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的全社会心理转身:走出“沉重高考”
导读:今天的教育并不能够完全承担起培养具有独立精神的现代公民的重任,高等教育与就业还存在太多的现实悖论,面对这些价值错位与现实断裂,真正独立的个体至少没有必要完全匍匐于现代应试教育之下。
高考的全社会心理转身:走出“沉重高考”
今天,6月7日,一年一度的高考拉开大幕。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有近千万考生迎来一次人生大考。当然,高考牵动的不仅是考生个体命运,也关联着每个考生家庭的希望,更承载着国家选拔人才的使命。
高考大戏拉开 却依然演绎着沉重的主题
今天,华夏神州,同演一幕大戏,是为高考。幕前幕后,普世众生用种种表情,展现了这个时代的一幅《清明上河图》。千万走进考场的考生背后,有数以亿计的家长亲人驻足目送;为了这幕大戏的开场,各行各业正为之奔突努力。诸如“一个人的考场”、“12次的高考”这样的生动细节,给高考缀加了更多的情感与内容。戏里戏外,幕前幕后,没有谁是主角:谁都是主角。
几许迷乱,几分淡定,几丝惆怅,几多期待。这一切的思绪,这一切的情感,属于考生,属于家长,属于每个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于是,我们才会说一声,高考太沉重。就在昨天,教育部提醒高生,在高考中的违规行为,除按相关规定严肃处理外,还将被记入诚信档案;同时为了给高考护航,今年北京警方还首次动用特警为考生巡逻;许多地方呼吁全社会为高考生“让路”。
这样的高考情势,延续着高考多年来似乎不变的主题——沉重。不论是那些从国家集体层面对高考进行盘点的宏大叙事,还是从公民个体层面对高考做出的往事回记,我们极少能够看到从那种无边的滞重与沉郁中抽身而出的样本。很显然,高考不应该总是留给国家与国民那么多难以言述的滞重。
高考深陷沉重的社会氛围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情结浓得化不开,更加使高考深陷于沉重的社会氛围中。尽管时代车轮不可遏止地滚滚向前,文化多元与多元价值吁求着当今社会走向更加开放与宽容,但是,作为国家文化现象的高考却无法系统地聚合起时代应有的文化价值,这实际上才是一种巨大的遗憾。
高考的全社会心理转身:走出“沉重高考”
中国人特别喜欢将千年科举与现代高考联系起来,来展现这条独木桥是何等又窄又长。不论今天社会分工如何丰富,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种笃定思维,让中国人对高考的“独木桥情结”浓得永远化不开。而这样淤积已久的情结,也更加使高考深陷于沉重的社会氛围中。
试问一下,在今天,能够有多少国民不将那些落榜考生视为“教育的废品”呢?“教育的废品”这个说法,来自于徐贲的自嘲。徐贲是著名学者,也是近年来很有影响的评论人。他的许多著述都让人隐约看到当下中国最重要的时代困境的出口。这样睿智的人,在求学的时候,并没有好好上课,他后来感叹说,“我是教育的废品,如果我是教育优等品的话,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了。”问题是,恰恰就是这样的“教育废品”,却绕开了某种迂腐的学问,以激情与理性的奇妙混合的文字,来让人感受到独立思想的魅力。这也不是一种成功人生吗?
高考失利意味着是“教育的废品”?
“教育的废品”拥有幸福的人生,在今天早就不再是孤证了。这些年,我们见到太多诸如郑渊洁、丁俊晖、韩寒这样绕过高考实现人生价值的人。不必讳言,今天的教育并不能够真正承担起培养具有独立精神的现代公民的重任,今天高考存在着很多以公平的名义行不公平事实的情况,高等教育与就业还存在太多的现实悖论,面对这些价值错位与现实断裂,真正独立的个体至少没有必要完全匍匐于现代应试教育之下。虽然我们还不能说社会已经为每一个人都提供充分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但是,强调个体的内心认同,懂得每一种人生都可能会有精彩,不再把高考失利者视为无法实现价值的“教育废品”,应该成为全社会的一种普遍文化心理。
全社会对待高考,不应该再简单停留在单一的教育视角了。在对待高考上,真的希望能够尽早形成多元、开放、宽容的国家文化心理,让国民心态普遍走出“沉重高考”的文化焦虑,来真正实现高考的全社会心理转身。
(编辑:凡紫蕾)
(免 责声明:本站文章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系网络转载,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并不 代表 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文章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立 即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 上一篇:今日高考 考生调整心理沉着应考
- 下一篇:高考结束 谨防考后综合征
-
{tag_内容页相关信息}
频道精彩推荐
- 保健
- 健身
- 减肥
- 美容
- 整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