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网站地图

详细说说益生菌的大功效

来源:爱美网  | 发布时间:2012-04-19 00:45:23 | www.chinesejk.com

  我们可能常常会从酸奶的广告或者包装上,看到益生菌的字眼。但我相信,很多人对于益生菌为何物,还是没有了解的。何谓益生菌?国际营养学界普遍认可的定义是:益生菌系一种对动物有益的细菌,它们可直接作为食品添加剂服用,以维持肠道菌丛的平衡。在国外已开发出数以百计的益生菌保健产品,其中包括:含益生菌的酸牛奶、酸乳酪、酸豆奶以及含多种益生菌的口服液、片剂、胶囊、粉末剂等等。

  迄今为止,科学家已发现的益生菌大体上可分成三大类,其中包括:

  ①乳杆菌类(如嗜酸乳杆菌、干酪乳杆菌、詹氏乳杆菌、拉曼乳杆菌等);

  ②双歧杆菌类(如长双歧杆菌、短双歧杆菌、卵形双歧杆菌、嗜热双歧杆菌等);

  ③革兰氏阳性球菌(如粪链球菌、乳球菌、中介链球菌等)。此外,还有一些酵母菌与酶亦可归入益生菌的范畴。

>>

  专家指出,益生菌酸奶是否对中国人具有相同的临床疗效,一定要有在当地的临床数据来验证。而人体每日摄入至少1亿个活性益生菌才真正有功效。

  近年来,益生菌这个词相信你绝对不会感到陌生吧。这个名词可是在很多酸奶或者是酸酸乳广告中不绝于耳呢。但多数老百姓对于益生菌的认知只停留在益生菌具有保健功能上。而益生菌具体有哪些确切的保健功能?恐怕连口若悬河的超市推销员自己都不知道。

<<上一页12345678910下一页>>

  国外研究未必适合中国人

  多国专家在讲述各国益生菌发展现状时表示:验证了益生菌的功效还不够,还要验证含有益生菌的酸奶对肠道功能的改善。而国外验证的益生菌酸奶不一定适合中国人。因此,一种益生菌酸奶是否对中国人具有相同的临床疗效,一定要有在当地的临床数据来验证。

<<上一页12345678910下一页>>

  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中国营养学会副秘书长杨月欣教授牵头的双歧杆菌DN-173010在中国的临床研究证实:含特殊的双歧杆菌的益生菌酸奶对肠道传输缓慢的中国人群确实有明显效果。

<<上一页12345678910下一页>>

  其他研究还证实:每日饮用2~3杯含双歧杆菌的酸奶,连续饮用2周,可以缩短老年人和女性的肠道传输时间,明显改善便秘症状。而目前我国众多品牌的酸奶中都标明含有双歧杆菌。

<<上一页12345678910下一页>>

  益生菌顺利到达“目的地”才有效

  当我们站在超市的大冰柜前面对各种各样的益生菌酸奶时,很多消费者会看到或听到关于菌数量的不同说法:从每千克的十亿到几十亿,甚至几百亿个都有,数量范围相差甚远。

<<上一页12345678910下一页>>

  对于菌的存活力及数量问题,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乳酸菌分会常务理事陈有容表示:活菌和死菌在进入人体后带给身体的功效是不同,当人们饮用酸奶后,酸奶中的益生菌需要经过胃酸、胆汁等很多复杂环境才能最终到达肠道,如果菌的存活力或数量不够,很有可能在没到达肠道之前就已经被杀死,起不到对于肠道系统的改善功能。

<<上一页12345678910下一页>>

  国外的一些研究强调,益生菌至少1000万个/毫升或1亿个/毫升才是理想的水平。而一些益生菌添加较发达的国家,则专门制定了对摄入有效量的规定。日本的发酵奶和乳酸细菌饮料协会规定新鲜乳制品最低须含1000万个双歧杆菌。美国的酸乳协会(NYA)规定至少含有1亿个/毫升的乳酸活菌才能使用NYA的“活菌”标识。

<<上一页12345678910下一页>>

  “人体每日摄入至少1亿个活性益生菌才真正有功效。”专家表示,但目前我国对益生菌添加的标准还较低,《酸牛奶国家标准》里规定,产品只要达到100万个/毫升就是活性乳酸菌饮品。“与此同时,这些标准目前在酸奶成品的包装上还很难去严格要求和规范,这也就要求消费者应该多了解关于益生菌的知识,并在选择相关产品时,要多留意相关数据。”

<<上一页12345678910下一页>>

  什么人适合喝有“菌”的酸奶?

  老龄化、绝经、心理压力增加、疾病和服用某些药物等,都会使人体肠道内菌群的平衡发生改变,有益菌种减少,有害的菌种增加。因此,老年人,习惯性便秘者、服用抗生素药物、工作压力大等人群都适合饮用含有益生菌的酸奶,来改善肠道功能。

(编辑:任盈盈)

(免 责声明:本站文章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系网络转载,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并不 代表 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文章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立 即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搜索相关文章:Array )
    {tag_内容页相关信息}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业务联系 | 频道合作
Copyright © 2009 chinesej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QQ:6875839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闽ICP备20210131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