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网站地图

阴道炎该如何诊断

来源:[标签:来源] | 发布时间:2011-05-06 22:12:48 | www.chinesejk.com

  阴道炎是阴道粘膜及粘膜下结缔组织的炎症,是妇科门诊常见的疾病。正常健康妇女,由于解剖学及生物化学特点,阴道对病原体的侵入有自然防御功能,当阴道的自然防御功能遭到破坏,则病原体易于侵入,导致阴道炎症,幼女及绝经后妇女由于雌激素缺乏,阴道上皮菲薄,细胞内糖原含量减少,阴道PH高达7左右,所以阴道抵抗力低下,比青春期及育龄妇女易受感染。那么阴道炎该如何检查呢?

  对于有性经验的女性,妇产科医生就会采用内诊,也就是请女患者躺在检查台上,必须把内裤脱下,然后将脚跨在一个特定的支架上,医生再利用带着手套的食指和中指,轻轻插入你的阴道,触摸子宫颈的地方,同时利用另外一只手按压腹部,就可检查出到底子宫有无增大,或是输卵管、卵巢有无肿大或肿瘤的现象。这个步骤对于已经有性经验的人比较合适,没有性经验的人因有伤到处女膜的顾忌,医生一般就不会做了。

  常见的阴道炎有细菌性阴道炎、滴虫性阴道炎、念珠菌性阴道炎、老年性阴道炎。Garder等曾对1181例阴道炎进行研究,发现41%为细菌性,27%为真菌性,24%为滴虫性。老年性阴道炎发生于绝经以后、卵巢切除者或盆腔放射治疗后,其发病率据报道高达98.5%。

  阴道炎诊断标准四项:

  一、阴道分泌物呈灰白色,很粘稠,甚至象面糊状,均匀一致,但不是脓性分泌物,量多少不定。

  二、分泌物中胺含量特别高,故呈鱼腥味,性交时或活动后往往因促进胺释放而使气味加重,分泌物中加入10%氢氧化钾后也可释出胺味。

  三、阴道分泌物中的ph值增高,ph范围5。0-5。5,而正常人为4。5-4。7。

  四、阴道分泌物的湿涂片中可检出经线索细胞。

  上述四项标准中,具备三项以上者即可确诊,有强调第四项为必需诊断标准。

  一般性阴道炎须与其它原因引起的阴道炎进行鉴别:

  1、滴虫性阴道炎

  也有阴道分泌物增多,及特殊气味。但取分泌物作镜栓,白细胞数量增多,而不见线索细胞,找到具有活动性的滴虫即可确诊。

  2、真菌性阴道炎

  真菌所致的阴道炎以白色念珠菌引起者占多数。其临床表现有时难以和细菌性阴道病进行区别,但菌性阴道炎的分泌物无胺臭味,ph值大于4。5无线细胞,直接镜检可查出酵母样孢子及假菌比,培养可检出白色念珠菌。

  一、白带常规

  白带是阴道粘膜渗出物、宫颈管及子宫内膜腺体分泌物等混合组成,其形成与雌激素的作用有关。一般的白带常规化验单有如下几个检测项目:

  1、霉菌与滴虫白带经过处理后在显微镜下可以根据其形态发现有无滴虫或霉菌,如存在滴虫或霉菌不论其数量多寡均用“ ”来表示,“ ”这一符号只说明该妇女感染了滴虫或霉菌,并不说明其感染的严重程度。

  2、pH值青春期后由于卵巢性激素的刺激,使粘膜上皮细胞内含有丰富的动物淀粉,经阴道杆菌分解作用后变成乳酸,以致阴道内分泌物呈弱酸性,可防止致病菌在阴道内繁殖,这是阴道的自净作用。化验时常用pH值来表示酸碱度,正常时pH为4.5,患有滴虫性或细菌性阴道炎时白带的pH值上升,可大于 5~6。

  3、阴道清洁度可分为4级:

  Ⅰ度:显微镜下见到大量阴道上皮细胞和大量阴道杆菌。

  Ⅱ度:镜下见有阴道上皮细胞,少量白细胞,有部分阴道杆菌,可有少许杂菌或脓细胞。

  Ⅲ度:镜下见有少量阴道杆菌,有大量脓细胞与杂菌。

  Ⅳ度:镜下未见到阴道杆菌,除少量上皮细胞外主要是脓细胞与杂菌。

  注:Ⅰ~Ⅱ度属正常,Ⅲ~Ⅳ度为异常白带,表示阴道炎症。

  4、线索细胞:线索细胞是指细菌性阴道炎患者有许多杆菌凝聚在阴道上皮细胞边缘,在悬滴涂片中见到阴道上皮细胞边缘呈颗粒状或点画状致使模糊不清者即为线索细胞,它是细菌性阴道病的最敏感最特异的体征,临床医生根据胺试验阳性及有线索细胞即可做出细菌性阴道病的诊断。

  5、胺试验:患细菌性阴道病的白带可发出鱼腥味,它是由存在于白带中的胺通过氢氧化钾碱化后挥发出来所致。

  二、支原体衣原体检测

  取宫颈黏液检测,可确诊支原体衣原体感染的非淋菌性阴道炎。如果有性生活,特别是性交疼痛者,小腹坠胀者,有2个以上性伴侣者,持续用药不好转或反复发作者,宫颈糜烂者,都需要检查。

  三、细菌培养检查(BV检测)

  取阴道分泌物作涂片检查,20分钟出结果,可检测出细菌性阴道炎的致病菌。如果没有霉菌、滴虫,清洁度为3度以上,需要检测。

(编辑:文琳)

(免 责声明:本站文章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系网络转载,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并不 代表 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文章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立 即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搜索相关文章:Array )
    {tag_内容页相关信息}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业务联系 | 频道合作
Copyright © 2009 chinesej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华人健康网 版权所有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QQ:6875839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闽ICP备090409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