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网站地图

掉发拯救法 挽回靓丽秀发

来源:华人健康网 | 发布时间:2011-09-18 09:02:42 | www.chinesejk.com

  不知不觉秀发由厚变薄?枕边、梳子、地砖上随处可见一把一把的发丝?你开始忧虑自己是不是未老先衰开始迈入脱发一族?这次将为你解析掉发真相,帮你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秀发拯救法。

  当你为每天掉落的发丝感到不安时,请先了解这样三组数字:

  1.在头皮上大约有10万根头发,平均每平方厘米大约有200根,平均每月生长1厘米;

  2.把每根头发的长度接在一起,每天生长的头发总和大约有30米,一生的头发长度总和约为500公里;

  3.正常人平均每天大约脱落70-100根头发。

  潘婷强韧防掉发润发精华素¥29.9/400mL

  健康发丝也会落

  不必为掉发太过担心,因为头发总是在不断地生长和更新。

  每根头发的生长会经过3个阶段:生长期、过渡期和静止期。头发的生长期为2-6年,直接影响头发的长度,而过渡期为2-4周,期间头发的根部开始萎缩,静止期将持续3-6个月,直至头发完全脱落。所以即便是健康的秀发,也不会终身陪伴着你。

  正常掉发,还是真正脱发?

  既然掉发属于正常生理现象,那我们到底该如何判断自己是不是有脱发的征兆呢?很简单,通过目测就可以直接得到答案:第一,脱发的数量每日剧增;第二,脱发数量超过正常值且维持时间较长;第三,发量明显减少。如果你的掉发真的已经严重到符合以上特征,那么确实需要严阵以待,悉心养护了。

  五大秀发救驾行动

  脱发分为两大类,一是不可逆转性脱发,其表现为头顶部扩散性脱发,可以清楚地看到头皮,头发变得稀少,但不会形成明显的谢顶,这类困扰95%来自遗传;二是暂时性脱发,由很多原因引起,可以通过有的放矢地调养回归健康状态。应该说大多数人的脱发危机都属于第二种,而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营养失调

  头发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铁,素食或节食常常会让毛囊无法得到充足的营养供给,特别是每个月的生理期前后,会有更多营养流失,更需要加倍补充。

  救驾行动:均衡饮食,为身体补充足够的营养物质,特别是植物蛋白、铁、维生素E等,也可适当借助维生素剂保持足够的摄入量。

  2.过度染烫

  看看自己掉落的头发,如果大部分都是从中间折断的,那多半是因为染烫后头发脆弱、毛躁引起的。

  救驾行动:染烫发药剂的质量一定要好,每次洗发用滋养型的洗发水和护发素,并定期为头发做养护发膜,但注意护发素和发膜都要避开头皮。

  3.压力及疲劳

  身体和精神过度紧张或疲劳,会引起内荷尔蒙、免疫系统等很多系统失调,有人甚至会出现局部区域整片脱发,工作强度较大的女性很容易有此困扰。

  救驾行动:一定要注意放松及舒缓,适当的运动、SPA或者冥想都有助于排解疲惫和焦虑,千万不要让负面情绪累积。

  4.季节变化

  肌肤换季容易引发干燥敏感,头发也一样,秋冬寒冷的空气会对头皮产生刺激,如果再伴有拉扯、养护不当等行为,头发的掉落数量必然会成倍增长。

  救驾行动:要敏感地关注头皮变化,用对洗护产品,同时尽量不要染烫,束发。

  5.清洁不当

  脱发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毛囊阻塞,而头皮油脂分泌过度,造型产品及灰尘的累积都会阻碍毛囊的新陈代谢,引发脱发危机。

  救驾行动:认真做好清洁才能保证头发健康,洗发水一定要用两遍,先在头发上打起泡沫,再仔细清洁头皮。

  四个好习惯,秀发更牢固

  1.减少束缚:如果垂发不方便,可以轻轻向上挽起,然后用发卡松松固定,千万不要紧束马尾或者发髻,让头发毛孔缩紧,循环变差。

  2.按摩头皮:洗发时用指肚轻柔按摩头皮或每天梳100次头,都能改善头皮血液循环。

  3.远离静电:换个负离子吹风机,选择木质发梳,多穿纯棉质地衣服,都会保护秀发不会因静电干扰而断裂。

  4.真丝枕套:让这个你已经听过若干次的秀发保护方法付诸实践,能最大限度减少枕套对头发的摩擦。

(编辑:欧阳澜澜)

(免 责声明:本站文章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系网络转载,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并不 代表 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文章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立 即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搜索相关文章:Array )
    {tag_内容页相关信息}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业务联系 | 频道合作
Copyright © 2009 chinesej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华人健康网 版权所有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QQ:6875839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闽ICP备090409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