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网站地图

夏季高温 如何正确的喝水

来源:[标签:来源] | 发布时间:2011-07-24 22:38:53 | www.chinesejk.com

  夏季高温炎热,人体内流失的水分也比较多,很多人就一骨碌的忙肚子里灌水,其实这样也是不好的,夏季补充水分,也应该有讲究...



一天喝多少水 怎样喝水才健康?


  七月的羊城炎热似火,随着医院收治脱水、中暑患者越来越多,专家提醒,高温天人体大量出汗,及时补水非常重要,千万不要等到口渴难耐时再喝水。夏季人体大量出汗时应及时补水。(Getty Images供图)

  小伙出汗太多突然虚脱

  22岁的湛江小伙小徐刚参加完大学毕业典礼便与同学们到处照相留念,户外忙碌了整整一天,身上汗水没有消停过,衣服干了又湿,湿了又干。待到晚上10时回到寝室,小徐感到从没有过的疲倦,洗澡时有些头晕,在同学陪伴下到医院就诊。医生经过检查后发现,小徐脱水非常厉害,是因为其白天出汗过多且没有及时补水造成的。他在接受完点滴补液后方才好转。

  无独有偶,在广州打工的梅州姑娘小洪周末与朋友一起爬白云山,一向身体不错的她回到出租屋后开始全身发酸并出现头痛、头晕、四肢无力等症状,而且有轻微发热,到医院急诊科就诊被诊断为轻度中暑。医生问诊发现,她一整天喝了不到小半瓶矿泉水。

  出汗较多可适当补充盐水

  对此,武警广东总队医院急诊科吴金辉主任指出:“目前广州已进入一年中温度最高的季节,急诊临床收治发现,脱水严重的往往不是老人、小孩等身体较弱的人群,反而是一些身强力壮的年轻人,可能他们自认为身体好,频繁户外活动却不注意补充水分,直到口渴难耐时才喝水,其实此时已为时晚矣。”

  吴金辉指出,口渴才喝水本身就不科学,这是因为口渴信号发出时意味着身体已处于严重缺水状态。“最理想的是根据气温的高低,每天喝1.5~2升水。水壶应随时携带,每隔一两小时便适当喝几口。如果出汗较多则可适当补充一些盐水,弥补人体因出汗而失去的盐分。”

  另外,他表示,夏季人体容易缺钾,从而使人感到倦怠疲乏,含钾茶水是极好的消暑饮品。“如果出现头痛、头晕、口渴、多汗、四肢无力、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就是中暑先兆症状。”吴金辉提醒,此时可以在额部、颞部涂抹清凉油、风油精等,或服用人丹、十滴水、藿香正气水等药物。如出现血压降低、感觉虚脱时应立即平卧,及时到医院接受静脉滴注盐水。(记者涂端玉 通讯员肖金)《广州日报》

>>   夏季,人体水分流失大,对水分的需求因此格外多,但喝水的讲究也要格外注意。

  最好喝温开水

  一方面,摄入冷饮会使胃肠黏膜突然遇冷而使原来开放的毛细血管收缩,使平滑肌痉挛,可以引起胃肠不适或绞痛甚至腹泻;相反,还有人喜欢喝滚烫的水,过烫的水进入食道,会破坏食道黏膜和刺激黏膜增生,诱发食道癌,这已是医学界的定论。

  因此,饮用水的温度不能太热也不能太冷。最适宜的温度是10℃~30℃。

  少量多次喝水

  口渴的时候,不少人习惯“豪饮”一番,殊不知,这种饮水方法对健康并无好处。少量、多次、慢饮是三条基本准则。大口喝水可能引起的后果有三:其一,一次性快速大量喝水,会迅速稀释血液,加大心脏负担。运动过后,这种情况更加严重;其二,天热大量出汗时,暴饮会反射性地加大出汗量,进一步增加钠、钾等电解质的损失,因而人们往往产生越喝越渴的感觉;其三,喝得太快太急,会把大量的空气一起吞咽下去,容易引起打嗝或腹胀。

  正确合理的喝水方法是:把一口水含在嘴里,分几次徐徐往下咽,这样才能充分滋润口腔和喉咙,有效缓解口渴的感觉。

  喝多少水因人而异

  正常的健康人可以以尿液颜色来判断何时应该多补充水分,正常的尿液颜色应该是淡黄色,如果颜色太深就应该补充水分;若颜色很浅就可能是喝水太多了。

  对于病人而言,喝水更需因人而异。例如,同是心脏病患者,当患者表现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时,每天需适当增加水的摄入量,以免血液黏稠度过高进而导致心肌梗塞的发生。但当患者表现为心脏功能衰竭时,则不宜喝水过多。因为喝水太多会加重心脏负担,导致病情加重。为了避免加重肾脏的负担,急性肾炎、肾功能衰竭的患者也不宜喝水过多。当人感冒发烧时,自呼吸道丢失的水分比平时要多,另外发烧体温增高,通过皮肤蒸发的水分也增多,要适当多补充水分。(来源:家庭保健报 )

  

(编辑:欧阳澜澜)

(免 责声明:本站文章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系网络转载,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并不 代表 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文章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立 即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搜索相关文章:Array )
    {tag_内容页相关信息}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业务联系 | 频道合作
Copyright © 2009 chinesej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QQ:6875839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闽ICP备20210131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