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网站地图

教小学生防艾滋是否超前?

来源:华人健康网 | 发布时间:2011-09-24 00:01:09 | www.chinesejk.com

  昨天,在采访艾滋病话题时,杭州市一家健康宣教机构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很希望把有关防治艾滋病(简称“防艾”)宣传延伸到高年级的小学生,但在实际工作中,每次与学校联系时,这样的安排多数被拒绝,只有一部分学校允许他们放一些宣传画和展板。主要原因是学校和家长认为,小学生“防艾”太超前了,他们不会有性行为、也不会去吸毒,完全没有必要,再说也要考虑他们的承受能力,把吸毒和不洁性行为的社会阴暗面过早展示给他们,会给他们心理成长带来负面影响。

  小型调查

  八成市民反对教小学“防艾”

  据悉,小学之所以不太愿意配合进行“防艾”宣教,主要是因为家长反对。记者昨天上午在武林广场对估计30岁——40岁之间的市民进行了一个小型调查,八成受访市民反对向小学生进行“防艾”教育,其中最大考虑是因为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中有不洁性行为、吸毒等。

  记者总共访问了32名市民,男性、女性各一半。结果显示,25名市民态度十分明确:反对对小学生进行“防艾”教育,理由主要是:没有必要,太超前,担心带来副作用等等。有6名市民认为可以接受,并且认为最好剔除不洁性行为、吸毒等内容,着重结合日常生活环节进行教育。其余人表示没有考虑这个问题或者视情况决定。

  专家意见

  适度“防艾”教育有益无害

  浙江省健康教育防治所张副所长是一位健康教育专家,他对记者说,适度教给高年级小学生一些“防艾”知识有益无害。

  张副所长说,现在是信息高度发达的时期,小学生不会是一个“绝缘体”,并不会因为家长对“吸毒和不洁性行为”等不良行为进行拦截,他们就无法获取这些信息,他们可以从社会上、电视等渠道获得,这样获取的信息往往是零散的、错误的,因而我们不如采取正确的方式主动传授一些正确的信息。

  观点碰撞

  反方:和小学生谈安全套太滑稽

  家住拱墅区湖墅路的余先生,他的孩子正在读小学五年级,他态度明确地反对向小孩进行“防艾”教育。

  他显得有些激动地反问记者,小学生根本不会有性行为,也不会懂得用针具注射吸毒,而“防艾”教育却要告诉他们不洁性行为、针具注射吸毒是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你不觉得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吗?跟小学生谈安全套不是一件滑稽的事情吗?小学生还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过早把这些社会的阴暗面传播给他们不利于其成长。

  可以用其他方式进行

  在体育场路某单位工作的钟小姐认为,小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我们只需要交给他们一些基本的、常识性的卫生知识、安全意识就可以了。再说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完全可以用其他方式进行,比如不能共用他人的牙刷、不能玩不洁注射器、刀片,这些东西是可以引起包括乙肝等血液传染病的,这是起码的卫生常识,干嘛一定要用艾滋病来说事呢。毕竟艾滋病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而且大家常常都把艾滋病与性乱、吸毒等生活不检点联系在一起,把它过早传输给小学生不太好。

  正方:出了问题再防艾就迟了

  前面向记者诉说困惑的杭州市某健康宣教机构的负责人则认为,主要是家长对艾滋病理解存在盲区,他们认为只要没有吸毒等高危行为就不会感染。其实艾滋病威胁着每一个人,就高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他们如果没有这方面的意识,就会与他人共用牙刷,去捡路边别人扔的针具、刀片来玩。高年级的小学生已经有了不少自主行为,他们常常脱离监护人做一些事情,再说,他们即将进入青春期,现在性发育和性心理年龄都呈现低龄化,难道真的要等出了问题才进行吗?

  该负责人说,我们对小学生“防艾”教育的内容与成人是不同的,是考虑过小学生特殊情况的,目前国家的相关政策都已经明确提倡小学生也需要适当的性教育,在艾滋病防治方面也是主张宣教对象适当向高年级的小学生前移。所以,家长不要一提到有关性的东西就无法接受。

  不要用旧观点看待小孩林先生是少数几个同意在小孩子中进行“防艾”教育的家长之一。他说,在小学生中结合健康教育课,适时、适度、适当地进行青春期和性健康知识、预防艾滋病和性病知识的普及教育是可以的。艾滋病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疾病,应该每个人都要掌握对付他的办法。

  他说不必要考虑会产生恐惧,生活中、电影、电视里死亡、恐惧的概念无法阻挡,不能以我们小时候的种种旧观点来对待现在的小孩,他们面对的威胁更多,接受能力也更强。

  小学生声音

  不知道但充满好奇杭州市某小学一位10岁、姓于的学生对记者说,我们知道有艾滋病这样一种疾病,听说是一种“坏人”才得的病,而且一得了就必死无疑,其他更多一点的东西就不知道了。他告诉记者,他对这个问题很好奇,很想知道更多的内容。

  相关链接

  小学生以“虚拟性行为”感受艾滋病传播链

  今年7月上旬,北京朝阳区六里屯街道邀请20多名学生(包括小学生,年龄最小的只有11岁)成为“虚拟性行为”的实验者。

  实验开始,学生们被告知,放在讲台上的12杯水中其中有一杯水带有“艾滋病病毒”。12名学生分成A、B两组,各拿起一杯水代表“虚拟的自己”,并从台上的另一杯“水”——“虚拟性伙伴”中用针管注射一定量到自己的那杯水里,这表明“首次性行为”。接着,老师又让C组另外6名同学也到讲台取一杯水,与第一批同学相互换水3次,这代表已经进行“3次性行为”。换水完毕后,老师往每个同学的水里注射氢氧化钠溶液进行检测,如果滴入后溶液呈紫红色,则表示“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结果6杯水立刻变成紫红色。同学们很快就做出了自己的判断:“3次性行为”的“虚拟人”有5杯感染。

(编辑:艾美丽)

(免 责声明:本站文章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系网络转载,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并不 代表 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文章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立 即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搜索相关文章:Array )
    {tag_内容页相关信息}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业务联系 | 频道合作
Copyright © 2009 chinesej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QQ:6875839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闽ICP备20210131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