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网站地图

失眠的中医药辨证论治

来源:华人健康网 | 发布时间:2012-02-05 00:22:00 | www.chinesejk.com

  失眠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发病率有逐年增高趋势。

  失眠的中医药辨证论治;

  ◆从痰论治

  治疗时常以温胆汤变通化裁,加补气运脾之品以截痰源,再据病情或加重镇之剂,或合养血之方,或佐甘缓之品。对心脾血虚失眠则喜用归脾汤加减治疗,多合用甘麦大枣汤养心安神、补中缓急。对失眠兼瘀血内阻者,用补气活血法,重用补气药,配合活血药以消瘀散瘀。对于病情复杂的失眠患者,尤其老年、久病之人,或顽固性失眠者,多中药内服与外洗并用。

  ◆从脑论治

  治疗时调整脑府气血阴阳,使其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并就虚实两型分为十法:

  ①虚实两型分为十法:

  ①清化热痰法:适用痰热沃胆,内扰心神者,予黄莲温胆汤;

  ②理气化瘀法:适用情志不遂,肝失条达,日久气滞血瘀,神明受扰者,予活血镇静汤;

  ③清肝泻火法:适用肝气郁结,木郁化火而心阳亢奋者,轻者予加味丹栀逍遥散,重者予龙胆泻肝汤,老人肝阳素亢者予大定风珠;

  ④和胃降逆法:适用饮食不节,肠胃受伐则胃不和而卧不安者,予和胃安神汤;

  ⑤补养心神法:适用心脾两伤者,予黄莲归脾汤;

  ⑥交通心肾法:适用少年相火偏亢情欲妄动,或老年肾阴亏损,心火偏旺者,予黄莲阿胶汤,或配交泰丸;

  ⑦柔肝益胆法:适用虚劳虚烦失眠者,予酸枣仁汤,对病后胆虚邪袭者用珍珠丸;

  ⑧宁神定志法:适用精神受创或骤然惊吓而引起者,予定志丸加味;

  ⑨养血安神法:适用荣血亏虚,心气不足失眠者,予甘麦大枣汤加减;

  ⑩衡法:对病因复杂虚实难分者,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和血府逐瘀汤两方平调阴阳气血,故为衡法。

  ◆从虚实论治

  治疗以滋阴补肾为主,辨证分型调治。并认为虚证失眠以阴血不足、阴虚内热为辨证关键,选用百合地黄汤加炒枣仁、夜交藤实证失眠则应以痰热内扰为辨证关键,选用温胆汤、保和丸加炒枣仁、夜交藤.

  ◆从瘀阻论治

  治以复脉之法;对肝郁血瘀、心神不宁之顽固性失眠,治以和络舒郁安神;对湿滞中宫、胃失和畅之失眠,治以和胃消食;对心肾阴亏、肝阳上亢之失眠者,治以益肾清肝;对心虚胆怯、魂不系宅者,治以镇惊安神定志。

  ◆从肝论治

  情志因素是引发失眠的主要原因,而肝与情志变化最为密切,故认为失眠与肝有关,当从肝论治。

  治肝六法:

  ①疏肝清热法:适用于肝经郁热型,方用疏肝安神汤加减;

  ②泻肝清火法:适用于肝火亢盛型,方用龙胆汤肝汤加减;

  ③清肝化痰法:适用于痰热犯肝型,方用芩连温胆汤加减;

  ④补养肝血法:适用于肝血亏虚型,方用补肝汤加减;

  ⑤滋补肝阴法:适用于肝阴不足型,方用养肝阴方加减;

  ⑥温补肝胆法:适用于肝胆气虚型,方用理郁升陷汤加减。对失眠的治疗无论从辨证治疗或从药物选择,均应考虑直接或间接地调肝安神,并常用逍遥散和酸枣仁汤加减治疗,效果较好。失眠病机以肝郁为主,治当疏肝解郁,药用柴胡疏肝散或逍遥散加减。

  ◆从胃论治

  治疗以调和胃气为主,方用甘露消毒丹、黄莲温胆汤、桅子豉汤(或凉膈散)、保和丸、大承气汤、半夏泻心汤、麦冬汤加减化裁。从胃论治五法:

  ①清化和胃法:适用于中焦湿热者,方用甘露消毒丹加减;

  ②化痰和胃法:适用于痰浊内扰者,方用黄莲温胆汤加减;

  ③消滞和胃法:适用于食滞胃肠者,方用保和丸合承气汤加减;

  ④温中和胃法:适用于中焦虚寒者,方用黄芪建中汤加减;

  ⑤养土和胃法:适用于中土阴虚者,方用麦冬汤加减。

  ◆从火热论治

  失眠症既可从壮火食气而得,也可因少火衰微,火微不明,神无所附而成。失眠症不论虚实,其责均在火,当从火论治,或清心泻火以安神,或温阳培火益气而定志,均可奏效。失眠以虚火、实火为多,应采取“惊者平之”的治法,凡患者失眠伴舌质(或舌尖)红,一般都归心肝火旺,常以珍珠母丸加减治疗。

  从火论治常见于:

  ①肝郁化火,上扰心神,治以疏肝泻火,除烦安神,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②痰火内扰,心神不宁,治以清热化痰、降火除烦,方用黄莲温胆汤加减;

  ③心肾不交、虚火上炎,治以滋阴降火,除烦安神,方用黄莲阿胶鸡子黄汤加生地、麦冬、知母,百合;

  ④五脏阴亏、神明失养,治以滋阴安神,常用药物麦冬、百合、丹参、白芍、女贞子、沙参、玉竹,石触等.

  总之,中医对失眠治疗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基本特点,无论

  是按虚实辨证,或是从肝、从胃、从火、从痰等论治,也无论是经方原药原量应用,或是名方合方加减,或是方药自拟,

(编辑:艾美丽)

(免 责声明:本站文章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系网络转载,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并不 代表 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文章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立 即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搜索相关文章:Array )
    {tag_内容页相关信息}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业务联系 | 频道合作
Copyright © 2009 chinesej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华人健康网 版权所有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QQ:6875839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闽ICP备090409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