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网站地图

1989~1998年中国儿童麻风发病和临床分析

来源:华人健康网 | 发布时间:2012-04-02 01:35:44 | www.chinesejk.com

1989~1998年中国儿童麻风发病和临床分析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00年第0期第33卷 论著

作者:余美文 沈建平 陈祥生 朱成斌 江澄 李文忠

单位: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皮肤病研究所 全国性病麻 风病控制中心 210042

关键词:麻风延迟期

  【摘要】目的研究儿童麻风的发病和临床特点。方法对1989~1998年中国新发现儿童麻 风患者的发病和临床特征进行分析,发病按性别、传染来源、发现方式分析,临床特点按皮 损数目、神经损害、麻风反应、畸残、型别和查菌进行分类分析。结果1989~1998年中国新 发现麻风病例22437例,其中儿童麻风病例912例(4.1%),男560例,女352例。发病到确诊 的平均延迟期为1.13年(909例)。传染来源以家内为主,有家庭内接触史者共计631例(69.2 %)。发现方式以主动发现为主。儿童麻风确诊时有皮损者883例(96.8%),有神经损害者69 3例(76.0%),有麻风反应者43例(4.7%),Ⅱ级畸残113例(12.4%),皮肤查菌阳性共376例 (41.2%)。云贵川儿童麻风482例(4.2%),鲁苏浙儿童麻风23例(1.3%)。1989~1998年贵 州、四川儿童麻风的比例波动不大,云南儿童麻风比例1998年突然上升至11.6%。结论本研 究结果提示,儿童麻风是体现麻风流行程度的敏感指标之一。儿童麻风传染主要来自活动性 麻风患者的家庭内接触。

Epidemiological and Clinical Analyses of Leprosy in Children in China

YU Meiwen SHEN Jianping  CHEN Xiangsheng  et al

  (Institute of Dermat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Nanjing 210042)

  【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epidemiological and clinical patterns of leprosy in children in China. Methods The data of leprosy in children from 1989 to 1998 in China were analyzed in terms of gender, infection source, detection mode, skin lesion, nerve damage, leprosy reaction, clinical type and skin smear. Results A total of 22 437 leprosy cases were detected during 1989~ 1998, of which 912 (4.1% ) were child cases (560 males and 352 females). Average delay in detection was

  1.13 years (n=909). The main source of infection was close contact within families, accounting for 69.2% , and majority of cases were detected through active modes. Among children with leprosy, 96.8% were with skin lesions, 76.0% with nerve damage, 4.7% with leprosy reactions, 12.4% with grade II disability and 41.2% with positive skin smears. The average proportion of child cases was 4.2% in Yunnan, Guizhou and Sichuan Provinces, and 1.3% in Shandong, Jiangsu and Zhejiang Provinces. The proportion of child cases was stable in Guizhou and Sichuan Provinces during this period, whereas in 1998 it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o 11.6% in Yunnan. Conclusion The present study suggests that proportion of children with leprosy is one of the sensitive indicators of leprosy endemicity. The sources of leprosy infection in children is predominately due to the contact with active cases within families.

  【 Key words】 Leprosy Duration of the disease

  按第44次世界卫生大会(WHA)消除作为公共卫生问题麻风的患病率(1/万)标准,中国以国家为单位于1981年达标,以省(市、区)为单位于1992年达标,近年来每年仍有2000例左右的新发患者,其中儿童麻风(确诊为麻风时≤14岁的儿童,下同)约占4%[1]。儿童麻风的比例是代表麻风流行程度的一个十分敏感的指标,研究儿童麻风有助于了解该疾病的临床特征,同时也有助于中国现有的麻风防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我们对中国1989~1998年新发现儿童麻风病例的发现情况和临床进行了分析。

  资料与方法

  本文资料来自全国性病麻风病控制中心麻风疫情监测系统数据库。1989~1998年间共新

  发现912例儿童麻风,所有的患者均经县级以上的麻风专业防治机构确诊。临床诊断、

  皮肤查菌及分类均按《麻风防治手册》标准执行[2]。每例患者均记录发病年龄、确诊年

  龄、性别、传染源、发现方式以及临床的皮损数目、神经损害、麻风反应和畸残情况。

  结果

  一、儿童病例数及确诊的延迟期

  1989~1998年中国共发现麻风患者22437例,其中儿童麻风为912例,占总数的4.1%。各阶段间儿童麻风的比例除1997~1998年间稍有上升(达5.1%)外,均介于3.7%~4.1%之间。总的来讲,儿童麻风的发病趋势无明显下降。儿童麻风确诊的延迟期(发病到确诊所需的时间)以2年以内占多数,共有692例(n=909),占76.1%,延迟期2~3年的共有126例,占13.9%,3年以上的共有91例,占10.0%。最长的延迟期为9年,最短的延迟期为2个月,平均延迟期为1.13年(n=909)(表1)。

表1 1989~1998年中国儿童麻风发现与病期情况

阶段(年) 新发现患者数 儿童病例数(%) 延迟期(年)(n=909) 平均延迟期(年)

  (n=909)

0~ 1~ 2~ 3~
1989~1990 6331 257(4.1) 83 102 38 33 1.20±1.33
1991~1992 5302 198(3.7) 63 93 25 17 1.10±1.33
1993~1994 3864 147(3.8) 50 59 22 16 1.10±1.17
1995~1996 3437 133(3.9) 39 64 18 11 1.11±1.23
1997~1998 3503 177(5.1) 49 90 23 14 1.09±1.20
合计 22437 912(4.1) 284 408 126 91 1.13±1.26

  二、传染来源及发现方式

  在912例儿童麻风中,男560例,占61.4%,女352例,占38.6%。家内传染者631例,占69.2%,家外传染者164例,占18.0%,传染来源不明者117例,占12.8%(表2)。病例发现方式主要是接触者检查和皮肤科门诊为主,分别占36.6%和22.6%,线索调查占11.2%。1989~1996年通过团体检查共发现儿童麻风10例,1997~1998年通过团体检查共发现儿童麻风32例,其中仅云南省在1998年团体检查过程中就发现儿童麻风31例(表3)。

表2 1989~1998年中国儿童麻风性别和传染来源

阶段(年) 性别(%) 男:女 传染来源(%)
家内 家外 不明
1989~1990 159(61.9) 98(38.1) 1.6:1 167(65.0) 52(20.2) 38(14.8)
1991~1992 113(57.1) 85(42.9) 1.3:1 148(74.7) 35(17.7) 15(7.6)
1993~1994 98(66.7) 49(33.3) 2.0:1 103(70.1) 26(17.7) 18(12.2)
1995~1996 75(56.4) 58(43.6) 1.3:1 107(80.5) 14(10.5) 12(9.0)
1997~1998 115(65.0) 62(35.0) 1.9:1 106(59.9) 37(20.9) 34(19.2)
合计 560(61.4) 352(38.6) 1.6:1 631(69.2) 164(18.0) 117(12.8)

表3 1989~1998年全国儿童麻风发现方式

阶段(年) 自报 皮肤科 报病 接触者检查 疫点调查 团体检查 线索调查 普查
1989~1990 29 72 26 79 12 8 20 11
1991~1992 17 42 17 77 5 2 32 6
1993~1994 14 30 11 57 6 0 25 4
1995~1996 12 31 10 59 7 0 12 2
1997~1998 21 31 11 62 6 32 13 1
合计 93(10.2) 206(22.6) 75(8.2) 334(36.6) 36(3.9) 42(4.6) 102(11.2) 24(2.6)

  三、临床特点

  临床特征以皮损为主,共883例,占96.8%,其中单皮损者共203例,占22.3%;2~4块皮损者共295例,占32.3%;皮损≥5块者共353例,占38.7%。有神经损害者共693例,占76.0%,其中1~2条神经损害者共354例,占38.8%;神经损伤≥3条者共331例,占36.3%。确诊时有麻风反应者43例,占4.7%,其中Ⅰ或Ⅱ型反应者分别为20例(2.2%)和20例(2.2%)。确诊时为Ⅱ级畸残者共113例,占12.4%。按五级分类计,中间界线类(BB)、界线类偏瘤型(BL)、瘤型(LL)共有373例,占40.9%;未定类(I)、结核样型(TT)、界线类偏结核样型(BT)共539例,占59.1%。912例儿童麻风病例中皮肤涂片查菌阳性为376例,占41.2%。在皮肤查菌阳性者中,细菌指数(BI)>3.0者97例,占25.8%(表4)。

表4 1989~1998年中国儿童麻风发病临床特点

临床特征 1989~1990 1991~1992 1993~1994 1995~1996 1997~1998 合计
皮损数目  
无皮损 12(4.7) 6(3.0) 2(1.4) 4(3.0) 5(2.8) 29(3.2)
1块皮损 43(16.7) 44(22.3) 32(21.8) 27(20.3) 57(32.2) 203(22.3)
2~4块皮损 94(36.6) 56(28.3) 48(32.7) 41(30.8) 56(31.6) 295(32.3)
≥5块皮损 97(37.7) 88(44.4) 59(40.0) 56(42.1) 53(29.9) 353(38.7)
未计数 11(4.3) 4(2.0) 6(4.1) 5(3.8) 6(3.3) 32(3.5)
神经损害  
无损害 58(22.6) 37(18.7) 32(21.7) 29(21.8) 63(35.6) 219(24.0)
1~2条 98(38.1) 78(39.4) 57(38.8) 51(38.3) 70(39.5) 354(38.8)
≥3条 98(38.1) 82(41.4) 57(38.8) 52(39.1) 42(23.8) 331(36.3)
未计数 3(1.2) 1(0.5) 1(0.7) 1(0.8) 2(1.1) 8(0.9)
麻风反应  
无反应 241(93.8) 188(95.0) 137(93.2) 129(97.0) 172(97.2) 867(95.1)
Ⅰ型 9(3.5) 4(2.0) 7(4.8) 0(-) 0(-) 20(2.2)
Ⅱ型 5(1.9) 4(2.0) 3(2.0) 3(2.3) 5(2.8) 20(2.2)
混合型 0(-) 2(1.0) 0(-) 1(0.7) 0(-) 3(0.3)
不明 2(0.8) 0(-) 0(-) 0(-) 0(-) 2(0.2)
畸残  
无畸残 173(67.4) 153(77.3) 110(74.8) 109(82.0) 149(84.2) 694(76.1)
Ⅰ级 42(16.3) 23(11.6) 18(12.2) 10(7.5) 12(6.8) 105(11.5)
Ⅱ级 42(16.3) 22(11.1) 19(13.0) 14(10.5) 16(9.0) 113(12.4)
型别分类  
I 18(7.1) 15(7.6) 13(8.8) 10(7.5) 25(14.1) 81(8.9)
TT 61(23.7) 43(21.7) 31(24.1) 32(24.1) 49(27.7) 216(23.7)
BT 71(27.6) 43(21.7) 44(29.9) 35(26.3) 49(27.7) 242(26.5)
BB 26(10.1) 19(9.6) 12(8.2) 6(4.5) 13(7.3) 76(8.4)
BL 39(15.2) 41(20.7) 30(20.4) 35(26.3) 25(14.2) 170(18.6)
LL 42(16.3) 37(18.7) 17(11.6) 15(11.3) 16(9.0) 127(13.9)
查菌  
阴性 123(47.9) 98(49.5) 82(55.8) 71(53.4) 114(64.4) 488(53.5)
阳性 113(44.0) 96(48.5) 59(40.1) 58(43.6) 50(28.2) 376(41.2)
不明 21(8.1) 4(2.0) 6(4.1) 4(3.0) 13(7.4) 48(5.3)
合计 257 98 147 133 177 912

  四、云贵川与鲁苏浙儿童麻风病例数比较

  云贵川均属我国的麻风高流行区,三省10年儿童麻风分别占新发现麻风患者数的4.8%、5.0%和2.5%。1989~1990年云贵川合计儿童麻风比例为4.0%,到1997~1998年时上升到5.5%,其中云南省的儿童麻风波动较大,从表6可见云南省1989~1997年儿童患者的比例始终在2.5%~4.8%之间,但至1998年儿童麻风突然上升至11.6%。而贵州的儿童病例介于2.1%~7.1%之间,四川的儿童麻风比例在1.3%~4.6%之间。鲁苏浙儿童麻风在新发现患者中比例一直较低,为1.2%~1.7%之间,且无大的波动。传染来源均以家内传染为主。在发现方式上,鲁苏浙以被动方式发现为主,而云贵川则以主动方式发现为主(表5)。

表5 1989~1998年去贵川与鲁苏浙省份儿童麻风发现情况比较

阶段(年) 省份 新发现患者数 儿童病例数(%) 传染来源 发现方式
家内 家外 不明 主动 被动
1989~1990 云贵川 3004 119(4.0) 88 22 9 71 48
鲁苏浙 498 6(1.2) 5 1 0 1 5
1991~1992 云贵川 2675 97(3.6) 75 18 4 66 31
鲁苏浙 418 5(1.2) 4 1 0 1 4
1993~1994 云贵川 1979 79(4.0) 63 13 3 57 22
鲁苏浙 299 5(1.7) 3 1 1 2 3
1995~1996 云贵川 1854 81(4.4) 70 8 3 57 24
鲁苏浙 256 3(1.2) 2 0 1 1 2
1997~1998 云贵川 1919 106(5.5) 56 28 22 78 28
鲁苏浙 309 4(1.3) 2 1 1 1 3
1989~1998 云贵川 11431 482(4.2) 352 89 41 329 153
鲁苏浙 1780 23(1.3) 16 4 3 6 17
合计   13211 505(3.9) 368 93 44 335 170

表6 云贵川儿童麻风在新发现患者中的构成比

年份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合计
云南省  
新发现患者数 606 654 579 607 452 433 408 458 299 613 5109
儿童病例数 15 25 21 28 17 18 16 22 11 71 244
构成比 2.5 3.8 3.6 4.6 3.8 4.2 3.9 4.8 3.7 11.6 4.8
贵州省  
新发现患者数 465 464 387 398 280 279 249 257 243 271 3293
儿童病例数 27 33 17 14 18 15 10 14 5 10 163
构成比 5.8 7.1 4.4 3.5 6.4 5.5 4.0 5.5 2.1 3.7 5.0
四川省  
新发现患者数 426 389 369 335 269 266 259 223 219 274 3029
儿童病例数 14 5 8 9 6 5 12 7 5 4 75
构成比 3.3 1.3 2.2 2.7 2.3 1.9 4.6 3.1 2.3 1.5 2.5

  讨论  儿童麻风作为麻风流行病学的一个重要指标,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由于儿童对麻风的易感性高,因此感染后易于发病。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儿童麻风所占的比例在一定意义上体现其麻风流行的程度和趋势。

  儿童麻风占麻风新发患者比例世界各地报道不一。Jayalakshmi等[3]于1997年报道马来西亚儿童麻风在新患者中所占的比例为14.8%(8/54),Sehgal[4]于1989年报道印度新发患者中有15%的患者是儿童。WHO[5]报道1997年全球的新发现病例中,10.3%为15岁以下的儿童,Meima[6]等1999年报道592例新发

  现患者中,有83例儿童病例,占14%。1989~1998年间,中国的麻风新发患者中儿童所占的比例相对较低,占全部新发患者的4.1%,低于国外学者的报道,这是由于麻风流行程度的差别所致,马来西亚、印度属于麻风的高流行区,而中国早在80年代初以国家为单位就达到了WHA消除麻风的标准,属于麻风的低流行区,所以儿童麻风所占的比例在一定意义上体现麻风的流行程度。在我国,鲁苏浙(低流行区)儿童麻风占1.3%,而云贵川(相对高流行区)则高达4.2%。这也说明了儿童麻风是体现麻风流行程度的一个敏感指标。

  麻风发病年龄各地有很大的差异[7]。有人报道[8],在2个月大的婴儿中发现麻风,本研究中确诊最小的麻风患者为10个月。由于婴儿期的麻风传染发病常发生在有活动性麻风患者的家庭内,因此,婴儿麻风是麻风传染流行更敏感的指标。儿童麻风诊断的延迟期,各地报道大致相同。Jayalakshmi[3]等报道病期从1个月到1年不等,Sehgal[4]报道病期从2个月到10年不等,平均1.8年,其中84%的患者病期在2年之内。本研究的延迟期最短为1年,最长为11年。平均1.13年,其中延迟期在2年内的有692例,占76.1%,与各地报道相似。

  Richardus[9]于1999年报道1977~1996年孟加拉国的新发现儿童麻风男女比例为(1.1~2.0)∶1不等,Sehgal[10]报道1981~1991年间161例儿童麻风中男女比例为2.6∶1。本研究中912例儿童麻风的男女比例为1.6∶1,儿童麻风中以男性为多,其可能的原因是男性儿童家内、家外与活动性麻风患者的频繁接触有关。Sehgal[10]报道成人麻风男女性别的差异不象儿童麻风那样明显,认为儿童麻风性别间发病的差异可能是与当地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经济等因素有关。在有活动性麻风患者的家庭内儿童是麻风的高危人群。有人报道[11]在有明确接触史的新发麻风患者中有一半以上是15岁以下的儿童。Jayalakshmi等[3]的研究发现8例儿童中有7例有明确接触史,Dave[7]报道200例儿童麻风有100例家内有活动性麻风患者,接触者的相对危险度为14.2。本研究中的912例儿童麻风中795例(87.12%)有明确的麻风接触史,其中有明确家内接触史者631例(69.2%)。

  Sehgal等[12]报道儿童麻风大多数是单皮损的结核样型麻风患者。Jayalakshmi[3]等报道的8例儿童麻风中,2例为单皮损。Sehgal[10]报道161例儿童病例中单皮损的比例为59.6%。本研究中单皮损患者共有203例,占22.3%。Jayalakshmi[3]等报道的8例儿童麻风中有神经损害的共有3例,本研究中有神经损害的共有693例,占76.0%。有报道[3,11]儿童麻风发生畸残并不常见,如Jayalakshmi[3]等报道8例儿童麻风只有1例发生手部畸残,但Meima[6]等报道儿童麻风中的畸残率为26%(21/81),其中Ⅱ级畸残占所有畸残患者的71%(15/21)。本研究中的912例儿童麻风中有218例发生畸残,占23.9%,其中Ⅱ级畸残占12.4%。据报道[3]儿童麻风患者中很少出现麻风反应。Sehgal[10]报道161例儿童麻风中只有5例(3.1%)儿童在初发或治

  疗中发生反应。本研究的912例儿童麻风中有43例发生反应,仅占总数的4.7%。Jayalakshmi[3]等报道的8例儿童麻风中查菌阳性有2例。Sehgal[10]报道161例儿童麻风只有29例查菌阳性,阳性率为18.01%。本研究查菌阳性者共有488例,占53.5%,与有关报道儿童麻风查菌阳性率较低不同[10],这可能与中国新发现患者中多菌型患者为主的流行病学特点有关。

  麻风高流行区和低流行区的流行情况不尽相同,从流行区儿童麻风的流行情况可以看出该地防治工作的效果。WHO[9]报告1985~1997年新发患者中儿童麻风比例在麻风高流行区为11.60%~17.22%不等,而麻风低流行区仅为3.85%~7.91%。云贵川地区儿童麻风的比例在3.6%~5.5%之间,远远低于世界上其它高流行区儿童麻风的比例。贵州省和四川省儿童麻风在所有新发现患者中的比例波动幅度分别在2.1%~7.1%和1.3%~4.6%之间,而云南省的比例则从1989~1997年间的2.5%~4.8%突然上升到1998年的11.6%,与贵州、四川二省相比差异大,难以解释,可能与该省某些地区的过度诊断有关。目前鲁苏浙已达到国家基本消灭麻风标准,其新发患者中儿童麻风的比例在1.2%~1.7%之间,近10年来基本无波动,特别是近5年来,鲁浙苏仅发现8例儿童病例,儿童麻风的发病显著减少,说明儿童麻风是评价一个地区麻风控制效果的重要指标,也提示即使达到基本消灭水平,仍会有少量儿童麻风出现,消灭麻风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李文忠,江澄,陈祥生,等.麻风病的防治现状及展望.中华皮肤科杂志,1998,31:3 45-347.

  2,马海德主编.麻风防治手册.第1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173-183.

  3,Jaylakshmi P, Tong M, Sing S, et al. Leprosy in children. Int J Lepr, 1997, 65:95- 97.

  4,Sehgal VN. Leprosy in children: correlation of clinical, histopathological, bacteriological and immunological parameters.

  Lepr Rev, 1989, 60:202- 205.

  5,WHO. Action programme for the elimination of leprosy. Geneva: WHO, 1998.13- 14.

  6,Meima A, Saunderson PR, Gebre S, et al.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impairments in new leprosy patients: the AMFES cohort.Lepr Rev, 1999, 70:189- 203.

  7,Dave DS, Agarwal SK. Prevalence of leprosy in children of leprosy patients. Indian J Lepr, 1984, 56:615- 621.

  8,Brubaker ML, Meyers WM, Bourland J. Leprosy in children one year of age and under. Int J Lepr Other Mycobact Dis,1985, 53:517- 523.

  9,Richardus JH, Meima A, Croft RP, et al. Case detection, gender and disability in leprosy in Bangladesh: a trend analysis.Lepr Rev, 1999, 70:160- 173.

  10,Sehgal VN, Chaudhry AK. Leprosy in children: a prospective study. Int J Dermatol, 1993, 32:194- 197.

  11,Sehgal VN, Srivastava G. Leprosy in children. Int J Dermatol, 1987, 26:557- 566.

  12,Sehgal VN, Rege VL, Reye M. Correlation between clinical and histopathologic classification in leprosy. Int J Lepr, 1977,45:278- 280.

(收稿日期:2000-02-24)

(编辑:艾美丽)

(免 责声明:本站文章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系网络转载,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并不 代表 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文章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立 即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搜索相关文章:Array )
    {tag_内容页相关信息}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业务联系 | 频道合作
Copyright © 2009 chinesej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QQ:6875839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闽ICP备20210131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