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网站地图

父母教养影响深层思考

来源:[标签:来源] | 发布时间:2011-07-27 22:30:55 | www.chinesejk.com

  双薪家庭的前提下,家中经济的提供者不再只限于父亲,随着父母角色可能互换的情形之下,家庭成员的结构也跟着转变,新的关系,让我们利用新的思维来看待家庭关系的转变。

  传统观念里,父亲是家中的支柱、孩子心目中的巨人,曾几何时,父亲跟孩子的互动变多,现代新手爸爸开始想参与孩子的成长,与妈咪一起分担育儿责任,于是如何促进彼此的亲子关系,就从了解与学习当“爸爸”开始。
  
  当爸爸以后,才知道怎么当爸爸…

  许多文献跟报导,都将育儿焦点放在妈咪身上,爸爸对孩子产生的影响到底可以分成哪些方面呢?孩子的发展过程中,爸爸到底应该扮演什么角色?这些都是身为爸爸值得深思的问题。虽然许多爸爸已经慢慢了解到自己的责任归属,也会挪出许多时间来跟孩子相处,但是如何成为所谓的“新好男人”,是现代父亲不断努力的目标。

  爸爸的新角色

  传统世代一直到五、六年级生这一代的爸爸,大多只要提供家庭物质上的协助,亲子教育及家庭情感的提供大部分都落在母亲的身上。由于传统父亲多半表现出权威、刚毅,甚至是冷漠的形象,虽然现在年轻的新手爸爸已经意识到父子互动的重要,但是受限于他们从小与父亲相处的模式,让新手爸爸一下子找不到可以表达自己满腔父爱的方法。

  甚至有的家庭的角色分工上,妈咪会自动将爸爸当作管教时的威吓对象,最常听到就是,“你再不乖,爸爸回来会处罚你的喔!”长久下来,孩子对爸爸产生恐惧、害怕的心理,不太敢亲近爸爸,把爸爸定位为处罚自己的人,父子间无法形成太过亲密的关系。

  传统严父慈母以及“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已经被打破,加上现在夫妻双方讲求分工的情形之下,父亲应该主动的去参与幼儿的教养,而不是一味的承袭旧有的教导方式。如何教养新世代的子女,父亲角色的定位要进入重新思考的阶段。

  主动参与亲职教育,是现代父亲急需改变自己想法的第一步,以往的父亲是家中经济提供者,权威式的教育下,孩子要观察父亲的情绪,小心翼翼地与父亲产生互动。

  不要让孩子自己来贴近我们,我们应该主动依照构想的蓝图来教育孩子,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方式,父亲在参与亲职角色时,应该以主动教育孩子,而不是当一个权威性或指针性的角色。社会的需求改变,家庭结构跟以往也大不相同,适时调整自己的态度跟行为是相当必要的。

  依附对象的迷思

  (0~3岁的幼儿,需要相当安全、稳定的依附对象,对孩子情感以及人格的发展有极大影响,这个时期而最亲近幼童的便是爸爸妈妈,由父母来扮演这个角色,可以让幼儿有更稳定的发展,)

  双薪家庭的趋势下,宝宝不一定交由爸爸妈妈来扮演重要的依附对象,重要的是,照顾者是否在照顾幼儿的过程中,能够做为一个持久且稳定的情感提供者。

  关键不在谁(爸爸或妈妈)来作为主要照顾者,而是照顾的品质,投入照顾的家长要能在亲职与外务上取舍、平衡,以达到育儿照顾最佳状态。台安医院小儿心理治疗师宋毓芬心理师说:“部分负责留在家庭照顾的爸爸或妈妈,对自己的角色存在许多抱怨与不平,情绪波动影响照顾品质,孩子也容易对父母当时所扮演的角色产生混淆。”

  大家都以为宝宝交给妈咪负责,细心的妈咪比较会照顾孩子。针对这一点,宋毓芬心理师指出,一般而言(当然存在特例),母亲的女性特质确实在响应和了解婴幼儿的需求上,本能地展现敏锐觉察和安抚技巧,但并不代表爸爸无法与孩子进行亲密的情感交流。

  每位爸爸有各自擅长的育儿技巧,也都能乐在其中,并得到婴幼儿满足而动人的回馈;一般大众对母职的刻板印象,不只反映出性别优势,当然还有社会文化的育成和期待交织其中;如果爸爸也和幼儿建立良好的依附关系,对孩子自信的建立及对外界的探索大有助益。

  对幼儿产生的影响

  父母除了扮演孩子稳定的情感提供者之外,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又能持续对幼儿产生哪些影响呢?

  专家认为,父母任一方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都是不可或缺,不能特别区分哪一个阶段,孩子最会受到哪一方的影响,大体上说来,父母对自我责任的认知程度,以及是否愿意付出心力在孩子身上,才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如果要认真的区分父亲对孩子产生的影响,宋心理师认为,除了幼儿在3岁之前,父亲可以投入照顾建立良好的依附关系之外,3~5岁阶段也是一个重要的阶段。

  观察3~5岁的幼儿,从生活中得到父亲较多的投入与互动的小孩,明显展现出较好的社会认知与表达能力。3~5岁的幼儿开始与外界接触频繁,开始学习与外界的互动方式,父亲可以藉与孩子的亲子游戏教导行为模式,幼儿表达自信与能力,以及人际互动的强化,会比其它孩子更宽广开放。

  父亲深入而大量参与亲子教养,也让妈妈有了支持、商量研拟教养方式的对象,增加夫妻同心投入的默契、教养的创意与一致性。

(编辑:艾美丽)

(免 责声明:本站文章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系网络转载,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并不 代表 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文章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立 即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搜索相关文章:Array )
    {tag_内容页相关信息}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业务联系 | 频道合作
Copyright © 2009 chinesej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QQ:6875839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闽ICP备20210131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