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网站地图

支架撑不起破碎的“天”,冠心病何时休

来源: | 发布时间:2011-09-28 14:14:33 | www.chinesejk.com

  如今在人们生活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从淡漠到熟知再到切身感受,无数家庭因这一病症在家庭某成员身上出现,而最终导致支离破碎。一项最新调查数据表明,目前我国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高达300万左右,几乎占了总死亡人口的一半,而冠心病做为其中死亡比例最高的病症,也引起了医学界的高度重视。冠心病如何根治,成了有关部门及患者关注的焦点。

  冠心病单靠支架?不行!

  “胸闷、心慌、上肢疼痛、眩晕、长期失眠……常服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等相关辅助药物以求缓解。”这是患有冠心病的人士说的最多的一句话。

  冠心病又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做为心脏病的常见病症,冠心病的危害除了可能发生心绞痛及心肌梗死意外,还经常会因为心肌缺血而导致心力衰竭,严重直接导致猝死。而冠心病的实际诱因,时任国家心脏血管康复协会特聘专家刘冠军教授给出了如下答案:“冠状动脉狭窄、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心肌机能障碍和器质性病变。”

  据了解,我国多数冠心病患者在进入中晚期阶段,传统治疗手段起不到太大作用时,往往会迫于身体压力最终选择心脏搭桥,目前,这一手术治疗在各地被广泛采用,但在防止血管狭窄方面起到关键作用的支架,并不是所有的患者及家庭都能负担的起。

  一位业内人士甚至透露出一个惊人的消息:目前国产支架价格在每枚2万元左右,进口的在4—5万,大多数患者都用不起,并且很多人认为上支架后就能彻底治愈,这种误解思想很可怕,支架仅仅只能其到缓解的作用,病人还需在日常生活中随时服药,谨慎行动,防止高达30%的复发率。

  此观点还得到了业界多位知名专家教授的认同,为此就有专家指出,心脏支架主要有再狭窄和血栓形成两大并发症,由于血管受放入支架的刺激后,局部平滑肌增生,最后将血管堵住,也就是说再发生血管狭窄,堵塞的部位往往就是支架的部位。显然,在手术风险、人体适应能力、过高的复发率等复杂情况面前,目前成熟且近乎唯一的手术手段,也并不是上佳选择

  “以毒攻毒” 药物替代手术可行性大

  高昂的手术费用加之极易复发的高风险手术,让患者不得不另寻求更有效的药物治疗。根据有关报道,目前市面上的药品中,引起强力反响的,是河南汉光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伯诺神药”。该药中,伏牛山天蝎蝎毒中的蝎毒活性肽,能使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和分泌纤溶因子,使血液中的纤溶酶原激活为纤溶酸,促进局部血栓溶解,清除血管壁斑块。

  而“伯诺神药”的由来,则有一段传奇故事。美国心脏协会前会长,被誉为心外科之父的罗伯特·伯诺博士,一次在英国权威杂志上发现,已被细胞生物学家公关的历史性课题——蝎毒治疗心血管系统引起的缺血及心律失常,可有效防治血管狭窄,很快,口服蝎毒药物被成功研发并应用于临床治疗,治疗取得惊人效果,该药物也被人们称为“伯诺神药”。

  神药,并不神,但这一口服蝎毒药物由于在临床表现效果明显,以特有的功效几乎全面替代了手术治疗,开始被业界广泛推崇。“以毒攻毒”?这种药物全面替代手术的可行性有多大?业界也给出了详细的分析论证。

  据了解,伯诺神药通过溶解血栓,清除冠状动脉内壁斑块,降低血粘度,打通冠状动脉狭窄,恢复正常冠脉供血功能,从而有效避免心脏支架手术。一时间,这一针对冠心病有特殊疗效的药物,被《中国中药杂志》、《中国药理学通报》、《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等多家业界杂志机构争相报道。于此同时,以伯诺名字命名为“伯诺神药”也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批准为国药准字号新药。

  面对我国年增长约150万的冠心病人,一个昂贵且有风险的支架,撑不起万千患者支离破碎的“天”,冠心病是否会随着日益进步的医学而慢慢消失,不得而知,但我们目前需要认知的是,合理的排查各种诱发该病的病因,并参考医生指点,有效避免劳累、情绪激动、吸烟酗酒等相关可能诱发冠心病的行为,根据自身状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手段,及早的拨云见天,还给整个家庭一份幸福和安宁。

(编辑:)

(免 责声明:本站文章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系网络转载,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并不 代表 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文章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立 即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搜索相关文章:Array )
    {tag_内容页相关信息}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业务联系 | 频道合作
Copyright © 2009 chinesej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华人健康网 版权所有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QQ:6875839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闽ICP备090409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