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网站地图

上网成瘾导致孩子智商降低

来源:华人健康网 | 发布时间:2012-05-23 03:31:33 | www.chinesejk.com

很多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玩游戏玩得好,是一种聪明的表现。北京心理咨询热线心理咨询师孙欲晓却给了一个与此截然相反的结论:孩子长期沉湎于网络游戏,智力发育受到极大影响。测试发现,那些上网成瘾的孩子,智商比原来低很多,甚至比正常孩子的智商都要低。

沉迷网络影响孩子发育

记者:您得出以上结论有何根据?

孙欲晓:我们去年在贵阳、南京做过社会调查,发现没有玩电子游戏的孩子,智力发育基本上是正常的。上网成瘾的孩子,有的智商甚至达不到正常值。

记者:玩游戏上瘾对情商的影响大不大?

孙欲晓:人的心理发育不仅仅是智商,还有情商和德商。情商在每个人成功因素中占60%,智商占25%。玩游戏对情商的影响也非常大,情商对自我发展、对环境、对世界的认识、对专业知识的领悟起着决定性作用。

记者: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孙欲晓:16岁左右的孩子,3 4个月心理上就要发生变化。在心理发育过程中,孩子不分白天黑夜地坐在电脑前,生活习惯、新陈代谢、饮食结构、生物钟都被破坏了,对他的智力发育能有好处吗?另外,家长也要知道,这些网络游戏的程序都是人设计的,孩子攻克难关时,其实面对的是不变的程序,又怎么可能提高智商呢?

记者:为什么有很多孩子愿意在网络中寻找乐趣?

孙欲晓:因为他在现实社会中没有精神支持,没有一个平台能让他在青少年期的思想、精神、生物属性、心理属性和社会属性得以发展和蔓延。电脑游戏让他找到了一种成功,使他的占有欲望不断膨胀。

记者:为什么又那么容易成瘾呢?

孙欲晓:上网从医学角度来讲叫成瘾症,这种症指的是当他的生理、心理上对一种行为的尝试得到成功以后,便有了一种逾越感,逾越感会反复进行,越成功越想去尝试。孩子们在游戏中不断升级,对他也不停地产生新的刺激。测试发现,一般的孩子玩网络游戏超过1个小时就会上瘾。

记者:家庭对孩子教育有缺陷是否也是导致孩子迷恋网络的一个因素?

孙欲晓:现在的青少年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平时在人际交往中有很大一块空白。家长要生存,要去应酬,把孩子的教育推到了学校。老师不可能对孩子照顾得那么周到。家长对孩子管理的疏忽,使得孩子在人际交往中感到孤单,真正沉浸在学习中的不多。

患成瘾症的孩子在增多

记者:应该如何看待这种网络成瘾症?

孙欲晓:我们把网络对青少年的危害归为化学成瘾,它和吸毒、赌博、吸烟、酗酒等是同类的,从心理生理上来讲,对人所起的满足作用是一样的。

记者:据你们了解,患成瘾症的孩子是否增多了?

孙欲晓:这几年由于迷恋网络,影响自己的学业、前途和生存的比例在呈上升趋势,而且还有很多孩子没有到我们这来。我们对成瘾症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上网成瘾很有可能导致孩子脱离家庭、辍学或走向犯罪。

记者:对这种网络成瘾症,你们的治疗效果怎么样?

孙欲晓:成功率不到一半,这就算比较高的了。有一个孩子有很好的学业和专长,考入大学后,因迷恋网络和家里发生冲突,家长把家中仅有的一台电脑给砸了。这样就把他推向社会。他到网吧要消费,于是就到处借钱,欠债后,让他父亲还,形成恶性循环。

记者:这种情况好治吗?

孙欲晓:非常难。从心理咨询角度来讲,作为求助者必须要有愿望。他没有,是被强拉来的。但是后来经过8个月的治疗,这个孩子又回到原来的学业中去了。

避免把孩子推向社会

记者:很多孩子当家长对他采取措施后,就走向了社会。

孙欲晓:更多的家庭在管理不成的情况下,采取了放任或谈判的态度,很多孩子是在这样的状况下度过的。过早地走向社会可能就在家长和孩子之间形成一个屏障和隔阂,这对孩子将是致命的打击。

记者:怎么能从网上把孩子拉回来呢?

孙欲晓:要想把更多的孩子拉回来,首先从机制上、管理上,从健康网络的建设上去着手,希望各学校在孩子心理健康方面多增加些内容、多组织一些集体活动,让孩子感到身后有一个集体,有社会的支持,而不是形单影孤。

(编辑:艾美丽)

(免 责声明:本站文章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系网络转载,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并不 代表 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文章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立 即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搜索相关文章:Array )
    {tag_内容页相关信息}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业务联系 | 频道合作
Copyright © 2009 chinesej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QQ:6875839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闽ICP备2021013144号