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网站地图

卵巢囊肿应与怀孕区分开

来源:华人健康网 | 发布时间:2011-09-08 07:41:50 | www.chinesejk.com

  小严是一个电脑操作员,近来她渐渐发现自己的肚子大起来了,上医院看病,内科医生竟告诉她已怀孕五个月。这对一贯作风正派、十分自爱的小严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她委屈地哭了。到底出了什么事啦?

  令人苦恼的小便频数

  其实,小严一个多月前便隐隐感到腹胀,由于并不影响精神和食欲,并未引起注意;但肚子慢慢地越来越胀,而且开始有尿频的症状,一个上午要排尿20多次,十分烦人。查小便、验肝功能都没有问题,医生一筹莫展,小严急得什么似的。近20天来,腰围明显增粗,慢慢腆起大肚子来了;怪不得粗心的内科医生诊断为5个月妊娠。小严究竟怀的是什么"鬼胎"?为什么她总是小便频频呢?

  卵巢囊肿是元凶

  小严很快被转到妇科就诊。妇科医生经过详细的询问病史、月经史以及细致的体检和B超检查,终于确定了小严腹腔的包块绝不是妊娠,而是发自右侧卵巢的囊肿,手术取出了一个大囊肿,足有一个小西瓜大。

  其实,小严一个多月前便隐隐感到腹胀,由于并不影响精神和食欲,并未引起注意;但肚子慢慢地越来越胀,白带增多。近一个月来,腰围明显增粗,慢慢腆起大肚子来了;怪不得粗心的内科医生诊断为妊娠。

  女性青春期卵巢肿瘤的特点:

  卵巢是女性生殖器的重要部分,在繁衍后代、维持女性性征方面起着特殊的作用。卵巢在女性的一生中须经历青春期(13~18岁)和更年期(45~55岁)。青春期是卵巢发育成熟、功能旺盛时期;

  更年期是卵巢退化、功能衰退时期,这两个时期卵巢极易受到体内各种因素的刺激,发生卵巢肿瘤。特别是青春期,细胞增生迅速,更容易受刺激发生肿瘤,所以女性青春期是个"多事之秋"。女性青春期卵巢肿瘤有下例特点,了解这些对女青年大有好处,至少有可早发现早诊治的好处。

  一、青春期女性的卵巢肿瘤多为良性,但恶性的比例也不少,对比其他年龄组要高些,因此应提高警惕,尤其是发现肿块较实、较硬、长得迅速时。

  二、青春期女性卵巢肿瘤较易发现,这是由于少女身材苗条,腰身狭细,腹腔里的空隙小,卵巢肿瘤长大时,易压迫腹腔脏器。如像小严那样,压迫膀胱引起尿频。因此做父母的应该经常关心女儿的腰围和腹部,发现异常时应及时去医院检查。

  三、少女患卵巢肿瘤时,有的也会出现子宫出血和月经不规则等症状,因此发现这些常见症状又持续无好转时,也应及时去医院检查。

  四、一部分卵巢肿瘤具有分泌激素的功能,因此,当少女出现发育特早或性成熟加速时(如过早乳房发育、过早来月经、成熟女性体型过早形成等),应赶快带她去医院检查,以确定少女有无卵巢肿瘤。因为这类卵巢肿瘤,恶性的较多,不能延误时机。这类能分泌激素的肿瘤有卵巢颗粒细胞瘤、卵巢畸胎性绒毛膜癌、卵巢胚胎癌等。

  五、另外,一般少女卵巢肿瘤的瘤蒂较长,常因运动、跳跃、旋转等而发生突然扭转,会出现剧烈的腹痛。因此遇到少女突然腹痛剧烈,应想到这个可能,急送医院处理。

  少女出现腹部包块或遇到以上情况,不要因为怕羞而不愿意看妇科。因为专科医生通过特殊的病史查询、详细的体检以及B型超声波、激素测定等手段,是不难确诊的。如属良性卵巢肿瘤,手术切除效果很好;如属恶性,更应及早手术切除,同时配合放射治疗或抗癌药物治疗,以求达到根治的目的。

  早期诊断是关键

  卵巢囊肿是妇科常见病,各种年龄均可患病,以20岁~50岁最多见。患病初期很少有症状,因此早期诊断困难,就诊时70%已属晚期,很少能得到早期治疗。

  其症状主要表现为下腹内有一个坚实而无痛的肿块,有时性交会发生疼痛。目前,彩色B超、CT、腹腔镜等先进诊断技术对卵巢囊肿病变可以早期诊断。

  微创治疗保卵巢

  卵巢作为维持女性生理特征和生殖功能的重要器官,不能轻易切除,一旦切除就丧失了女性特征,特别对未婚女青年来说,就意味着失去生育能力。所以现代医学一直提倡对卵巢囊肿实行微创治疗。

  近年来,随着妇科微创技术的迅速发展,卵巢囊肿多采用电极刀微创技术治疗。该技术运用具有三维扫描功能的导航仪,将盆腔内卵巢及囊肿精确的定位图像传输给计算机工作站,计算机工作站启动微电极探测吸引仪。

  把细如发丝的微电极送入囊肿囊腔内,测出囊腔内细胞成分及积液性质后,工作站在精确定位、定量的基础上,吸出囊内积液,再传导因子介入,通过电离作用,使囊肿病灶组织细胞核失活,囊壁上皮组织失活,达到治愈囊肿的目的,并使卵巢结构和功能恢复正常。其特点是避免开腹手术、安全性高、无需住院、痛苦少、创伤小、恢复快。

(编辑:小珊)

(免 责声明:本站文章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系网络转载,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并不 代表 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文章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立 即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搜索相关文章:Array )
    {tag_内容页相关信息}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业务联系 | 频道合作
Copyright © 2009 chinesej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华人健康网 版权所有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QQ:6875839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闽ICP备090409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