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网站地图

五种香蕉吃法 减肥美容两全其美

来源:39健康网 | 发布时间:2011-11-07 00:35:42 | www.chinesejk.com

  摘要:如果什么都不吃,只吃香蕉沾蜂蜜,热量远比正餐低,自然也就瘦下来了。·香蕉性寒,体质偏于虚寒者,例如胃寒,虚寒(泄泻、易晕),肾炎,怀孕期脚肿的人,最好不要生吃香蕉。·香蕉含大量的镁元素,若空腹大量吃香蕉,会使血液中含镁量骤然升高,造成人体血液内镁与钙的比例失调,对心血管产生抑制作用,不利健康。

   寒冷的冬天,肌肤要抵抗恶劣的天气,还要对付干燥的室内环境。怎样才能在不需要太多繁琐工作的状态下,就能拥有健康的皮肤?除了早晚做好基础保养,还有什么办法能让肌肤绽放光彩?生活家小编特意为你搜集了各式各样的美肤密语,让你轻轻松松应对冬季肌肤问题!

  有人曾经每天晚上吃一杯酸奶加一根香蕉当晚餐。一段时间后瘦了有8斤。网络上也有各种各样的香蕉食谱,且不说效果如何,天天以香蕉为主要食物,恐怕再坚强的胃也会变得一看到香蕉就想吐吧,而且,香蕉性寒,过度吃也不好哦。现在开始,让我们把香蕉的吃法变一变。减肥的同时还能美美地享受呢。

  香蕉沙拉

  这是最简单的做法。把香蕉切成小块,然后,拌上沙拉酱,再放到冰箱里面冷藏一会儿,几乎不费吹灰之力一道香香甜甜的香蕉料理就搞定!如果觉得只有香蕉太单调,那就再放些苹果、菠萝之类的水果,一切视自己身边已有的材料而定。每餐饭前吃一碗沙拉,可以减少正餐的进食量,还能促进减肥,补充维生素。



  

>>

   香蕉燕麦粥

  这是一道绝对健康的主食哦,而且做起来很方便。先加足量的水把燕麦煮熟,然后把切成小块的香蕉放进去,再放一些枸杞,然后用文火再煮上五六分钟就可以了。如果喜欢喝牛奶,还可以加牛奶煮,更好吃!

  免受挨饿之苦,不论早上、午间、晚上,任何时间都可食用,更可成为你的宵夜或点心,而且不限量啊!但最好不要吃到肚子大撑,不管吃什么,七分饱是养生之道。还可以配上各种作料,使之更加营养美味并具多重功效

  冰冰酸奶香蕉

  这次的主角还是香蕉跟酸奶,但不同的是,这次是将酸奶抹在香蕉上,抹得厚一些,然后放进冰箱的冷冻室,三四个小时以后拿出来,一个酸奶香蕉冰淇淋呈现眼前,给它取个名字——冰冰酸奶香蕉。 如果你嘴实在谗了,想吃零食,就吃个拔丝香蕉,但记住吃后要多喝水清清肠胃。当零食吃的话每天不要超过两个哦。

  香蕉豆浆

  香蕉一根,无糖豆浆100ML(可随便自己的喜好调整豆浆的分量,喜欢清爽口味的可增加20--100ML豆浆。) 香蕉去皮,在杯内用勺子压成糊状;将豆浆倒入装香蕉的杯子中,搅拌,香蕉与豆浆融合即可喝。香蕉豆浆放置一段时间,就会酸化变成茶色,建议完成后立即饮用。

  1.早餐喝1~2杯轻松瘦下来

  平常不吃早饭的人,既营养又瘦身,还可以治疗便秘

  2.晚餐前喝效果加倍

  晚餐前30分钟-1小时喝一杯,能增加饱腹感,减少晚餐摄取的分量。也可用香蕉豆浆代替晚餐,但要注意另外2餐的营养摄取要均衡。

  3.感觉饿时喝不会累积节食压力

  香蕉豆浆是能给予饱足感的饮料,最适合肚子饿的时候饮用,让你不用强忍空腹感,而累积减肥压力。

  香蕉沾蜂蜜

  香蕉富含膳食纤维,可以刺激肠胃的蠕动,帮助排泄。如果什么都不吃,只吃香蕉沾蜂蜜,热量远比正餐低,自然也就瘦下来了。但是,这样地急速减重,身体往往因为没做好调适而产生不良的反应。若是长期靠香蕉为生,身体缺乏蛋白质、矿物质等各项营养成份,慢慢地你的身体就会发出危险警报。

  健康小贴士

  ·香蕉性寒,体质偏于虚寒者, 例如胃寒,虚寒(泄泻、易晕),肾炎,怀孕期脚肿的人,最好不要生吃香蕉。

  ·香蕉含大量的镁元素,若空腹大量吃香蕉,会使血液中含镁量骤然升高,造成人体血液内镁与钙的比例失调,对心血管产生抑制作用,不利健康

  ·胃酸过多者不宜吃,胃痛,消化不良,腹泻者亦应少吃香蕉。

  ·香蕉在12~13摄氏度即能保鲜,不宜放在冰箱内存放。

(编辑:任盈盈)

(免 责声明:本站文章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系网络转载,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并不 代表 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文章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立 即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搜索相关文章:Array )
    {tag_内容页相关信息}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业务联系 | 频道合作
Copyright © 2009 chinesej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QQ:6875839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闽ICP备20210131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