ●开车时使用手机,一定要小心。除非你有不需要用手的耳机或扬声器,否则就等停车后再拨。

  ●给客户打电话和有重要的事时,最好使用固定电话。因为手机往往声音嘈杂而且可能信号随时受到影响。

(编辑:杨星)

(免 责声明:本站文章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系网络转载,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并不 代表 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文章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立 即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搜索相关文章:Array )
    {tag_内容页相关信息}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业务联系 | 频道合作
Copyright © 2009 chinesej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QQ:6875839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闽ICP备20210131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