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网站地图

利用气功美容要点

来源:华人健康网 | 发布时间:2011-04-15 10:23:08 | www.chinesejk.com

气功美容的功法名目繁多,而且各种功法都有自己的要求与特点。但归纳起来,都有一些共同的基本要素,即调心练意、调身练形和调息练气以及其他几个基本守则。掌握和灵活应用这些要素,应用气功进行美容就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调心练意

  调心练意就是指在练气功时的意念锻炼,通过自觉地调控心理活动,平伏妄心杂念,集中注意力,顺利达到入静意守神灵的目的。

  调心练意可存神以养气聚精,精充气足神旺则脏腑安和、气血调顺、元气充沛,使人精神振奋,形体矫健,肌肤悦泽和容光焕发。因此,调心练意是气功美容效果好坏的关键,其基本要求就是以一念代万念,让思想处于一种安静的“入静”状态,不为物欲名利所驱,不让烦恼琐事所牵,做到心中坦然,真正进入“恬淡虚无”的境界。但这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初练者只需做到清心寡欲平息杂念即可,以后逐渐过度到“意念归一”的境界。以下介绍几种调心练意的具体操作方法:

  1)放松法 就是有意识地放松身体、使注意力集中而排除杂念,达到心安神宁的目的。做法是在练功前自然摆放身体姿势,以舒适、轻松、安稳为准。然后将意念集中在身体某一部位不发声地默念“松”字,默念时注意掌握轻重快慢的程度,过快过重令头皮发紧不适,过轻过慢又易使人入睡,放松法一般按先两侧再前后的规律依次进行,即先放松身体两侧的头侧、颈侧、肩、上臂、肘、前臂、手和指,其次放松身体前部的面、颈、胸、腹、大腿前、膝、小腿前、脚和趾,最后放松身后的枕、颈、背、腰、大腿后、腘窝、小腿后、脚和趾,上述每部位意念集中的时间为1~2min,待该部位放松后再将意念转下一部位,但若有某个部位松感不明显时,切勿急躁,而应自然按序放松下一个部位。

  2)暗示诱导法 就是默诵一些对自己心身调适有益的简单而健康的字句,如“定心宁神可养颜”、“松静”等;也可反复默念数字“1、2、3……”或反复默数自己的呼吸次数至百又反复,周而复始,默诵的速度不宜过快,语调应轻柔舒缓,上述方法可帮助尽快集中意念而入静。此外,周围环境如单调的钟表“滴答”声,柔和的微风吹树叶声和流水声以及有节律的气功师诱导入静的字句或录音,都可帮助入静。

  3)忆想法 在杂念纷繁不易入静时,反复回忆追想简单的一首诗,一件事或一个动作,也可使意念不由自主地集中起来。想象暗示也可起到很好的入静与美容效果,如《备急千金要方》提出的想象入静法:想象空中五色分明的太和元气,如云霞雾,似水渗地,透皮达肉而浸沐筋骨肢节五脏……并谓久练之可使人皮毛润泽,耳聪目明,身强体健而青春永驻。值得借鉴和研究。

  4)视物法 指在练功时,双目微张,注视眼前自己喜爱的赏心悦目的物品,如花草、金鱼等,要求专心致志地注视直至景物模糊而入静,此法较适于烦躁不安,难以集中注意力的人。另外,有的功法如“采日精”、“吸月华”等,也是通过注视初升的朝阳或夜间明月,加上想象和意念导引达到练功目的。

  5)意守法 又称凝神法。就是集中注意力将意念守在身体某些特殊的部位和动作姿势,如俞穴(丹田、涌泉、气海等)、经行部位、内脏(又称“神光反照”,“内视”)等,以及假想抱球接球的姿势等。意守的目的是达到杂念不起,初学者的意守是“有意之调”,逐步练习后可达到“无意而调”的调心练意最高境界。

  (2)调身练形

  调身就是在练功时有意识地调节姿势,控制身体,采取符合自然、舒适生理习惯的相应体位和形态,以便于入静调息,因为在练功时要维持一种姿势动作必须全神贯注,所以形体姿势与动作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练功调心调息的效果,可以说,姿势动作是气功练功成败的关键,进行气功美容锻炼首要问题就是掌握要领摆正姿势,所谓形正则气顺,气顺则意静,意静则体松筋柔,百脉和调,有益形体容貌的健美。气功美容调身练形常用的方式有如下几种:

  1)坐式 要求“坐如钟”,稳定踏实。具体又可分为三种

  ①盘坐式(又称盘膝坐),此式易集中意念而入静,可端坐在床炕或较大方凳上的舒适软垫上,两小腿交叉成八字形、足心向外压于大腿下,此为“自然盘”;若将一侧小腿交叉置于对侧小腿上,足背贴于大腿上,足心向上为“单盘”;若两小腿交叉置于大腿上,足心朝上为“双盘”。盘坐时要求口眼微闭或舌抵下腭,头正颈直,含胸拨背,沉肩垂肘,双手合十置腹前,也可掌心朝上,左手贴在右手掌上,拇指相对或虎口交叉互握。

  ②平坐式:就是平坐于适当高度床凳软垫上,屈膝成90°角,双脚分开如肩宽平踏实地,双臂自然下垂,掌心朝下置大腿上。

  ③靠坐式:在平坐式基础上背部轻靠于沙发或椅子的靠背上。

  2)卧式 要求“卧如弓”,卧具平直而硬。

  ①仰卧式:面部朝上平卧,目唇轻闭,四肢自然放松伸直,掌心向下或五指微屈成虚拳置身体两侧,双脚自然分开或一脚跟压在另一脚解溪穴上,也可双脚屈起双手交叉置小腹上。

  ②侧卧式:侧身躺成弓形,常用右侧卧位,枕与肩同高,头部稍向胸收,不可紧压耳门,目唇轻闭,上侧臂自然伸直,掌心朝下置髋部,下侧臂自然弯曲掌心朝上置头旁枕上,躯干放松,下侧腿自然伸直,上侧腿屈成120°角左右叠放在下侧小腿前,足部着床。

  ③半卧式:在仰卧式基础上用枕头或棉被将上半身及头部垫高,以自然舒适为度。总之,卧式适合体弱者,但易入睡而影响功法与体力的长进。

  3)站式 又称站桩,要求“站如松”,脚踏实地。虽形式多样,但基本要求为:双脚分开同肩宽,双膝微屈,收臀直腰,松腹含胸拨背,沉肩坠肘垂臂,掌心向内,十指分开朝下自然微屈,平头直颈,上睑轻垂,目露一丝光,注视鼻尖或平视前方或含光内视,口唇紧闭,舌顶上腭;若十指前伸掌心下按称“下按式”;若双手屈肘于乳脐之间呈环抱状,如按水中浮球者亦称“下按式”,若足尖稍向内扣,两臂抬起与肩平,肘略低于肩如抱树干状,同时双掌指相对如握球状,如此足圆,臂圆和手圆称为“三圆式”。

  4)走式 要求“行如风”,常见的如行步功,步行功和华佗五禽戏等。虽方式各异,但总的要求基本相同:练动功或行步功时全身放松,含胸拨背,将注意力集中于下丹田或命门处,同时步伐与呼吸应调节一致,遵守起吸落呼的原则。这些气功锻炼的走势也可在平时走路时练,行走时双脚平行以保持身体稳定,足跟着地以脚趾用力往下抓而蹬步,甚至可以快步如飞。

  (3)调息练气

  一呼一吸为一息。调息就是指在气功锻炼中有意识地注意和调控自己的呼吸运动,使之匀长而细静,达到静心安神养气、调和脏腑阴阳的目的。一般情况下,练静功时多用鼻呼吸,只有当某种功法特殊需要或胸鼻腔病变时才用口鼻配合呼吸,初练者可在全身放松情况下,采用保持均匀细静的原有呼吸方式不变,称为“自然呼吸法”,这样虽不刻意追求却达到息自调的目的。在练气功时若杂念较多或情绪不安,可将调息与调心相互配合应用,即把意念集中关注呼吸的出入,若不计其数称为“随息法”,若以心默数呼吸次数称“数息法”,若以耳默听呼吸出入而不计其数称为“听息法”。在此基础上逐渐减少呼吸次数,延长一呼一吸的时间称“长呼吸法”。还有一种“腹式呼吸法”,是有意识调整腹肌随呼吸运动而舒缩,若腹肌在呼气时往里收缩,吸气时腹肌放松而腹部自然隆起称“顺腹式呼吸法”,反之称“逆腹式呼吸法”;若腹式呼吸练得好可达到只有脐部参与呼吸而腹部几乎不动的“胎息”高级境界。而且,在调息练气时常根据个人情况配合一些动作,如舌抵上腭,收腹提肛,放松会阴等。此外,尚有一些难度大要求较高的顿挫呼吸法、分段呼吸法、停闭呼吸法和风呼吸法等,若无专业气功师指导,不可盲目自练。

  (4)调时

  调时就是练功时间的安排与调节。主要内容有:

  1)择时练功 晨起天刚亮时头脑最清醒又易入静,晚上临睡前环境较安静而心境较平和,因此早晚是练功的最佳时间。其他空余时间只要饥饱适宜又不太疲劳时都可练功。此外,若患病属功能性或阳证者宜在下午或晚上练功,反之则宜选早晨或中午练功。风、雨、雷、电等恶劣天气不宜练功。

  2)练功时间 一般每次为30~60min,体弱者可减为30min,壮者可练30~90min,初学者应短些,以不感疲劳为度,有余力有余兴,每天练功1~2次,也可增至3~4次。

  气功美容疗程一般所需时间较长,约30d一疗程为宜,且练功起效后还应继续坚持,功夫越深,美容效果越好。

  (5)调境

  调境指的是气功锻炼前选择适宜的环境。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宁静优美的环境有益“入静”、“守一”。具体要点为:温度适宜,空气新鲜,光线柔和适度,安静而无外界干扰,室内家俱越少越好,室外最好是植物茂盛处,注意避风寒,不可让风直吹身体。此外,还可根据体质因素选择练功环境,阴虚火旺者选水边月下最佳,阳虚火衰者面向朝阳或在温室最宜。

  安静的环境是相对的,想断绝一切外界刺激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就是要求练功者学会闹中取静的适应本领。

  (6)调食

  是指练功期间饮食的合理调配与控制。饮食过多或过少都可影响脾胃气机调和与健旺。还要注意荤素营养搭配,既不过食油腻煎炸,又不可过于清汤寡水;忌烟酒。此外,还应根据各人体质选择饮食,如阴虚者不宜过食辛温燥热之品,阳虚者不可偏嗜寒凉生冷之物。

  (7)注意事项

  练功前30分钟内不要从事激烈的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先安定情绪,平心静气,精神愉悦,松衣宽带,排除二便。练功中掌握要领,顺其自然,循序渐进,若杂念难抑时可暂停练功,突闻巨响要保持镇静,收功切勿过急,刚收功不可立即卧床或进行剧烈活动。练功期间应停止性生活。

(编辑:艾美丽)

(免 责声明:本站文章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系网络转载,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并不 代表 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文章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立 即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搜索相关文章:Array )
    {tag_内容页相关信息}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业务联系 | 频道合作
Copyright © 2009 chinesej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华人健康网 版权所有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QQ:6875839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闽ICP备090409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