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网站地图

内置卫生条使用不当危害大!

来源:[标签:来源] | 发布时间:2011-06-13 20:23:09 | www.chinesejk.com

  卫生棉条以其内置和吸收量大而受到了很多女性青睐,但是由于卫生棉条塞入阴道而形成密闭空间,若不定时更换,容易导致阴道内常态菌迅速孳生,产生感染发炎的现象,更可能成为中毒性休克综合症的诱因之一。

  内置式卫生棉条是一种置于阴道内的经期卫生巾,在体内直接吸收经血,它由一块安全卫生的纯白棉绒紧密压缩而成,吸收力特强;一旦与经血接触,便会迅速均匀地向四周辐射状膨胀,轻柔地紧贴着阴道壁,能在体内吸收所有的经血。所以能防止渗漏,保持体外清洁干爽。

  卫生棉条不会损伤处女膜,因为处女膜中间有个小孔,直径约为1.8-2.5cm,而卫生棉条直径仅为1.5cm。即使在棉条吸收经血膨胀后,也可轻松从有韧性的处女膜通过而不造成任何损伤。

  现在市场上最常见的,比如强生o.b等都是在严格的质量控制下生产的,卫生指标达到国际标准,而且以塑料薄膜密封包装,并特别备有塑料指套,能避免手上的细菌接触身体,所以非常卫生安全。临床试验和欧美妇女长期使用的结果证明,用卫生棉条不会助长细菌和微生物的滋生。

  因为阴道壁的肌肉富有弹性,会把棉条固定在原来的位置,棉条不会轻易移动。而且,棉条上端的宫颈口极小,根本不足以让棉条通过而进入子宫。

  卫生棉条以其内置和吸收量大而受到了很多女性青睐,但是由于卫生棉条塞入阴道而形成密闭空间,若不定时更换,容易导致阴道内常态菌迅速孳生,产生感染发炎的现象,更可能成为中毒性休克综合症的诱因之一。而当经血量过少时,若未勤于更换卫生棉条,长时间的使用会有经血逆流的情形,从而造成子宫内膜异位等妇科疾病。

  建议,如果使用应该二到三小时换一次,量少的时候,不要因为担心浪费而延长使用时间,以免阴部的潮湿而受感染,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妇女平等的一个先决条件就是要求妇女能够每天都保持正常的身体与精神活动,即使经期时也如此.如今,卫生巾和卫生棉条的使用已成为经期卫生的一部分,妇女们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所获得的信息,考虑到它们的适用性、舒适性和美观性,从中进行选择。”(PAPP)

  这段摘自匈牙利妇产科医学会的陈述,确切地表达了女性已开始对经期卫生用品有所选择.很明显的,选择卫生棉条的妇女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卫生棉条让她们在经期能活动自如,充满活力.使用卫生棉条不仅减少了对卫生纸和卫生巾的需求,使妇女们能自由运动,而且它不会擦伤外阴部,从而避免了皮炎的产生(schmidt-Elmendoff and Eileman).此外,经常伴随月经而来的异味也由于使用了内置式卫生棉条而显著减少.

  选择使用卫生棉条的大部分是年轻女性.实际上,九十年代初调查显示有百分之七十的美国少女单独使用卫生棉条或与卫生巾结合着使用.在1994年进行的一项针对青少年女性卫生棉条使用状况的研究,发现能够每个月自始至终都活动自如被视为使用卫生棉条的最大益处(EMANS ET AL).选择卫生棉条的首要原因:要参加运动32%,为方便21%,其它21%,如“朋友的鼓励”和“夏天的到来”。

  有一点特别要提到的是:卫生棉条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而是已被女性使用了几个世纪了.埃及妇女曾用柔软的纸莎草制成的卫生纸卷,而拜占庭的妇女则用有柔软的羊毛(白色)制成的卫生棉条.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期,一种阴道(内置式)卫生棉条在美国首次获得专利。在四、五十年代经过众多欧美专家对卫生棉条的安全性研究确认后,欧美妇女们便开始广泛使用这种内用并具有卓越吸收能力的产品。

  别要提到的是:卫生棉条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而是已被女性使用了几个世纪了.埃及妇女曾用柔软的纸莎草制成的卫生纸卷,而拜占庭的妇女则用有柔软的羊毛(白色)制成的卫生棉条.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期,一种阴道(内置式)卫生棉条在美国首次获得专利。在四、五十年代经过众多欧美专家对卫生棉条的安全性研究确认后,欧美妇女们便开始广泛使用这种内用并具有卓越吸收能力的产品。

(编辑:囡囡)

(免 责声明:本站文章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系网络转载,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并不 代表 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文章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立 即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搜索相关文章:Array )
    {tag_内容页相关信息}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业务联系 | 频道合作
Copyright © 2009 chinesej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QQ:6875839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闽ICP备20210131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