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网站地图

五种鼻炎——民间偏方巧治疗

来源:华人健康网 | 发布时间:2011-03-16 10:12:06 | www.chinesejk.com

  鼻炎(Rhinitis)指的是鼻腔粘膜和粘膜下组织的炎症。表现为充血或者水肿,患者经常会出现鼻塞,流清水涕,鼻痒,喉部不适,咳嗽等症状。 鼻炎发病的临床症状各异,危害极大,当影响鼻腔的生理功能时,会出现呼吸障碍,引发血氧浓度降低,影响其它组织和器官的功能与代谢,而出现一些如头痛、头晕、记忆力下降,胸痛、胸闷、精神萎糜等,甚至会并发肺气肿、肺心病、哮喘等严重并发症。而当鼻炎未能得到及时治疗,影响嗅觉粘膜时,就会出现嗅觉障碍,导致闻不着香臭等气味。

五种鼻炎——民间偏方巧治疗

  慢性单纯性鼻炎

  常听到很多人抱怨,侧身睡觉时鼻子总是不通气,这就是典型的慢性单纯性鼻炎。其主要表现有粘液性鼻涕、间歇性或交替性鼻塞,一般安静休息、身体疲劳或处于干冷污浊空气时特别严重,而活动时减轻。

  中医认为该病为“鼻窒”,也就是鼻腔堵塞的意思。中医一般将此病分为肺热、气虚,并选用温肺止流丹、补中益气汤等药物进行辩证治疗。西医治疗强调消除病因、改善鼻腔通气功能。如使用滴鼻剂。同时,也可选用滴鼻、吹鼻、理疗、针灸等方法治疗。

  预防及自我调护:

  患者应积极锻炼身体,坚持用冷水洗脸,预防感冒。积极治疗急性鼻炎、鼻部邻近器官疾病以及全身性疾病,防止诱发本病。并避免在有毒或刺激性气体、粉尘多的环境久留。另外,患者不可大力擤鼻涕,以防浊涕走窜入耳。也不可长时间使用血管收缩性滴鼻液,如麻黄素、鼻眼净等,以免引起药物依赖性鼻炎。

  药物性鼻炎

      药物性鼻炎是由于滥用滴鼻剂所致,其特点也与滴鼻剂有关。早期是药物依赖阶段,即必须经常滴用某种药物,否则鼻子塞得难受,流鼻涕,头昏头痛。到后期鼻粘膜纤维组织增生肥厚,对滴鼻剂不敏感了,滴任何药物都不能使鼻腔通气。预防及自我调护:

  患鼻炎后应积极采用适当的方法治疗,尽量少滴或不滴鼻腔减充血剂。必须用的剂量应控制在每天2至3次以内,而且连续使用不得超过10天。

  治疗药物性鼻炎的首要措施是停用血管收缩剂滴鼻,可改用生理盐水或曲安缩松液滴鼻,后者属激素类药,也不可长时间使用。

  慢性鼻窦炎

  慢性鼻窦炎就是鼻窦内的慢性炎症性病变,以鼻多浊涕、鼻塞、嗅觉不灵、头痛为主症,病程通常较长。慢性鼻窦炎是儿童常见病,其发生率远较一般人想象的高,因未受重视而往往形成慢性鼻窦炎。预防及自我调护:

  坚持积极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注意牙齿保健都可以避免引发此病。慢性鼻窦炎应经常清除鼻内浊涕,保持鼻腔通气,注意擤鼻方法,以免鼻涕进入中耳腔,引发中耳炎。中医认为本病虚证虽多,实证亦不少,通常根据病症采用清热除痰、调补肺脾肾三脏为主要治疗手段。而西医通常采用滴鼻、吹鼻、热敷、激光理疗等方法治疗。

  快捷疗法

  冬瓜仁60克、芦根30克、水煎,早晚服。

  青茶叶2克,开水冲泡,加入蜂蜜1汤匙,频饮。

  夏枯草15克,菊花10克,开水泡,当茶饮。

  变态反应性鼻炎

  也称过敏性鼻炎,是以突然和反复发作的鼻痒、多喷嚏、流清涕、鼻塞为主症的鼻病,中医称本病为鼻鼽。起病前有身体不适、食欲不振等症状;以后有怕冷,发热、头胀痛、精神不振等全身症状。预防及自我调护:

  季节性变态反应性鼻炎患者,当该季节降临时,应尽量避免接触花和花粉,减少户外活动。常年性变态性鼻炎患者要改善居室环境,不养猫、狗、花、鸟,不用毛料的地毯和羽绒褥垫,保持室外内通风,减少接触灰尘。

  食疗有方

  红枣补肺膏:红枣500克,杏仁250克,蜂蜜250毫升,生姜汁60毫升。共熬成膏,经常服用。适用于肺虚患者。

  干燥性鼻炎

  顾名思义,干燥性鼻炎是以鼻内干燥感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鼻病,中医称“鼻燥”。本病多发于体质较虚者和经常吸入不洁气体者。患者自觉鼻内干燥不适,或有刺痒、异物感,常引起喷嚏,易出血。患者经常揉鼻、挖鼻,以减轻症状。预防及自我调护:

  患者应改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避免长期吸入干燥、多灰尘及刺激性气体。平衡饮食,纠正营养不良,戒除嗜烟酒等不良习惯。定期滴、涂有营养及润泽鼻腔的制剂,避免使用强烈收缩血管的制剂。少吃辛辣、煎炸等刺激性食物。

  食疗有方

  石斛粥:鲜石斛20克,粳米30克,冰糖适量。先将鲜石斛加水煎煮,去渣取汁;用药汁熬粳米成粥,加入冰糖,早晚服食。

  芝麻粥:芝麻50克,粳米200克,蜂蜜50克。先将芝麻炒熟,研成细末;用慢火熬粳米,待米“开花”后,加入芝麻末和蜂蜜,熬至粥成。早晚食用。

(编辑:艾美丽)

(免 责声明:本站文章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系网络转载,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并不 代表 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文章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立 即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搜索相关文章:Array )
    {tag_内容页相关信息}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业务联系 | 频道合作
Copyright © 2009 chinesej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华人健康网 版权所有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QQ:6875839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闽ICP备090409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